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罗奥季诺夫副教授讲座纪要

2022年5月19日下午2点,应我院俄语系/俄罗斯语文研究中心邀请,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副教授、东方系常务副系主任罗奥季诺夫作了题为“三百年俄罗斯的中国文学翻译队伍的变迁”的精彩报告。本次讲座由俄语系/俄罗斯语文研究中心主任顾俊玲主持,俄语系师生以线上会议方式聆听了讲座。

罗教授分不同时期,细致梳理了18世纪到21世纪俄罗斯中国文学翻译队伍的变迁史。他指出,俄罗斯汉学翻译队伍起源于18世纪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18世纪,由于俄罗斯一些人认为中国的统治制度较为优越,开始翻译中国的儒家经典作品,以期促进俄罗斯社会的发展。该时期俄罗斯汉学翻译局限在圣彼得堡小圈子内,产生的影响也较小。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翻译家开始转向中国经典小说,如《红楼梦》《西厢记》等。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汉学翻译逐渐具备学术性质,中国文学作为研究和教学材料被引入俄罗斯大学。这一时期以圣彼得堡为中心,出现了专门从事汉学研究的教授。20世纪上半叶,由于战争频繁,中俄两国间文化交流减少,俄罗斯汉学翻译仍主要集中在大学范围内,中国经典小说及部分现代小说在这一时期开始得到译介。20世纪30年代,汉学翻译家遭受苏联政府打压,其汉学翻译活动也遭遇挫折,直至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汉学家翻译活动得以迅速发展,这得益于苏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广大读者对中国文学的浓厚兴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汉学家,汉学翻译活动的范围也扩大到全国。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致使六七十年代汉学翻译活动,尤其是现当代中国文学的翻译活动大大减少。苏联解体后,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具有传奇神秘色彩的作品,受到出版商和读者欢迎,而现当代文学却市场很小。1992-2008翻译作品较少,16年间出现了43位翻译家,集中译介王蒙、冯骥才、贾平凹等的作品。2009-2018年间中国文学翻译规模明显扩大,参与翻译的主要是科学院院士和大学学者,但非学者的译者数量明显增加。近几年来由于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文学俄译事业突飞猛进。现阶段翻译队伍和活动的特点是去学术化进一步加强,翻译队伍更加专业化、多样化,翻译量大大增长,但由于新人数量多,翻译质量不稳定。

随后,罗教授介绍了自己的翻译策划工作和翻译活动,简述其翻译作品,分享翻译活动中遇到的难题和趣事。在互动环节,罗教授认真、耐心、深入地回答了师生提出的问题,不吝分享其学术观点。

本次讲座大大加深了同学们对俄罗斯中国文学翻译发展史的了解,为想要从事相关主题论文写作的同学提供了思路,开阔了学术视野。



上一条:我校社科处周倩处长为我院教师做专题讲座

下一条:“亚洲文明高端讲座”之蒋垂东教授讲座纪要

关闭

联系我们  |  院长信箱郑州大学山东大学  |  浙江大学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
版权所有: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 邮编: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