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法苑珠林校注》补正

发布时间: 2010-08-27

 

唐释道世撰写的《法苑珠林》,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类书,保留了极其丰富的佛教资料。然而该书长期以来却没有精校本,给世人研究带来诸多不便。我国著名佛学家 周叔迦 先生与其弟子 苏晋仁 先生撰写的《法苑珠林校注》,由中华书局于200312月正式出版,成为目前《法苑珠林》最好的校注本,功德无量,泽被后世。然该书卷帙浩繁,传世本为一百卷。又因该书所收佛教文献来源相当复杂,且又多佛教术语、当时口语俗语等,美玉微瑕在所难免。笔者捧读数过,发现有些校点可再商榷。故不揣浅陋选取30例略加考辨,敷衍成文以就正于方家。

1.后有一师过其家,语二儿云:君尊候有大邪气。儿以白父,父大怒。儿出以语师,令速去。师便作声入,父成大老貍,入床下,遂得之。[1]

按:“尊候”应为“尊侯”之讹。“尊侯”为古人对人之父的尊称,还如《颜氏家训·风操篇》:“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之曰:‘尊侯早晚顾宅?’乙子称其父已往。”[2]《世说新语·言语第二》27:“中朝有小儿,父病,行乞药。主人问病,曰:‘患疟也。’主人曰:‘尊 侯明德 君子,何以病疟?’答曰:‘来病君子,所以为疟耳。’”[3]姚思廉《梁书·孝行列传》“吉翂”:“法度知翂至心有在,不可屈挠,乃更和颜诱语之曰:‘主上知尊侯无罪,行当释亮。观君神仪明秀,足称佳童……”[4]

2.举动沈滞,无复壮形,乃至身心恒常战掉,一切支节瘦懈难摄。[5]

按:“瘦懈”不辞。检大正藏《起世经》作“疲懈”,是。“疲懈”为佛典常用词语,还如:后汉西域三藏竺大力共康孟祥译《修行本起经》:“侍女白言:‘太子疲懈,始得安眠。’”[6]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妙法莲花经》:“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7]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贤愚经》:“尔时大王与 诸群臣 夫人太子出外游观,时王疲懈,小住休息。”[8]梁沙门宝唱等《经律异相》:“时龙受一日戒,出家入林树间思惟,坐久疲懈而睡。”[9]

3.三、食吐鬼。夫劝妇施,妇惜言无积财,悭吝故,常食吐也。[10]

按:“夫劝妇施,妇惜言无积财,悭吝故,常食吐也。”应断作:“夫劝妇施,妇惜言无,积财悭吝,故常食吐也。”大正藏《法苑珠林》不误,正作:“夫劝妇施,妇惜言无,积财悭吝,故常食吐也。”可参证。

4.及晓,白云若烟,出于铸穴。云中白龙现,长数十丈,光彩烟焕,徐引绕穴。[11]

按:“烟焕”不辞,当为“炳焕”。“炳焕”义为“鲜明华美的样子”,典籍中屡见,如

《文选·张衡<东京赋>》:“瑰异谲诡,灿烂炳焕。”薛综注:“灿烂炳焕, 洁白鲜明之貌。”[12]《文选·左思<魏都赋>》:“丹青炳焕,特有温室。”[13]常璩《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先王命史,立典建则,经纪人伦,三材炳焕,品物章矣。”[14]沈约《宋书·符瑞志下》:“天嘉明懿,民乐薰风,星辰以之炳焕,日月以之光华。”[15]魏收《魏书·灵徵志下》:“高祖承明元年九月,京兆民献青玉璧一双,文色炳焕。”[16]

5.元魏凉州山开出像者,至太武太延元年有离石沙门刘萨诃师,备在僧传。……经八十载,至正光元年,因大风雨,雷震山岩,挺出石像……[17]

按:“经八十载”,《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作“经八十七载”,是。太延为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的年号,太延元年为435年。正光为北魏孝明帝拓拔诩的年号,正光元年为520年。如此推算,从太延元年至正光元年前后为八十七年。《法苑珠林》夺“七”字。可补。

6.后为姚兴将,从征索虏。军退失马,落在围里。乃隐沟边荆棘丛中,得蔽头,复念观世音心甚勤。至隔沟人遥唤后军指令杀之,而军遏搜觅,辄无见者。[18]

    按:此句“复念观世音心甚勤。至隔沟人遥唤后军指令杀之”应断句为:“复念观世音,心甚勤至。隔沟人遥唤后军指令杀之”。“勤至”典籍中屡有使用,如释道宣《续高僧传》“释慧韶”:“对众谢曰:‘斯则训导不明耳。’故身令奖物,其勤至若此。”[19]《续高僧传》“释智通”:“贞观十一年二月,临将舍命,弥加勤至。”[20]赞宁《宋高僧传》“释智慧”:“引入光顺门进,帝览忻然,慰劳勤至。”[21]《法苑珠林·敬佛篇》“观音部·感应缘”“宋居士王琰”:“时年在龆龀,与二弟常尽勤至,专精不倦。”[22]《法苑珠林·舍利篇》“感福部·感应缘”“宋刘凝之额下得舍利二枚”:“梦见人去地数丈曰:‘汝疑方解。’觉忽反悟,旦夕勤至。”[23]

7.主人涕泣曰:亡妻存日,常诵此经。钗亦是其处。[24]

按:“钗亦是其处”中“其处”颇费解。检《冥报记》作“钗亦是亡妻之物”;《六道集》作“钗亦是其物”;《弘赞法集传》作“钗亦是妻物”。据此可知《法苑珠林》中“其处”当为“其物”之讹。

8.如《起世经》云:“佛告诸比丘:……或出电光,或有风吹冷气。至如是种种皆是雨相。诸占察人及天文师等,悉尅此时必当降雨。……亦出电光,复有风吹冷气来时。占者见相,尅天降雨。……亦出电光,复有风吹冷气来时。占者见已,记天必雨。[25]

按:“至如是”之“至”当连上读。“冷气来时”之“时”当连下读。故这段文字应作如下断句:“或出电光,或有风吹冷气至,如是种种皆是雨相。……亦出电光,复有风吹冷气来,时占者见相,尅天降雨。……亦出电光,复有风吹冷气来,时占者见已,记天必雨。”

9.齐邺西龙山云寺释僧稠,姓孙。元出昌黎,末居钜鹿之瘿陶焉。性爱纯懿,孝信知名。[26]

《校注》“爱”字原作“受”,据《高丽藏》本改。

按:《校注》值得商榷。“爱”当为“度”字之讹。大正藏《续高僧传》正作“性度”,是。“性度”,义为“性情气度”,为中古常用词语,还如萧子显《南齐书·周山图传》:“攸之见与邻乡,亟同征伐,悉其为人。性度险刻,无以结固士心。”[27]《高僧传》卷一“汉洛阳支楼迦谶”:“操行纯深,性度开敏,禀持法戒,以精勤著称。”[28]《高僧传》卷二“晋长安佛陀耶舍”:“然性度简傲,颇以知见自处,谓少堪己师者,故不为诸僧所重。”[29]《高僧传》卷四“晋东莞竺僧度”:“至年十六,神情爽拔,卓尔异人,性度温和,乡临所羡。”[30]《艺文类聚·郡部》“宣城郡”:“《晋中兴书》曰:‘桓彝少孤贫,而性度高豁,不以箪瓢屑意。’”[31]

10.魏凉州释僧朗。魏虏攻凉州,城民少,逼僧上城。举城同陷,收登城僧三.....,至军将魏主所,谓曰:道人当坐禅行道,乃复作贼。登城罪极刑戮,明日当杀。[32]

按:“道人当坐禅行道,乃复作贼。登城罪极刑戮,明日当杀。”应断句为:“道人当坐禅行道,乃复作贼登城!罪极刑戮,明日当杀。”

11.问:小路何缘如此暗钝?答:尊者,小路于昔迦叶波佛法中具足受持彼佛三藏,由法悭垢覆蔽其心,曾不为他受文解义及理废忘,由彼业故,今得如是极暗钝果。[33]

    按:“尊者”当连下读,构成“尊者小路”的形式。“尊者+佛名”的形式在佛典中习见,还如《长阿含经·阇尼沙经》:“尔时尊者阿难在静室坐。”[34]《长阿含经·自欢喜经》:“尔时尊者欝陀夷,在世尊后执扇扇佛。”[35]《中阿含·等心经》:“尔时尊者舍梨子,与比丘众夜集讲堂,因内结外结,为诸比丘分别其义。”[36]《中阿含·有胜天经》:“是时尊者真迦旃延,去尊者阿那律陀不远而燕坐也。”[37]《佛本行集经》“归命大智海毗卢遮那佛”:“尔时尊者大目揵连,于晨朝时,整衣持钵,入王舍城,欲行乞食。”[38]

12.到已,即便共相慰喻,以美语言问讯猕猴:善哉,善哉!婆私师吒,在此树上作于何事?不甚辛勤受苦恼耶!求食易得,无疲倦不?猕猴报言:如是仁者,我今不大受于苦恼。[39]

    按:“求食易得,无疲倦不?”其中的逗号应该删除,该句变为“求食易得无疲倦不?”主要是校注者不太明确“易”的用法而点校错误。“易”此处作副词,义为“亦”、“也”。此义还如《素问·骨空论》:“扁骨有渗理湊,无髓孔,易髓无孔。”王冰注:“易,亦也。骨有孔,则髓有孔;骨若无孔,髓亦无孔也。”而且,“得无”为古汉语中一固定结构,表示测度的疑问副词,用于疑问句中,有“莫非”之意。如《庄子·盗跖》:“跖得无逆汝意若前乎?”《论语·颜渊》:“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史记·孟尝君列传》:“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偶人所笑乎?”《汉书·叔孙通传》:“高帝曰:‘得无难乎?’”因此,“求食易得无疲倦不?”意思是说:“求食物莫非也很疲倦吧?”大正藏本《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一亦载此事,作“求食易得,无疲倦不。”标点亦误。

13.复如是念:我须诳虬。作是念已,而语虬言:仁者善友,我心留在优昙婆罗树上寄著,不持将行。仁于当时云何不依实语?我知今须汝心,我于当时即将相随。[40]

    按:“仁于当时云何不依实语?我知今须汝心”句读有误,应断作:“仁于当时云何不依实语我知:今须汝心?”意思是说:“你当时怎么不实话告诉我:我要你的心?”大正藏本《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一亦载此事,作“仁于当时,云何依实,不语我知,今须汝心。”可证。

14.文昌见已,善心弥发。一心合掌,闭目信手,抽取一卷,大小似旧诵者。[41]

    按:“一心合掌,闭目信手,抽取一卷,大小似旧诵者。”句读有误,应断句为:“一心合掌闭目,信手抽取一卷,大小似旧诵者。”

15.泽曰:“臣闻鲁孔君者,英才诞秀,圣德不群,世号素王。”[42]

    按:“诞秀”用在此处颇费解,应是“挺秀”之讹。“诞秀”虽然在典籍中常用,但表示的是动宾结构“诞生优异才能的人”,如南朝陈徐陵《梁禅陈玺书》:“惟王应期诞秀,开箓握图。”《艺文类聚·果部·木瓜》“宋何承天《木瓜赋》”曰:“美中州之佳树,表闲冶之丽姿。结灵根以诞秀,倾朝日以扬晖。”“诞秀”与“扬晖”对文,均为动宾结构。唐杨炯《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出忠入孝,诞秀兴贤。”“诞秀”与“兴贤”为对文,亦均为动宾结构。而“挺秀”,为同义连文,表示“超群”、“卓异”。“挺”、“秀”均有“超出”“超群”“出众”等义,见《广雅》:“挺、秀……拔……生,出也。”“挺秀”用来形容人的才能、姿容或气度超群非凡,典籍中屡见,如《水经注·淯水》:“故其赞曰:仲山通达,卷舒无方,屈身厮役,挺秀含芳。”[43]《晋书》列传卷第四十五“史臣”曰:“安期英姿挺秀,籍甚一时。朝野挹其风流,人伦推其表烛。”[44]《法苑珠林》“英才挺秀”是对“鲁孔君”才能超群非凡的评价。大正藏本《法苑珠林》、《广弘明集》、《佛祖历代通载》、《释迦方志》、《集古今佛道论衡》等引此均作“诞秀”,皆误。

16.于是国人每共相语曰:莫起恶心,和尚知汝。及澄之所在,无敢向其面涕唾便利者。[45]

按:“面”前当夺“方”字,构成“方面”一词,表示“方向”、“方位”义。意思是说:“佛图澄所处之地,没有人敢朝他所在的方向吐唾沫和大小便的。”《高僧传》卷九“晋邺中竺佛图澄”亦载此事,正作:“及澄之所在,无敢向其方面涕唾便利者。”[46]可证。

17.由或立形村足,树像城门。[47]

按:“村足”不辞,“足”当为“邑”之讹。“村邑”为一词,典籍中屡见,如《长阿含经·究罗檀头经》:“又沙门瞿昙所至城郭村邑,无不倾动恭敬供养成此法者……”[48]《中阿含经·善人往经》:“迸火飞空,堕多薪草上。若烟若燃,燃已便烧村邑、城郭、山林、旷野。”[49]《佛本行集经》卷三:“时云童子将其所得种种施物,欲向雪山以奉梵志,经诸聚落、村邑、国城,或住或行,如是观看。”[50]

18.夫行善感乐,如影随形;作恶语招苦,犹声发响。故富同朱、柏,贵若萧、曹。[51]

按:“朱、柏”当为“朱、顿”之讹。大正藏本《法苑珠林》和《诸经要集》亦引此,均作“珠玉”,误。因为下文“萧、曹”指萧何和曹参,是两个人。因此可知,上文“朱、顿”亦为两个人。“朱、顿”指春秋时富豪陶朱公和猗顿的并称。  

19.象王见沙门,即低头言:和南道士,将以何事试吾躯命?答曰:欲得汝牙。[52]

    按:“试”当为“贼”字之讹。“贼”,有“杀戮;杀害”义,如《尚书·舜典》:“寇贼奸宄。”伪孔传:“杀人曰贼。”检大正藏《六度集经》正作“贼”。可资改。

20.见已惊怖,复更前进,在路遥见林树荣茂,可乐往趣。入林见五百仙人游止林间。[53]

按:“在路遥见林树荣茂,可乐往趣。入林见五百仙人游止林间。”句读有误,应断作:“在路遥见林树荣茂可乐,往趣入林,见五百仙人游止林间。”“形容词+可乐”的辞例在佛典中常见,还如大正藏《方广大庄严经》卷第十:“然有无量诸余城邑土地丰饶,人民殷盛,园林池沼清净可乐。”[54]大正藏《贤愚经》“檀弥离品第四十八”:“见一林泽,泉水清美,净洁可乐。”[55]大正藏《贤愚经》“汪水中虫品第六十一”:“其山左右有好林树,花果茂盛,蓊郁无比。其诸树间,流泉浴池,清凉可乐。”[56]

21.晋新阳有释法安,一名慈钦,未详何许人,是远公之弟子。……于晋义熙年中,新阳县虎灾,县有大社,树下筑神庙。[57]

按:此事在《法苑珠林》“敬僧篇·违损部·感应缘”:“晋沙门释法安”亦有记载:“晋沙门释法安者,庐山之僧,远法师弟子也。义熙末阳新县虎暴甚盛,县有大社树,下有筑神庙……后远法师铸像,安送一劝助。余一武昌太守熊无患借观之,遂留不改。”[58]《高僧传》卷第六“晋新阳释法安”亦有记载,亦作“新阳县”。相互对勘发现,两作“新阳县”,一作“阳新县”,孰是孰非?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句话提供了非常关键的信息,即:“余一武昌太守熊无患借观之”,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知道,从地域上来看,当时释法安与武昌太守应该是很近的。也就是说,释法安所在的县应该与武昌郡有一定的联系。考《晋书·地理志下》“武昌郡”下:“吴置。统县七,户一万四千八百。武昌、柴桑、阳新、沙羡、沙阳、鄂、官陵。”[59]由此记载亦可知,“阳新”为“武昌郡”的属县。符合上文“释法安所在的县应该与武昌郡有一定的联系”的推论。而且,“新阳县”在晋朝有两个:一个属于“天水郡”的属县,《晋书·地理志上》“天水郡”下:“统县六,户八千五百。上邽、冀、始昌、新阳、显新、成纪。”根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记载:“新阳,三国魏置,治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北,属汉阳郡。西晋属天水郡。西晋末年废。”[60]一个属于竟陵郡的属县,根据《水经注·沔水》:“沔水又东与力口合,有  水,出竟陵郡新阳县西南池河山,东流迳新阳县南……”杨守敬按:“晋末置县属竟陵郡,宋、齐因,梁为梁宁郡治。今属京山县治。”[61]而这两个“新阳县”与“武昌郡”在地域上似均不相涉。故《法苑珠林》此处应作“阳新县”为是。

22.由此大风吹掷水沫复成宫殿,魔身天墙壁住如梵身天无异……[62]

按:此句有夺文,从而导致句读亦有偏差。检《起世经》“世住品第十一”:“由此大风吹掷水沫,复成宫殿,名魔身天。墙壁住处,如梵身天无有异也。”[63]两相比勘,可知《法苑珠林》此句夺“名”、“处”两字。正因为夺此两字,才导致句读出现偏差。故此句应断作:“由此大风吹掷水沫,复成宫殿,[]魔身天,墙壁住[]如梵身天无异……”

23.何等众生应食粗段及微细食?如阎浮提人等饭麨豆肉等名为粗。及食按摩澡浴拭膏等名为微细食。[64]

    按:“如阎浮提人等饭麨豆肉等名为粗。及食按摩澡浴拭膏等名为微细食。”中“及食”当为“段食”之讹,从而导致句读错误。故此句应断作:“如阎浮提人等饭麨豆肉等名为粗(及)[]食,按摩澡浴拭膏等名为微细食。”大正藏本《起世经》作:“阎浮提人饭食麨豆及鱼肉等,此等名为粗段之食。覆盖按摩、澡浴揩拭、脂膏涂摩,此等名为微细之食。”[65]大正藏本《法苑珠林》作:“如阎浮提人等饭麨豆肉等名为粗段食,按摩澡浴拭膏等名为微细食。”[66]均作“粗段食”,可参证。

24.顷之,母灵床头有一鬼,肤体赤色,身甚长壮。文宣长息孝祖与言,往反答对周悉。[67 ]按:“往反”应连上读,故此句应断作:“文宣长息孝祖与言往反,答对周悉。”“往反”, 义为“反复辩难”,亦写作“往返”,这种用法在中古文献中常见,如《世说新语·文学》25:“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与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68]又《世说新语·文学》45:“弟子如言诣支公。正值讲,因谨述开意。往反多时,林公遂屈。”[69]佛教典籍中亦屡见,如《增一阿含经》卷第二十四:“亦不与病人语谈往返,是谓比丘若瞻病人之成就此五法者,不得时差。”[70]《增一阿含经》卷第二十五:“彼虽见女人不起欲想无有邪念,设共女言语往返,亦不起欲想亦无邪念。”[71]《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九:“设与交接言语往返者,必堕三恶趣地狱畜生饿鬼。”[72]《长阿含经·种德经》:“又沙门瞿昙明解梵法能为人说,亦与梵天往返言语,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73]

25.固以声藻震中,事灵梵表。乃创思镕斲,抽写神华,模造普贤彩仪盛像。[74]

按:此段文字中有两处错误:一、“震中”为“宸中”之讹。“宸”,北极星所居,因以指帝王的宫殿,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这里可指“帝王统治的天下”。“宸中”正与“梵表”相对。二、“彩仪”颇费解,当为“来仪”之讹。“来仪”比喻杰出人物的降临,这里指“盛像”的降临。“来仪”在典籍中屡见,如《搜神记》卷十六“崔少府墓”:“不悟阴阳运,哲人忽来仪。”[75]沈约《宋书·乐志四》:“圣皇长寿考,景福常来仪。”[76]萧子显《南齐书·高帝本纪》:“是以五光来仪于轩庭,九穗含芳于郊牧。”[77]魏收《魏书·李顺传》:“荷天宠以来仪,步康衢而骋力。”(中华书局,1997年,P837)[78]《高僧传》卷三“译经下·论曰”:“是时姚兴窃号,跨有皇畿,崇爱三宝,城堑遗法。使夫慕道来仪,遐迩烟萃……”[79]

26.宋仑氏二女,东官曾城人也。是时祖姊妹。……忽以 二月八日 ,并失所在。三日而归,粗说见佛。九月十五日又失一旬,还作外国语,诵经及梵书。[80]

按:“九月十五日又失一旬,还作外国语,诵经及梵书。”应作如下断句:“九月十五日又失,一旬还。作外国语诵经及梵书。”大正藏《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正同,可参证。

27.谓义起曰:我天上玉女。见遣下嫁,故来从君。……不能有益,亦不为损。……然我神人,不为君子,亦无妒忌之性,不害君婚姻之义。遂为夫妇,赠其诗一篇。[81]

按:“不为君子”费解。检《搜神记》卷一“弦超”条作“不为君生子”。《太平广记》卷第六十一“成公智琼”条作:“不 能为 君生子”。可见《法苑珠林》夺“生”字。可补。

28.乃答曰:微躯贱命,何足上留天心?圣慈同己(校注:“同己”,《高僧传》作“罔已”。)者,愿度世人出家。[82]

按:“微躯贱命,何足上留天心?圣慈同己者”应该断句为“微躯贱命,何足上留?天心圣慈同己者”。意思是说:“我身体和性命微贱,有什么值得皇帝您挽留的呢?皇帝您圣慈之心无极,愿度世人出家。”《高僧传》“宋京师竹林寺释慧益”正作“微躯贱命,何足上留。天心圣慈罔已者”。可参证。

29.驰前到,果是玉女也。遂披帷相见,前悲后喜。控左授接,同乘至洛,遂为室家,尅复旧好。[83]

按:“授接”费解。《搜神记》卷一“弦超”条[84]、《太平广记》卷六十一“成公智琼”条[85]亦记此事,分别作“援绥”、“授绥”。以《搜神记》作“援绥”为是。“绥”,上车时所执持的绳子。《说文·糸部》:“绥,车中把也。”“援绥”,即“攀缘着上车时所执持的绳索”。“援绥”在古代典籍中屡见,如《庄子·让王》:“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86]《说苑·尊贤》:“文侯援绥下车,辞大夫曰:‘寡人有腰髀之病,愿诸大夫勿罪也。’”[87]《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八“法制”:“君以两手援绥而升,立车之左,以左为尊。”[88]可参证。

30.陈扬州严恭者,本是泉州人。家富于财,而无兄弟。父母爱慕,言无所违。[89]

按:“父母爱慕”自己的儿子,这于情理不合。故“慕”当是“恭”之讹。“恭”为人名,即“严恭”的省称。“父母爱恭”,意思是说“父母很喜爱自己的儿子严恭”,下文才有“言无所违”。

(本文发表于《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释道世撰 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88989页。

[2]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3页。

[3]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91页。

[4]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52页。

[5]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52页。

[6]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年,第464页。

[7]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9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年,第16页。

[8]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年,第352页。

[9]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3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年,第256页。

[10]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81页。

[11]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63页。

[12]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5页。

[13]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72页。

[14]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471页。

[15]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850页。

[16]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957页。

[17]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65页。

[18]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60561页。

[19]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年,第471页。

[20]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年,第577页。

[21]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年,第716页。

[22]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63页。

[23]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272页。

[24]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825页。

[25]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18页。

[26]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437页。

[27]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542页。

[28]释慧皎撰 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0页。

[29]释慧皎撰 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65页。

[30]释慧皎撰 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73页。

[31]欧阳询撰 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19页。

[32]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543页。

[33]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594页。

[34]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年,第34页。

[35]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年,第79页。

[36]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年,第448页。

[37]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年,第549页。

[38]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年,第655页。

[39]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6181619页。

[40]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619页。

[41]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319页。

[42]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651页。

[43]郦道元撰 杨守敬 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28页。

[44]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995页。

[45]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808页。

[46]释慧皎撰 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349页。

[47]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826页。

[48]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年,第98页。

[49]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年,第427页。

[50]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年,第666页。

[51]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683页。

[52]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284页。

[53]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666页。

[54]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年,第605页。

[55]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年,第431页。

[56]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年,第444页。

[57]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584页。

[58]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632页。

[59]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457458页。

[60]《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63页。

[61]郦道元撰 杨守敬 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2416页。

[62]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5页。

[63]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年,第356页。

[64]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89页。

[65]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年,第345页。

[66]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3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年,第291页。

[67]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93页。

[68]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12页。

[69]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29页。

[70]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年,第680页。

[71]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年,第688页。

[72]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年,第818页。

[73]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年,第95页。

[74]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54页。

[75]干宝撰 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04页。

[76]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28页。

[77]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1页。

[78]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837页。

[79]释慧皎撰 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42页。

[80]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46页。

[81]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48页。

[82]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768页。

[83]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49页。

[84]宝撰 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7页。

[85]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79页。

[8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796页。

[87]刘向撰 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96页。

[88]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66页。

[89]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98页。

 

作者简介:王东1974—),河南罗山人, 文学 博士,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 文学院 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汉语史。

上一条:边让见袁阆原型故事发生的时间与真相蠡测
下一条:唐代进士科试赋题目出处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