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盛宁教授学术讲座

作者: 时间:2017-12-26 点击数:

 

20171211日和13日下午,应郑州大学英美文学中的社会转型话语研究创新团队与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外国文学评论》原主编盛宁研究员在外语学院第五会议室作了题为 “文学的边界——今天我们如何阅读文学?”和“历史、政治与文学书写”的学术报告。

11日下午,盛宁教授首先通过介绍鲍勃·迪伦引出对文学的“边界”的讨论,指出当前文学批评似乎变成了文化批评,在文学文本中挖掘社会、政治、历史意义成了一种潮流,然而这会使文学自身的审美特性遭到忽略。通过介绍特里·伊格尔顿对文学功能的探讨,盛教授认为我们需要保留文学的“飞地”。文学文本不同于政治、历史文本,它的价值不在于事实性,而在于道德性,在于它改变我们对某些事实或整个世界的看法的力量。盛教授详细介绍了文学研究与政治、历史研究结合的正反例证,强调文学反映的不是历史事实,而是背后的情感价值,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能为了迎合意识形态的需要而忽视其最重要的意义。如果把小说看作历史真实的反映,必须要有小说以外的证据佐证,不能仅凭小说内容轻易下结论。

对于文学与政治、历史的“边界”,盛教授与13日下午又做了深入的阐释。盛教授首先介绍了从维柯到汤因比的思想家或历史学家们对历史的讨论,指出历史不是对历史事件做简单的收集整理和阐释,而是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对历史提出不同假设,文学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在不同的历史假设中做取舍。盛教授强调,新历史主义理论只是一种阐述,是众多观点中的一种看法,是一种历史真实而不是历史事实,并且它自身的理论建构也是格林布拉特等批评家们不断试验的结果,我们不能把它看作定律。同时,历史离不开政治话语,在把握文学对历史的关照时需要考虑到我国独特的政治性与我们的政治立场。通过对思想史、美学史的梳理和对正反研究例证的详细解释,盛教授认为,文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政治、历史,但文学作品首先应该放到文学传统中去阅读,注意作品的创作语境,不能脱离文本给作品或作者挂上政治或历史标签。

讲座结束后,主持人高晓玲研究员对讲座做了精彩总结并向盛教授表示诚挚谢意,韩敏中教授做了重要补充,胡庚申教授对讲座内容给与了高度评价,张莉主任与王钤博士等与盛教授做了积极互动。参加讲座的同学们也踊跃提问,盛教授一一耐心解答,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落幕。

                                              供稿:卢春晖 摄影:郑泽文

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0288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