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打造中德文化交流新平台———前进中的郑州大学中德学院


郑州大学与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德国教授在我校中德学院上课场景

在机场欢送郑大学生赴德访学合影留念


2017年,刚入郑州大学不久的大一新生张晖无意间了解到“中德卓越工程师项目”,两年国内学习、两年德国留学,毕业还能拿到中国、德国的双学位,深深打动了他。于是,抱着好奇的心态,他报名参加了选拔考试,经过了严格的笔试和德国教授的亲自面试后,他顺利参加了中德卓越工程师项目,由此开始了一段崭新的学习旅程。如今在德国学习的张晖,不由为他当时做的决定而庆幸:“很幸运能够进入中德班学习,与周围同学相比,大学期间我经历了独特的体验与成长。”

积极探索

打造中德交流新平台

郑州大学中德学院院长侯维岩教授介绍,德国作为工业强国,其高新科技与智能制造业极为发达,还有闻名于世界的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的工程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为“德国制造”输送了大批卓越的工程技术人员。郑州大学早在2007年就与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开展了学生交流交换活动,2013年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在本科工程教育方面展开合作,并于2016年5月启动 “中德卓越工程师”本科双学位培养计划,2019年7月正式成立郑州大学中德学院。

中德学院是由郑州大学和德国多所大学以及德国科研院所、企业多方联合建设的集科研、学术、教育、文化交流的国际合作平台,是学校重要的国际交流窗口,主要负责学校与德国多所高校之间的合作办学、师生交流、联合培养、成果转化等。2015年12月,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工学院院长AxelHunger教授到校访问。校长刘炯天院士与AxelHunger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共同决定,推动两校在工程学科本科生双学位项目上的合作。2016年5月郑州大学启动“中德卓越工程师”本科双学位培养计划,并在此基础上筹建“中德学院”。2019年7月16日,中德学院正式成立,依托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运行。

为推进中德两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务实合作,中德两国政府自2016年开始组织每年一度的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的评审。2019年8月,郑州大学联合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上汽集团郑州公司,以校企联合的形式申请“郑州大学中德智能制造培养基地TEDUNET”。12月,该项目获得国家工信部正式批准,并入选年度中德两国政府间“人才培养和教育”类唯一的试点示范项目。这是郑州大学与德国大学多年来联合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标志性成果。

郑州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刘建华介绍,学校“十三五”期间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与世界51个国家或地区的262所高校或学术机构建立并保持交流合作关系,大力实施“全球菁英伙伴计划”和“全球影响力提升计划”,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专业基础扎实的国际创新型人才。截止目前,郑州大学已与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锡根大学、明斯特大学、亚琛工大等多所德国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创新驱动

构筑国际化人才培养新高地

大屏幕上,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老师正在讲授专业课程,中德两国学生虽相隔万里但都认真聆听,并热烈讨论,这是中德学院创立的异国同堂教学新模式。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验德国课堂文化,了解德国课堂教学,感受与德国学生同堂上课氛围,郑州大学与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经过多次商讨,2017年10月23日晚8点(德国中午13点)正式开启了异国同堂教学。“同一时间、统一教材、同步课堂的方式进行教学,我们通过网络与德国学生、德国老师同步在线讨论,真实地感受德国教学方式”。2017级第二批中德班的宋懿恒同学说。

自学校中德卓越工程师项目启动以来,在教务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的支持下,学院不断探索、完善多种国际合作的教学模式、培养方案。这种“异国同堂”在线教学模式在国内还是首例。

“中德学院还没有独立招生,在校内采用培优班的形式,对优秀本科学生进行二次选拔和培养。”侯维岩教授说。面向郑州大学大一新生,中德学院开设了中德卓越工程师2+2双学位班,新生通过笔试、面试选拔录取。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国际学院等工科方向的学生皆可报名。被录取的学生,前两年在郑州大学主修专业课的同时,增修德语课、德国文化课,同时增修包括MINT预备课程、GEL全球工程实践课程、ICC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工程英语课程、工程德语课程等。德方大学选派教师,赴郑州大学授课,让学生提前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德国教学。2016级第一批中德班的程磊说:“德国的课程分类很详细,会有大课、练习、辅导、实验,每种课都有自己的任务,同时老师上课时不会查人数,课堂很自由,但是最终的考试难度并不会变小”。大二下学期,德方大学派人来学校对申请赴德国学习的学生进行面试,通过面试的学生就赴德国完成大三、大四的学习。没有通过面试的同学,可继续在学校学习一年,大三下学期再考核,参加3+1学期交换项目。中德两校互认学分,学生完成两校规定的学分后获得中德两国的本科文凭。

针对大三、大四本科生,中德学院提供与多所德国高校之间的3+1学期交换和4+2直读研究生项目。学生每年12月到下一年3月参加德国大学的面试,当年秋季赴德交换学习或者直读硕士(免试)。

2020年4月,在学校研究生院和相关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设立了“中德智能制造工程”方向硕士双学位计划。学院负责研究生工作的教学办李老师说:“这是大学研究生阶段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改革。我们以‘一年国内+两年国外’的形式,和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大学及德国大众汽车等知名企业开展联合,以产教融合形式进行人才培养。本、硕双学位项目旨在培养具有较高智能制造系统整体设计和综合解决能力、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

多措并举

让广大学子实现“留学梦”

对于有意出国深造的同学而言,许多人会因为留学所需的高费用而望而却步。为向更多综合素质高的工科学生提供优质国际化平台,中德卓越工程师项目提供了全免费的德语课,合作的德方大学则对郑州大学学生免收学费,在德国的日常生活费用每年5-6万人民币。这极大减小了赴德留学的经济压力,让普通家庭的学生也能享受国际化教育。

除“上不上得起”以外,“听不听得懂德语”也是众多学生和家长担心的一大问题。为增强学生对德语的学习、对德国文化的了解,尽力减少不同语言对留学所造成的障碍,中德学院开设有许多特色课程,如校级选修课“德国文化与德语”。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学院实行分级教育,有针对性地展开德语教学:入门级面向全校学生,初级和中级面向出国留学学生,对高级班学生,学院开设工程英语和工程德语,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授课内容。中德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需加修600课时的德语基础课,达到B级水平,满足德方高校的语言要求。“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德语难学而对留学德国望而却步。但前期的选拔考试、初到德国后的课堂教学都是通过英语进行的。德语基础达到B级以后,到德国语境中学习还是进步挺快的。”正在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于洋介绍说。

德语角是中德学院每年定期展开的活动之一。学院老师组织并主持活动,如观看德国电影、讲解德国历史,帮助同学们从文化角度认识这一工业大国。德语角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喜爱,这有效帮助学生们开拓了国际视野。“在德语角里,我们可以与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来学校交换学习的德国学生或外教交流,这不仅锻炼并提高了我们的口语能力,而且让我们了解到很多德国当地的风土人情。”双学位项目第三批学生肖千龙说。

中德科教人文周,也是学院主办的重要活动。2019年7月19日,由郑州大学与郑州市委外办、郑州市侨联、郑州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2019中国(河南)-德国(下萨克森州)科教人文国际合作交流论坛在郑州市举行。本次论坛由郑州大学发起,邀请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相关官员、高校和企业界的主要负责人走进郑州,围绕中德高校学术交流、引进德国科技进行了交流讨论,以强化中国制造2025同德国工业4.0对接中的合作。现场交流环节,双方嘉宾互相答疑解惑,并就中德经贸科教合作前景、德国隐形冠军中小企业发展情况、以及高等工程教育创新性培养等问题展开对话。之后,由郑州大学音乐学院师生与德方代表团共同举行了一场生动活泼、富有两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会。

目前,学院已进行的长期项目有中德卓越工程师本科双学位培养计划、智能制造工程硕士双学位联合培养计划,覆盖本科与硕士学习阶段。下一步,学院还将在学校支持下与德国下萨克森州5所大学联合组建中德博士国际研究院,联合进行博士双学位培养。

对于中德学院未来的发展目标,中德学院院长侯维岩教授说:“在现有项目的基础上,将中德合作专业扩大到文、理、医、艺各专业,发展完善博士教育与教师交流机制。以教育部新工科2.0卓越人才教育培养实施规划为指导原则,以提升学校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能力为目标,面向智能制造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需求,培养面向中国制造2025、对接德国工业4.0、具有国际工程教育背景的高端人才。”他希望,学院能在不断的发展中,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形成独有特色,成为郑州大学国际化办学的闪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