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21年建设报告


一年来的工作回顾

自2020年12月19日召开第三届第二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以来,在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我院以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己任,紧紧围绕年度重点目标和任务,团结奋进、锐意改革、攻坚克难,全院师生员工同心协力、积极奉献,学院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较好地完成了三届二次教代会确定的工作任务。

(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1.党史学习教育成效显著

学院成立了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制订了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在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组的指导下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创新学习教育形式,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在接地气、求实效上进行积极探索,努力打造特色党建品牌---译桥飞架中外,形成了“异语同声”“剧说党建”“党建译展”三个特色项目,将教工支部和学生支部的工作密切结合、融为一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进”工作积极跟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有机融合,活动成果不断涌现,受到中央党史学习教育巡视组和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组的充分肯定。

2.党建工作有声有色

学院党委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和庆祝活动。在“七一”前夕进行了新党员入党宣誓和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活动;看望并为党龄满50年的离退休老党员发放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组织教职工排练大合唱《国际歌》并参加全校比赛;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将理论学习与现场活动结合起来,将学院专业优势与服务产学研结合起来,为学院发展和学生成长搭建更多平台;《党支部工作记录本》的正式使用,使各项任务要求明晰化、台账化,增强了支部工作的可操作性,推动支部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进入新阶段;在师生支部推行“第一议题”制度,将“必问4+4”作为主题党日活动的规定动作;加强“党员之家”阵地建设,配备了丰富的学习书籍和材料。学院党委被评为2021年度“河南省高校优秀基层党组织”,多名同志被评为学校“优秀党员”和“ 优秀党务工作者”。英语系教工党支部被评为省级样板支部,正在申报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3.巡察整改工作有序推进

2021年6月10日至7月12日,校党委第二巡察组进驻学院,开展第二批政治巡察。院党委积极配合巡察组的各项工作,紧扣“三个聚焦一个落实”撰写班子工作情况总体报告,顺利地完成了各项规定动作。11月19日,巡察组正式向学院党委反馈意见,提出整改要求。学院党委已经列出了整改清单,明确了工作目标和责任分工,正在逐项进行整改。

(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在学院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持续推进“人才强院”工程,围绕学科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中青年教师培养的工作力度,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升队伍的整体实力,努力建设一支能够适应学院转型发展要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积极寻找新的学科特聘教授,大力支持在岗特聘教授开展学术活动、建设学术平台、申报学术荣誉,近两年来,两位特聘教授在申报**人才方面都取得了进入会评的历史性突破;5名特聘教授顺利通过了年度考核;杨明星教授入选国家**计划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获“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称号。

在人才引进方面,本年度学院筛选了30多份博士毕业生的求职材料,教授委员会对29名博士进行了面试考核,目前12名博士已经正式入职(陈胜男、王连旺、杨瑞锦、刘志洁、李娜、王艺臻、苑趁趁、李雅、陈辉、康雅丽、王亚庆、袁平丽),6名博士已通过校长办公会研究通过,正在办理入职手续,4名博士通过我院考核,正在提交相关材料中。学院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进一步提高。

在外籍专家招聘方面,学院考核并通过了来自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4位专家,由于受疫情影响,引进工作仍在推动之中。

努力改善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在本年度的两次职称推荐评审工作中,先后有6人次(王森、张留斗、索成秀、岳国法)被推荐申报正高职称,8名教师(谢玉红、王争伟、李文竞、李珩、李洁、靳丽芳、张庆彬、丁萌)通过或被推荐申报副高职称。

重视师资队伍培养工作。为了加强对青年博士教师的指导、督促和引领,制定了《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青年博士教师培育办法》,对45岁及以下青年博士教师实行单独考核制度,建立青年博士教师科研档案,把青年博士学术成长与年终绩效挂钩,常态化举办青年博士论坛,鼓励青年博士教师加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科研机构,支持青年博士教师购书,资助青年博士教师申报课题,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为青年博士提供科研条件,激励青年教师成长。

(三)学科建设工作

学院按照“对标一流、强化内涵、打造特色、提升地位”的工作思路,继续推进学科内涵建设。

1.完成了学科评估工作。本年度完成了第五轮学科评估和专业学位评估两项任务。学院成立工作专班,围绕评估指标体系撰写材料,收集整理数据,完善自评报告,力争评估成绩再上新台阶。同时,总结成绩与不足,谋划未来发展,通过以评促建,为下一步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

2.继续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一是立足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高位推进学科建设。围绕外国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国别与区域研究等5个领域,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打通语种之间的界限,汇聚学科方向团队。二是继续凝练翻译学特色学科方向。在做好外事外交翻译、生态翻译学、中原文化翻译、科技专利翻译等学科方向基础上,设立公共政策翻译方向,拓展了翻译学的发展空间。

3.培育新的学位点和学科方向。启动了申报翻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准备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扩大翻译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启动了设立翻译学二级学科的准备工作,并且围绕外语与国际关系的交叉与融合,积极准备申报“外交话语学”,培育新的学科方向增长点。

学院的学科实力不断增强,在上海软科发布的2021年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上,位居全国前20%。

(四)科学研究工作

学院始终坚持科研工作的重要地位,采取多种措施引导、督促和支持广大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修订了科研和教研奖励条例,科研工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积极组织动员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工作。2021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2项(王森、王连旺),青年项目1项(朴仙灵),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1项(岳国法),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9批面上资助项目2项(朴仙灵、郭崇),省部级以上项目2项(李星、姚源源),厅局级项目5项(赵媛媛、高诺丽、黄绍华、胡天恩、倪云);发表CSSC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26篇;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各一项(杨明星);在“翻译河南”工程中我院师生获特等奖4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8项,获奖数量与层次均列全省第一位;中国外交话语研究院先后获批河南省省级特色智库和河南省高校新型品牌智库(培育)建设单位;1名教师入选郑州大学青年人才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金慧媛)。

学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举办了40余场线上和线下学术讲座,并主办了“全国第三届外交话语及外事外交翻译国际研讨会”、“新文科背景下俄语专业振兴与发展高层论坛暨第三届河南省俄语学科建设研讨会”、“亚洲研究院学术沙龙暨亚洲文明互鉴与区域关系建构重大专项启动座谈会”、“首届河南省中原文化国际传播与国际化语言能力建设研讨会”、“东亚的历史、文化与外交”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河南省德语专业教学研讨会、第二十八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年会等7场学术会议;举办了12场青年博士教师论坛。

(五)人才培养工作

学院坚决贯彻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大教学投入力度,强化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被评为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先进单位。

2.确定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要,主动顺应新时代外语教育的发展和变化,围绕我院的办学定位,确定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两年的探索,基本构建了外语与国际关系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素质、知识和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规格,以外语为底色、国际关系为特色的人才培养特征,以及学术型、创新性、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2.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强化教育理念转变,持续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和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提高平时成绩比例,明确面向考研的教育导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办学模式,实施特色化人才培养项目,依托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启动了面向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辅修班”项目,利用小学期举办了为期两周的“国际组织工作坊”。对大学外语教学进行改革,面向非外语专业学生开设多语种公共外语课程。

3.本科教学工作成绩斐然

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方面,日语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俄语专业和德语专业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并被学校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文科项目大获丰收;获批1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杨明星)、3项河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刘永杰、葛继勇、杨明星);获批1项河南省本科高校智慧教学专项研究项目(曾利娟),7项郑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张军平、王连旺、赵媛媛、李洁、李珩、金慧媛、韩俊平);2门课程获批河南省本科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刘永杰、索成秀),1门课程获批河南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于艳平),3门课程获批郑州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示范课程(杜小红、曾利娟、刘永杰),3门课程获批郑州大学一流课程(帖伊、王凤华、袁燕萍),8门课程获批郑州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曾利娟、索成秀、倪云、刘永杰、韩俊平、顾俊玲、蔡茗、王剑果)。

在教学技能竞赛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刘丹、纪小军、王争伟、张留斗、史红)获得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英语专业教学团队(索成秀、李洁、谢玉红)获得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1人获得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和河南省“教学标兵”称号(张雯);1人获得第三届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张雯);1人获得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李洁);1人获得第十二届“外教社杯”全国外语教学大赛英语专业河南省赛一等奖(河南省第一名,李洁);1人获得郑州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张雯);1人获得郑州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纪小军);1人获得郑州大学“专业讲说”一等奖(刘永杰);2人分别获得郑州大学“课程讲说”二等奖和三等奖(张雯、马洛丹)。

在学生竞赛方面,2人获得“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三等奖和河南省特等奖;1人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决赛特等奖、7人获得全国二等奖;2人分别获得“全国口译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1人获得 “第十六届中华全国日语演讲比赛”华中赛区二等奖;1个团队获得“全国高校德语配音比赛”二等奖。

4.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新突破

不断优化学院人才培养层次结构,扩大博硕研究生招生规模。本年度招收国内博士生3名、海外博士生5名、硕士生162名,录取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2名导师(李晓静、张军平)分别获批中国研究生教育学会重大和重点课题,1名导师(杨明星)获批河南省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重点课题,4名导师(索成秀、顾俊玲、段帆、宋根成)在学校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示范课程建设方面取得新的成绩,1名导师(王志伟)获批学校研究生教育研究课题。强化对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学位论文连续7年抽检达标,1名学生和导师(王志伟)分获省级优秀奖励。

加强翻译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新增了河南金宇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安阳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2个实习实践基地;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合作,建设了专利翻译教学平台与实训平台;130多名研究生进入河南博物院、河南金宇、安阳通航、牧原集团等基地进行线上或线下实习。

研究生科研与实践成绩喜人。5名应届硕士生被国内外高校录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2名研究生荣获河南省“翻译河南”优秀成果特等奖,32名研究生荣获“翻译河南”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13名研究生顺利通过CATTI二级等中级考试;研究生在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全国口译大赛、全国能源翻译大赛、全国专利翻译大赛、全国科技翻译大赛、中华文化国际翻译大赛、普译奖全国翻译大赛、全国俄语大赛、日语国际翻译大赛等大型竞赛中荣获三等奖以上奖励69项。 研究生发表CSSCI来源期刊及以上论文10篇。

(六)办学条件和环境建设

学院不断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和文化环境,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

完成了视听中心1间教室的升级改造和核心教学区南5楼2间智慧教室的前期建设;为英语专业学生购置了Achive3000蓝思阅读教学系统;对iTest系统进行了升级更新;投入20多万元购置了一批图书和期刊;为了支持网课教学,增配了一批iPad;为教学改革项目匹配了资助基金;购置了70张面值1000元的教师网络课程学习卡;新添和更新了一批办公设备;对科研环境进行了改造。扩建了科研机构用房并配备了办公用品;更新和扩建了学院的文化墙;对7.20水灾毁坏的办公室楼顶和楼道进行了维修。

(七)国际化办学工作

学院积极开拓国际化合作办学渠道,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建设与探索新的国际合作项目。积极推动我校与俄罗斯高校开展合作,已促成双方签订《俄罗斯下哥罗德国立大学与中国郑州大学教育与学术合作备忘录》,正在推动签署《俄罗斯下哥罗德国立大学与中国郑州大学关于实施联合培养项目的协议》。

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并推进了学生线上访学项目和交流活动,共有11名学生参加英国剑桥大学格顿学院“国际组织人才”项目,15名学生参加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创新与领导力”项目,组织日语专业学生参加中日青年线上视频交流活动。3名研究生海外合作高校学习;承办了一期研究生院主办的“国际学校”,240国名研究生参加研修。

积极推动师生参加国际会议,共有5名教师(顾俊玲、袁燕萍、陈胜男、杨瑞锦、姚源源)和40余名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并做报告。

加强对在校外教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认真做好7名外教线上和线下教学安排。推动学校制定《郑州大学外籍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郑州大学外籍教师薪酬发放参考标准》等重要文件,启动了高层次语言类、专业类外教聘任工作。

(八)社会服务与校友工作

学院坚持把社会服务纳入学院年度工作总体布局,围绕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领域,精心谋划,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取得了新成效,进一步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积极参与省委外办组织的“翻译河南”工程,本年度完成了《中华源•河南故事》系列丛书中的《文物》(钱建成、王志伟、张军平、李文竞)、《焦裕禄•法语卷》(关晓红,黄绍华)、《黄河文化》(李晓静、张庆彬、陈行洁、沈杨)和《脱贫攻坚》(李洁、贺爱平、张琳琳)等4个分卷的翻译任务,并启动了《南水北调》《书法》《青铜器》《中原神话》《中原典故》《中原民俗》《愚公移山》等7个分卷的翻译工作。承担了河南省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语规范化项目、省人大语言立法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决策咨询项目、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文件的翻译任务。

积极为国家外交事业服务,同意两位老师(翟强、李春)延期在驻外使馆工作,同意派出两位老师(尹岩松、何婷)到驻外使馆工作,选派沈杨老师参加河南省援外医疗队,承担外语培训工作。与北京语言大学合作成功举办了第十八期河南省出国留学人员外语培训班,培训学员50余人;组织10位教师(谢玉红、陈莉、张新、陈行洁、李静、刘丹、孙磊民、王宇红、徐晶、杨春丽)连续两年承担了我校英文网站的翻译任务,为学校的对外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

秉持“联络校友情感、了解校友需求、展示校友风采、拓展校友资源、凝聚校友力量、推动学院发展”的校友工作宗旨,积极开展校友工作。采取多种方式保持与校友的经常性互动,传递母校与校友之间的情感,增强校友对母校和学院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坚持办好校友微信平台和学院网页“院友之家”板块,先后推出13期微信展示我院杰出校友的风采。通过“校友讲堂”举办了3场校友报告会。邀请4名校友在学院组织的学术会议上做报告;与学校校友总会协调,完成了“丁剑桥校友助学金”第二批资助对象选拔和资金发放工作,设立了“俄语系奖助学金”(宋建林先生捐助),并完成了2021年度的发放工作。

(九)团建与学生工作

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目标,主动面对、积极适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新情况,特色鲜明,成效显著。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落实党史学习教育要求,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需求开展了“身临其境学党史”、 “异语同声 声诵百年”外院好声音大赛、“学党史 讲故事”大赛等活动,做到在校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收到良好效果。同时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ZZU外院微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党史学习宣传教育,开设了“钟楼晨读”、“共上党史课 献礼100年”、“异语同声”等党史学习专栏,带领青年学生共同学习党史知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认真开展学生党建工作,举办了春季和冬季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和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培训入党积极分子217名,发展学生党员150名。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按照党的宗教政策和学校的有关规定,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建立和落实学生工作媒体平台三审发稿制度,管理好、利用好现有宣传阵地。

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成立考研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动员任课教师和导师参与学生就业工作,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积极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来召开专场宣讲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对考研学生按照专业、方向和类别进行精准指导和帮扶。2021届本科毕业生考研率达42.3%,整体一次就业率77.62%。

认真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各项措施,督促严格学生执行健康日报制度、请销假制度和“非必要不外出”要求。抓好学生宿舍双周报制度,确保及时掌握、应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建立在校学生家长微信群,保持和家长的沟通和联系。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周系列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继续举办一年一度的“外语文化节”,并有机融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进”工作的要求,收到了良好效果。大力提倡全民健身活动,先后开展“百公里跑步致敬百年辉煌历程”、“冬季抗疫健身跑”等体育活动,510余名同学参加,跑步里程累积约32300公里,在全体学生中掀起了运动健身的风潮。

积极为大型涉外活动提供服务。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选拔100名同学参加2021世界传感器大会志愿服务,为大会圆满举办作出了贡献。

认真做好学生资助工作。严格依照程序,顺利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奖助贷工作,完成奖学金52万元、助学金110万元、助学贷款27万元的申请、评定和发放工作。

(十)“教工之家”建设

学院大力支持工会建家工作,充分发挥工会桥梁和纽带作用,院工会不断强化内涵,创新工作方式,取得了优异成绩。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教工之家乒乓球、篮球投掷、台球、棋牌等活动进入常态化;举办了教职工读书会、“朗读者”、女教职工花艺和插花、教职工环校园健步走、学院羽毛球比赛等活动;院工会向教职工推荐、分享世界摄影名家作品展及国家大剧院精彩直播节目,邀请专家做“高校教师科学发声原理与训练”的健康专题讲座。组织排练《国际歌》多语种大合唱,在学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汇演中荣获三等奖。举办了学院第十五届教职工摄影展,40余人参加,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7名教职工(徐晶、杨春丽、徐志宇、杨笑菡、穆念伟、刘哲、王露阳)参加了校工会举办的“庆建党 颂祖国 建一流”摄影作品展,院工会组织30余名教职工参观了这次展览。作为校工会协作组组长单位,我院工会组织召开12个基层工会负责人会议,并举办了趣味运动会。我院教职工流动书屋建设自2019年12月起走上新台阶,被评为“中华全国总工会职工书屋”,至今已接收数批书籍资助。

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及时接纳新会员,举行新入职教师座谈会和教师誓词宣誓活动,引导他们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院工会将“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等先进事迹材料汇编成册,在全院进行宣传学习。5位老师(穆念伟、高晓玲、段帆、郭华、于艳平)被评为校级“三育人”先进个人,3位老师(张晓青、范素琴、陈观亚)被评为院级“三育人”先进个人,2位“教龄满30年教师”(钱建成、朱艳梅)受到表彰,4位老师(赵玉敏、杜小红、张晓青、张庆彬)获校级“优秀班主任”称号。在省教育厅和学校举办的师德主题征文、教职工演讲比赛、师德师风优秀案例评选等各种活动中,我院教师积极参与并获得多项奖励(郝素玲、李晓静、张庆彬、帖伊、王宏堃、卢俊伟、曾利娟、黄绍华、赵玉敏、牛桂玲、王争伟、顾俊玲)。曾利娟老师获得学校“十大巾帼标兵”称号,王争伟老师家庭获得“五好文明家庭”,王艳玲老师获得“好媳妇”称号。

院工会认真组织“助力精准扶贫”活动,组织购买了闫洼村及卢氏两个扶贫点的农特产品,帮助贫困农户拓展了致富销售渠道;继续选派石克锋、胡光全两位老师分赴南阳、信阳基层学校开展智力帮扶工作。

院工会密切关注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等重大问题,及时准确反映教职工意见和建议,购置生日蛋糕卡和节日福利物品,为退休教职工举办荣休仪式。一年来对教职工个人或家庭进行各种看望和慰问活动达到近50次,体现学院大家庭的温暖。

我院工会工作得到校工会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扬,并得到校工会强有力的经费支持,教工之家新购置了较完备的设施和器材,改善了活动条件和环境,提高了健身热情。今年年初,我院工会又一次荣获工会工作先进集体,院女工委又一次荣获女工工作达标先进单位。

我院“教工之家”一年来吸引了校内外众多单位前来考察交流,起到了标杆和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我院工会负责人还多次应邀参加其他单位的教代会或教职工民主管理大会。

各位代表,学院一年来所取得的各项成绩,是我院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大家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奉献是建设高水平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的不竭动力。在此我代表学院向大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

2022年工作重点

2022年,学院将根据校党委和行政的部署,结合学院的重点目标任务,进一步理清思路,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和水平,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作出积极共贡献,着重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河南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党建促进学院工作高质量发展,在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知识本领的外语复合型人才的伟大事业中积极创新,在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河南故事、提升国家和地方国际传播力的伟大实践中奋力作为,在学校“双一流”建设框架下推动外语与国际关系融合发展、开创外院新局面的伟大征程中更加出彩。

继续加强党委和领导班子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党支部的标准规范化建设,加大教职工党员发展力度,密切师生联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和师风师德建设工作,科学谋划“课程思政”工程,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落到实处,尽快形成具有显著外语特色的成果。

坚持理论武装,继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式,加大交流力度,千方百计调动党员的积极性,想方设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全院上下齐心协力、凝心聚力、尽心尽力的良好局面,为我院深化改革、内涵发展、升级换代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和健康的舆论氛围。

(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继续贯彻落实“人才强院工程”,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引进或培养1-2名特聘教授,力争实现具有国家级称号人才的突破。招聘优秀博士20名以上,将专业教师队伍数量提升高185名左右,为全面压缩课时、促进学院转型发展奠定基础;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将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的比例由目前的38%提高到45%以上,增加具有非通用语种学历背景教师的数量;支持和促进中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机会,提供平台;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三)学科建设工作

强化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涵建设,持续提升学科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前瞻第六轮学科评估,对照指标体系强化优势、补足短板,为实现学科排名新的突破作出战略性谋划。

加强翻译学优势特色学科方向建设,打造外事外交翻译、生态翻译学、中原文化翻译、科技专利翻译、公共政策翻译等特色方向和梯队建设,打造学科亮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

适时启动申报新的一级学科博士点(翻译或者国别区域学),拓展新的学科领域。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下设翻译学二级学科点,争取早日启动招生工作;推动外语与国际关系两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积极申报“外交话语学”“文化外交学”等二级学科点。

(四)科学研究工作

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科研主体作用,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管理和考核,支持科研机构开展常态化学术活动。支持中国外交话语研究院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级智库。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培养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团队,产出更多高层次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提升学院的科研实力。

继续加大对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支持和引导,充分调动全院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力争获批10项以上高级别科研课题,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不低于50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15部以上。贯彻落实学院青年教师培养办法和科研奖励办法,以青年博士论坛和科研台账为抓手,保持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活力,促进青年教师学术成长。

加强学术交流活动。举办10场区域性、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邀请知名专家举行60场左右学术讲座,活跃学术氛围,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开拓学术视野,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

(五)人才培养工作

不断强化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落实外国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立足学院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外语+国际关系”的人才培养模式。

抓好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力争在一流专业、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中实现新的突破;加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力度,力争打造成郑州大学的特色课程,并建设成为省级和国家级一流课程。

力争启动复语人才模式,将法语、西班牙语等纳入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继续办好“国际组织与全球治辅修班”,打造特色化人才培养项目。稳步推进公共外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扩大公共外语语种,探索选用ESP教材,为学生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学术成长服务。

进一步优化博士学位点语种与招生结构布局,稳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积极创造条件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生、统招博士生、国际博士生的招生规模,适应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结构和规模要求,在校研究生力争达到400人以上,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接近1:2。

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强化导师责任意识,健全论文质量监控机制,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力争在省级以上优秀学位论文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继续加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新建2-3个翻译实习基地,深化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内专业合作,力争在订单式培养、跨院系课程、基地实习、行业导师课程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强化分类培养理念,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努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争取2022届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到50%以上,本科生和研究的整体一次就业率分别达到80%和90%以上。

(六)国际化办学与校友工作

进一步推动国际化办学工作,开辟对外交流与合作新局面,提升学院学术国际影响力。力争新增2-3个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开展实质性教育交流合作;在疫情防控允许的情况下,继续选派骨干教师赴境外公派研修访学,组织骨干教师到国外名校进行短期研修培训;继续推动学生赴海外高校交流学习或展开线上国际交流活动。

做好引智工作以及外教的选聘、续聘与教学管理工作,力争引进5名外籍专家加入到专业教师队伍,选聘10名外籍教师从事语言教学工作。

学院校友分会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与校友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力争吸纳5名左右校友担任研究生校外兼职导师。提升校友会的服务职能,办好校友工作平台,做好校友返校的组织接待工作,办好“校友讲堂”,做好校友信息系统的填报工作,保持与校友的经常性联络互动,为团结凝聚更广大的校友打好基础。

(七)团建和学生工作

加强政治思想引领,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高度关注新媒体、自媒体环境下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加强依法依规管理,全面提升日常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加强学生骨干心理健康知识学习与培训,完善心理问题预防机制,坚持通过学生家长微信群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力做好学生健康工作。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八)“教工之家”建设工作

院工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照法律和工会章程积极开展工作,以实际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群团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强化内涵,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色,积极完成校工会布置的各项工作,并结合我院实际进行创新工作,保持我院工会在全校中的领头羊地位和样板作用。

各位代表,学院建设站在了新的起点,开启了新的征程,历史赋予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全院上下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保持昂扬向上、充满活力、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真抓实干,为加快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上一条: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22年建设报告

下一条: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2021下半年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开班

关闭

联系我们  |  院长信箱郑州大学山东大学  |  浙江大学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
版权所有: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 邮编: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