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当专业理想遇见时代命题
2023年早春的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毛小菲、宋嘉枢、赵培龙、刘曼、崔璐雪——这五个来自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等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因为一场组会悄然结缘。“双碳”目标下,实现高效及绿色发展已成为亟需攻破的社会课题,这群年轻人敏锐抓住了生物质转化与石墨烯制备的交叉点,经过与导师深入探讨,他们最终确定"生物质热化学定向热转化石墨烯技术及多功能应用"的课题,这正是团队专业背景与时代命题的完美契合。
破壁:跨学科协同的创新突围
组建团队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随即而来。研一成员需要兼顾课程考试,研二同学面临开题压力,不同专业的思维差异更如隐形的屏障,如何协调团队成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试试在线协作?"崔璐雪创建的共享文档意外成为破局关键。实验室白板上逐渐形成独特的时间矩阵:周一、三、五晚7-10点全员实验,周二、四自主学习,周末分组整理数据+跨专业"知识补习"。这种弹性协作机制既保证科研进度,又尊重个体差异,让来自不同"时区"的成员找到共振频率。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第57次实验失败后,宋嘉枢盯着电镜图像中的残缺蜂窝结构陷入沉思。刘曼突然抓起他的笔记本:"用环境工程的扩散模型计算热场分布试试!"而后五个身影挤在屏幕前演算的场景,被队长悄悄定格。当完美的六边形结构终于浮现时,共享文档里留下了这样的记录:"03:47,小崔发现层间键合角度异常;04:28,老赵调整激光入射角,产率突破60%"。
绽放:从实验室到竞技场的蝶变
历经数月的攻关,团队成功制备出石墨烯材料,恰逢第三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启动,团队决定通过参加竞赛进一步打磨项目,但新的难题接踵而至:受限于样品数量和环境因素,后续无法将实物带到比赛现场,如何向评委直观展示成果?他们创新采用"过程可视化"方案,用影像资料、对比数据构建起完整证据链。在决赛现场面对实力强劲的对手,这群中原学子展现出惊人的沉稳,评委席上频频点头的细节,让队员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沉淀:荣誉背后的科研真谛
奖杯背后的故事往往比荣誉本身更动人。在实验记录本里,除了复杂的公式和光谱图,某页角落画着通宵后的黑眼圈自画像,某张数据表背面记着“给刘曼她们带糖”的提醒,这些细节拼凑出科研最真实的模样:既是严谨的学术探索,也是温暖的生命联结。
"我们不是天才,只是相信每株秸秆都藏着改变世界的密码。"他们在获奖感言中如是说。这种信念支撑他们熬过267个实验日夜,将30公斤秸秆转化为1公斤石墨烯。科研没有奇迹,只有把每个寻常时刻做到极致的坚持。正如导师所言:"比赛只是契机,真正的收获在过程里。"
星火:照亮碳中和的远征之路
载誉归来的航班上,队员们望着舷窗外的云海陷入沉思。宋嘉枢翻看着实验室新生的咨询信息,忽然笑道:"记得我们当初连SEM(扫描电镜)都不敢碰吗?"如今,他们的实验记录本已成为研一学生的"通关秘籍",这种传承正在形成独特的科研生态。
如今,这支团队已开启新的征程。从实验室的方寸之地到科研成果转化的广阔社会舞台,这群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双碳"战略的青春答案。他们的故事印证着:当青年的创新激情与时代的绿色脉搏同频共振,就能奏响最动人的生态乐章。在这条通向碳中和的星轨上,永远需要更多这样的追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