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现在的大学应为未来做什么准备?这些都是现在办大学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驱动大学变革的因素
自1088年意大利的博罗尼亚大学设立以来,大学的发展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与千年前的大学相比,现代的大学在组织、目标、功能、结构、运行等很多方面都已迥然不同。大学的变革都是在保持大学传统和适应外部环境的张力平衡中进行的。大学发生巨变有以下几个驱动因素。
一是知识大众化的诉求。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UNESCO)公布的数据,2000-2014年,世界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从9939 万人升至2.07亿人,高等教育总体毛入学率从19% 升至34.40%。《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1.6%,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在当今科学技术手段之下,我们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手段和方式让更多的适龄青年能够享受大学的教育,满足大众对于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
二是财政预算的削减与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高校数量的增多以及政府对高校财政支持的日益减少, 高校面临的挑战和竞争促使自身不断变革。许多国家政府的财政预算不断削减,高等教育的办学经费变得日益紧张,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竞争不断加剧。
三是全球的大流动性与疫情时代的“在地国际化”(Local Internationalization)。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各国之间的交往变得越发容易。全球化不仅带动了人力流动,国际教育人口也随之增加。目前,随着疫情时期各国不得不做出的高等教育政策应对和资源分配的调整,不少国家开始将“在地国际化”作为推进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模式,纷纷通过开发国际课程、引进国外优质教育项目开展跨境项目、举办国际会议等方式,为全校学生在校内提供接触跨文化与国际性事务的机会,进而实现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办学目标。
四是高校与工业界日趋紧密的融合。从近代历史发展来看,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较容易超过产业人才需求,而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的调整较难跟上产业调整的步伐。因此,相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的调整工作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就业难度的大小。这就要求大学的教育要与产业界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势在必行。
五是数字化时代的降临以及颠覆性技术的不断涌现。数字化时代,信息领域的数字技术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人类社会世代长期积累下的文化通过最快捷方便的方式传播,信息得到了最大速度的推广。不仅如此,那些能够打破现状,改变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重新配置价值体系,并引领全新的产品和服务的新技术还在不断涌现,给经济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创造巨大的价值。
未来的大学会是什么样子?
基于近来研究者对于未来大学发展的探讨,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大学的一些特点:
一是课程将越来越跨学科,与企业结合更加紧密。跨学科融合的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成为趋势,课程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强调对知识的应用和对学科之间关系的关注;课程内容与企业结合更加紧密。
二是MOOC课程和专业将越来越丰富,网上教育更加广泛。MOOC课程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主流教育机构加入,包括世界一流的高校。越来越多的大学、学院已经开始设立了在线教育部门,并陆续推出自己基于MOOC理念的课程产品。
三是未来大学的校园将会重构,学校作为学习中心将重新定位。从实际的校园面积相对于学生的人数而言,校园将变得越来越小;而从大学所容纳的学生人数而言,由于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性学习的优化,大学将变得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大学的设备资源将向社会开放共享,图书馆资源将数字化。大学组织机构可能重构,学习成为一项由教育专业人员指导的全天候活动,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具体需求发生在任何时刻。
四是未来的大学将会多渠道获取办学经费。除了财政资助、学费收入、社会赞助以外,办学的经费将会更加的多元化,比如用人单位将有望直接投入资金到办学中来,因而大学的办学将与企业更加紧密。
五是教学方法将发生巨变,教学更加个性化。知识内容的传递将更多地被互联网和机器自动化所代替,甚至部分的学生专业实习实践活动都可能在网上模拟进行。尽管学校教育的结构与过程仍然存在,但是在技术支持下,教学方法、课程安排会更加灵活。
六是引入职业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由于大学组织的复杂性,大学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优异者能够驾驭,也非不懂管理和经营者能够承担的工作。大学治理开始呈现高度专业化趋势,“校长”将成为一种高度职业化的工作。
七是大学的协同和合作越发加强。大学间建立优势互补、信息共享、互利双赢的协同和合作体系将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跨区域、跨校园、学科交叉的科研合作平台的搭建,具有显著办学特色和突出学科群优势的高校结成联盟,呈现出错落有致、综合互补的高等教育学科及专业发展群落,在与经济社会以及产业、市场互动中形成集群发展之势。
八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更加显著。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将在搭建未来全球开放合作与融合的桥梁、增强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包容性、丰富大学生的国际经验、提升师生全球流动能力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未来大学教育在培养具有国际精神和全球胜任力的全球化人才、在开启全球互联互通与开创人类未来新前景方面将成为十分重要的途径和策略选择。
九是大学的类型和办学目标将呈现更多的层次和类型。其中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精品教育与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都会大放异彩。对于后者而言,大众化的职业教育将在满足大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更大程度普及高等教育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是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广泛的参与,尤其是虚拟网络的体验会增强。大学的办学将愈发注重学生优质的学习体验。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模式将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体现在办学的各个方面。
(本文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21年第12期,内容有删减;作者:李树英,澳门城市大学;秦琴,华南师范大学;李英,广东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