2017年8月21日下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刘毅教授应中心邀请在历史学院二楼会议室作了题为《明清石像生制度的源流》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赵海洲副教授主持。
刘毅教授首先从凤阳皇陵的28对石像生谈起,包括石兽、望柱以及石人等三大方面,用大量的图片资料梳理了中国帝王陵墓的石像生的发展过程,着重对比了明陵和宋陵石像生的风格特征,认为明代的石像生多数是从宋陵而来,并有一定的少数民族风格。对于清代的石像生制度,基本源自于明代,但在也有较大的改变。12对石兽在内容和造型方面几乎完全照搬了明长陵模式;石人6对则因为清朝冠服制度的满洲化而取消了“朝衣冠武像”,改为武将、文官各3对,皆为辫发满装。
刘毅教授的讲座使我们全新的视觉去审视明清时期帝王陵墓制度,引导大家在对考古资料的全面认知方面,不仅需要结合文献资料,更有必要进行实地调查,更为直观地去感受古代遗存及其所处的地理环境。
刘毅教授,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南开大学博物馆馆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马工程”人文社科重点教材《文物学概论》首席专家。主要从事陶瓷考古、中国古代陵墓制度以及明清宫廷生活史的教学和研究,对于唐宋元明时期的陶瓷、宋明清帝王陵墓制度、明清宫廷典章制度等方面尤为关注。出版有《中国古代陵墓》、《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明清皇室》等多部著作,在《考古》、《文物》等重要刊物中发表论文1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