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社区

“文本与表演:濠梁青年学者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4-02-24

12月29日下午,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成功举办濠梁学术论坛:“文本与表演——濠梁青年学者工作坊之一”。来自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师范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省社科院文学所的老师与郑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教研室的老师出席本次论坛,此次论坛围绕“文本与表演”这一主题先后有六篇论文进行宣讲,在场学者与主讲人就论文交流切磋,学术氛围浓厚。论坛伊始,主持人梁帅老师简短地介绍了到场学者,并对诸位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与感谢。此后,王保国老师就“濠梁”二字作了解释,并表达了自己希望诸位学者以各自的学术思考为乐的美好祝愿,论坛在王老师的美好祝愿中正式拉开帷幕。

首先进行宣讲的是郑州大学文学院的邵杰老师,他所宣讲的论文是《<诗经·绵>文本转折及表演形态考论》。邵杰老师就《诗经·绵》中的两处大转折、四个“予曰”展开论述,他表示前人对此篇章的解释存在不妥之处,参考前人解释后文章理解起来仍有堵塞不解。对此,邵杰老师转用表演机制解读此篇文章,他认为“予曰”含有角色意义,后接表演内容,并表示文本的生成存在表演对此影响的痕迹。从文本内部解读,邵杰老师推测后四章与前八章内容有所差异,可能是由于政治需要等原因由后人模仿添加而成的。王保国、王勇、杨亮、杜昭四位老师分享了论文相关观点。三位老师不约而同地提出,邵杰老师这篇文章的切入角度比较新颖,王保国老师从《诗经》的歌唱形式和经学地位阐述其必然含有表演成分,并提议邵杰老师可补充思想史角度解读与更为细致具体的舞台与表演形式内容分析。王勇老师对”予曰”为舞台提示音一说和创作时间一说表示认同;杨亮老师提议论文可添加戏剧形态表演理论与舞台、叙事学等理论,并建议文章解读参考同时代或相对较近年代的典籍更稳妥;杜昭老师则表明此论文的观点很难进行田野调查论证。

第二篇论文是由郑州大学文学院王勇老师带来的《论丧礼与即位礼的关系》一文。王勇老师谈到,丧礼与即位礼是有所差异的,丧礼是安顿亡者的一系列制度仪式,而即位礼更多地象征着政权的交接,这与丧礼所象征的儿子取代父亲的意义不同,天子的权力是由上天所赋予的,并不像丧礼所承载权力在父子之间让渡呈现的那样。即位礼经过发展演变与其最初形式也有所差异,其内容受到了丧礼制度的影响与制约,同时还受到经学调和的影响。随后的交流中,王保国老师补充了其对丧礼与即位礼共通性的看法,邵杰老师觉得儒家宣扬推崇家庭伦理观念与尧舜之治,实则表明儒家在对血缘的强调与能人之治的期待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杨亮老师提议王勇老师可借鉴巫鸿老师,在论文中增添图片佐证文章观点。

   

第三篇论文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范先立老师分享的《再论“中州文派”:元好问<中州集>的地域风气与诗学正统之争》。文章阐述道,“中州”是超越南北的更为包容广阔的文化空间,元好问的《自题中州集后》也并不是南北门户之争,而是关于诗学本质所在的探讨。并附上王世贞等名家观点,分析了元好问父兄传记和诗歌中所体现出的诗学正统意味,肯定了元好问及其可贵的以风雅为导向的诗学主张。随后,杨亮老师从写法角度提出了题目、引文与内容的建议,肯定了这是篇格局大的好文章。王建生老师在认可之余对文章所用材料与切入角度提出建议,提议文章材料应按相关度依次递减,并分享了自己的切入角度,即以清代“南北争胜”话语下的《中州集》作为话头,随后引出元好问的核心。并提到对于金元时期“中州”观念,要有学术史的观念,当下的中原学术更要走出中原。简东老师围绕文章提出的南北地域、诗风、“中州”概念进行阐述,建议文章可再点明《中州集》的体例、时间与正统性问题。陈鹏老师则认为此文的小标题不是很鲜明,他表示做学问不应让读者摸寻学者文章中观点,而要做到文章能轻易打动读者。

第四篇论文由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的钟彦飞老师宣讲,名为《<中州文献总录>明人集部文献补正》。钟彦飞老师表示,自己这篇论文与前三篇论文较为不同,这篇论文不像前三篇论文有对文本内容阐释解读的部分,论文更多的是立足文献资料。论文第一部分讲述了非中州籍不当入之作者,指出五类不应存于《中州文献总类》的作者。第二部分概括出《中州文献总类》中一些作者、版本信息缺失的情况,并对其进行了订正补正。最后,钟彦飞老师提到了自己文章写作时面临的三个问题,一是地域上的问题,当时划分为河南,现在属于河北的地域还是否属于河南?二是易代之际该如何划分?三是提要叙录的撰写问题。对于钟彦飞老师的这篇文章,杨亮老师赞扬这是很有价值的工作,并说道河南中原文献衰落的问题由来已久,叙录版本应该以当时打地域来理解,不能以今天的观念来理解。梁帅老师也觉得提要工作很有意义,如果有可能,学者们还可以作《中州艺文志》,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杜昭老师从实际需求出发,表示自己十分想邀请钟老师来我们学校给大家讲讲是如何找到这么多版本的古籍的。

   

第五篇论文是由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王魁星老师分享的《典雅·诙谐·浪漫——近世小说、戏曲中涉医素材的跨文类书写》。王魁星老师表示,涉医文献作为近世小说、戏曲中的特殊文学素材,往往借助于诗、词、曲、文展现人物生病、求医、诊治乃至生老病死等整个过程,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涉医诗词使小说、戏曲呈现出典雅化的特征,正如《野叟曝言》第六十回写到文素臣与鸾吹二人喜结良缘时,通篇采用对仗的词曲体叙述二人相识、相知的过程。跨文类书写的诙谐的一面在小说和戏曲中均有体现,如《金瓶梅词话》中蔡老娘、赵龙岗的出场自白以插科打诨的形式展开,充满了诙谐色彩。由于明清时期的科技不足以客观地认知大自然,致使人们普遍认为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主宰着人类的生老病死,因而在文学作品中常常有关于丹药、瑞草、符水等神奇功效的描述,《西游记》《镜花缘》等小说具有浪漫色彩。陈鹏老师对论文提及的近世小说的时间界定提出了疑问,并追溯了文学作品中的请医描写传统,随后王魁星老师对此进行解答。简东老师认为这篇论文的选题跨文类书写十分新颖,涉医情节的描写反映了社会对行医群体的认识,对社会黑暗和人性的揭示,文献中的隐语和寓言值得深入探索。

第六篇论文是由郑州大学文学院王亚楠老师分享的《清前中期甲乙之际殉难明臣的文史书写、形象建构与易代记忆》。王亚楠老师首先介绍了写作缘起,《桃花扇》第四十出《入道》记录了甲申年间殉难的崇祯皇帝和24位明臣,为什么孔尚任详细罗列了24位明臣的姓名、官职和事迹?由此切入,探讨清代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是怎样去看待和论证明清易代的合理性。清代前中期的诸多公私史籍、诗文、小说、戏曲等文史著述对于甲申之变中殉难明臣的事迹都有集中的记述,并对范景文等明臣的殉难持肯定态度。乾隆朝中期,随着清朝统治日趋稳固,因应社会思想的变化和现实政治的需要,清官方在对待南明史的书写和评价的态度开始发生重大转变。清廷与汉族士人互相“妥协”,对于明清易代和南明史的叙述逐渐建立和表现出“去政治化”的趋势最终完成,殉节臣子和士人的言行被置于儒家忠孝观念的关照下进行评价,淡化明清对抗,强调“君臣之义”。陈鹏老师对于论文中使用的资料之丰富予以肯定,并表示清代中期对殉难明臣的考察有一定的难度,另有《清代戏曲中的明史再现》一书从小处对清代戏曲中的崇祯之死进行文本分析,若能进行代表性明臣的个案考察则可以将论文纵深展开。随后,杨亮老师指出了元明易代和明清易代的不同之处,易代则涉及二臣、遗民的书写,论文在历史背景下考察了清廷态度的变化及原因,揭示了文学的呈现与历史的呈现的差异。

 

本次沙龙由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办,今后本学科将继续邀请国内外学者开展学术活动,努力在学界发出“郑大”声音。

供稿:余思溢 韩谱 赵顺红 梁帅

 

上一条:我院举办著名作家赵炜散文新著分享会
下一条:河南大学杨亮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