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明清黄河文献丛编》(全一百册)近期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发布时间: 2022-10-22

近期,郑州大学黄河文献与文化研究中心、文学院吴漫教授、水利土木学院王博教授《明清黄河文献丛编》(全一百册)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该成果是2019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明清时期黄河治理工程文献的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19ZDA204)的重要阶段性成果,2022年又喜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明清黄河文献丛编》由郑州大学刘炯天院士为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陈祖武先生为编纂委员会主任,并为该丛编撰写序言,拟汇编整理明清黄河治理文献三百余种,此次先期出版一百零三种,一百册。

2FB72

黄河是母亲之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二〇一九年九月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专门就黄河文化强调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因此,抢救性地保护好黄河治理历史文献,让黄河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绽放光彩,成为增进全民族文化自信与历史自觉的重要源泉,是学术界、出版界、文化界共同的历史担当和责任,《丛编》的编纂正是这一文化使命的体现。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思想,该项目首次提出了“黄河治理文献”概念,明确研究对象和宗旨,精心规划研究方案,齐心协力,终汇为《明清黄河文献丛编》。

我国地缘辽阔,既山水富饶,又灾害频仍,历代文献有关黄河洪水和相关内容的记载史不绝书,也保存下来最为系统、丰富且具有连续性的黄河治理记录。明清时期黄河龙骧不羁,治河工程得以系统开展,作为经验总结的治河文献也随之大兴,渐成规模,构成我国水利文献的核心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宝贵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和多元的学术价值。因此,对明清黄河治理文献进行全面搜集和系统整理研究,对于保存典籍,传承文脉,方便学者治学,使传统经典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40346

 

《丛编》精选版本,注重选择向未付印或者稀见版本,并以呈现黄河治理古籍珍本的真面貌为第一原则,秉持存真的态度,力求为研究者提供完整、可靠,堪称发挥原始珍本阅读之效的影印本,使以往束之高阁、难以寓目的古籍珍本借以为学界所充分利用,从研究的角度实现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为解读黄河文化提供全面系统、丰瞻可靠的文献支撑。

吴漫教授和团队同仁通过对明清时期黄河治理文献的抢救性搜集、整理汇编、撰写提要等相关系统性研究、保护,力求进一步深入挖掘黄河文献的丰富内涵,系统阐释黄河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时代新义,更好地发挥历史文化遗产以文化人、以史育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用处。此外,《丛编》汇集了明清时期治理黄河的成果与经验,系统展现了黄河文脉的演进历程,可以为当代科技治黄、工程护黄、生态兴黄提供丰富的历史借鉴,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供厚重的历史启示,对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振兴中华文化也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上一条:河北大学教授郭英德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
下一条:苏州大学特聘教授罗时进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