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李锋教授讲座纪要

作者: 时间:2021-06-08 点击数:

2021年6月3日下午,应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邀请,上海外国语大学李锋教授在我院第五会议室作了题为“作为宏大叙事的‘百科全书式小说’和‘人生文本’”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心主任张莉教授主持。本场讲座以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方式开展,来自全国各地多个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与我院师生一起聆听了讲座。


李锋教授首先介绍了他近年来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相关成果,着重就研究方向的选择和实践展示了他的学术发展路径。接着,李教授介绍了美国当代文学批评家爱德华·门德尔松在叙事研究方面提出的重要概念——“百科全书式叙事”(encyclopedic narrative)和“人生文本”。“百科全书式叙事”是一种试图全方位展现某一民族文化的知识和信念的文学体裁,拥有共时性的广阔和庞杂,例如《堂吉诃德》、《浮士德》等文本就在此之列。“人生文本”指的是文学叙事与人生经历的关联,体现的是人生历时性的过程,是我们审视自己人生的有效模式。门德尔松在其著作《事关紧要:七部经典小说对人生阶段的启示》(The Things That Matter: What Seven Classic Novels Have to Say About the Stages of Life, 2007)中,分别用《弗兰肯斯坦》等七部作品代表人生的七个阶段进行解读。

李教授指出,“百科全书式叙事”和“人生文本”均具有宏大叙事的相关特点。他分别就宏大叙事的总体性、目的性、延展性三个特点,对这两个叙事概念进行了系统的述评与剖析。

总体性是门德尔松文学思想的重要特征,是他宏大叙事观的直接体现。“百科全书式叙事”的总体性体现在其叙事主线之外夹杂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全面地展现民族文化;“人生文本”的总体性体现在整体贯穿各个人生阶段。李教授指出,不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二者都力图实现部分与总体之间的相互指涉,尝试从大量的琐细与断裂中,抽取出宏大叙事内在完整性和圆满性的精神内核,以实现知识的推衍和意义的确证,并在此基础上打破文本与现实的界限,为我们反思人生、追索真理提供有益的启示。

宏大叙事具有一以贯之的主题性和目的性。李教授指出,如果百科知识是枝丫和树叶,那么其“根”就是国家、民族意识或国家性(stateness),百科全书式叙事的目的是揭示民族的共同认知和集体记忆。“人生文本”的目的性则体现在对宏大叙事中一以贯之的道德意义的重视,从而引发读者对人生的自省。李教授特别指出,此处的道德指的是行为与结果的内在逻辑,是一种伦理身份、伦理秩序。在进行作家研究和文本分析时,李教授认为,我们需要以道德为切入点,兼顾独特的个体经历和普遍的道德原则,全面把握研究对象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主旨思想。

接着,李教授就延展性进行解读。宏大叙事的延展性体现在其凭借内在的繁殖性,可以接受适度的变体。“百科全书式叙事”和“人生文本”都不囿于相关概念的界定标准,不排斥适度的拓展与延伸。例如,李欧梵先生提出了与门德尔松完全不同的“人生文本”。

最后,李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认为,“百科全书式小说”和“人生文本”分别从共时性和历时性的角度展现了时代风貌,凸显了当代人对整体、本质、历史、中心和未来的探求,以及对意义和价值的重视。李教授认为,门德尔松将这些时代特性从文本中提炼出来,以更高的审视角度、更宽的学科视野、更强的人文关怀,梳理出这一时期经典文学作品之间的共通性和关联性,使得文本超越了文字本身,成为现实社会的客观写照和启蒙工具。

主持人张莉教授高度评价了李锋教授的讲座。她认为李锋教授总能站在学术前沿,具有宏大的视野和敏锐的学术眼光,他的报告逻辑清晰、思维严密,既有清晰的学理梳理,也有细致的文本分析的支撑,使我们对作为宏大叙事的“百科全书式小说”和“人生文本”的概念和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向我们示范了科学研究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高晓玲教授对这次讲座进行了评议。高教授指出,宏大叙事对我们理解文本、人生有着重要价值。李教授以宏大叙事的特征为切入点,使我们能够准确地理解“百科全书类叙事”和“人生文本”这两种小说门类的精华。宏大叙事的三个特点对我们理解文学的作用和价值、体悟人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高教授认为李教授的研究将严谨的理性思维和对文学的感性认识结合起来,为我们的阅读和研究做了很好的示范。

最后,李教授就文学的个体实用性、“人生文本”的延展性等问题同线上及现场的师生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交流。


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0288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