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拼搏 自强不息
WELCOME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交流>>正文
学术交流

《海岱地区的文明化进程》专题讲座

2016年11月30日 11:01  点击:[]

   2016年11月28日下午,应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邀请,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副所长孙波老师至我校历史学院五楼会议室举办以《海岱地区的文明化进程研究》为题的专题讲座。本次活动由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办。考古系主任赵海洲、副主任郜向平、崔天兴老师、许俊杰等老师前来参加。到场观众约100人。

   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的研究是近年来学术领域中的重点课题。在中国的东方地区,自北而南分布着以燕山和西辽河为主的燕辽文化区、黄淮下游的海岱文化区和长江到钱塘江的太湖文化区,这三大文化区均自成体系而又相互关联,在研究包括文明起源在内的中国古代社会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山东先秦考古工作者,一般称呼本区域文化为海岱文化。自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其范围有收缩或膨胀,但总体呈收缩态势。如大汶口时期,岳石文化时期,这些特殊时期其地域范围就会有膨胀。虽然其中存在着些许争议,但是海岱文化区始终是一个动态演变的定义,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海岱地区的文明化进程是本次讲座的主要议题。从宏观的空间看,在龙山文化的前身大汶口文化时期,海岱文化区在当时各文化区中是比较发达强盛的,特别是在其中晚期,文化高度繁荣,分布区域空前扩展,向西进入中原文化区腹地。讲座指出,大约在公元前5500年左右贾湖类型沿淮河诸支流向东南方向迁徙,最终在泗、沂流域安定下来,与当地土著文化结合发展起北辛文化。并在与土著文化的互动、融合中,形成了大汶口文化的不同地方类型。此外,讲座中孙波老师还提到应将一年分为干湿季,从气候角度分析文化习俗的演变。

   讲座由靳松安教授主持,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孙波: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同年分配至山东考古所工作至今。

 

工作至今参加和主持了扁扁洞、建新、景阳冈、桐林等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在《文物》、《考古》、《东方考古》等杂志发表报告论文20余篇。

 

主持或参与了《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田野考古钻探记录标准》等国家标准的制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