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由李运富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融媒体教材由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24年9月上线京东购物平台(二维码见文末)。该教材既是面向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高中起点本科)、中文专业(专科)学生的学历教育教材,又是一本适用于喜欢中国传统语言文字的社会大众的自学读物。本教材也是国家开放大学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研究成果的教育应用与传播研究”(Z21A405-1)成果之一。
一、主编简介
李运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语委科研基地“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特聘首席教授、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带头人,《汉字汉语研究》主编;兼任“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郑州大学)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科评委,教育部高校中文专业教指委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等。已出版《汉字学新论》《汉字职用研究》《甲骨春秋》《汉字之光》《清代〈说文解字〉研究稿抄本丛刊》等著作30多部(含合著)。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光明日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1项、国家语委重大委托项目1项;国家古文字工程重大项目3项。荣获第七届、第九届教育部高校社科成果奖2次等。
二、编审团队
该教材由李运富教授担任主编,提出编写思路和总体框架,参编讲目,开展终期统稿工作;由国家开放大学人文学院王海平副教授担任副主编,针对开放教育特点开展教材整体设计和内容创新,参编讲目并开展前期统稿工作;由中山大学中文系吴吉煌副教授、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周阿根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张喆副教授、郑州大学文学院何余华副教授参编讲目。
该教材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准备,2020年拟定讲目提纲、2021年审定样章、2022—2023年完成书稿。多位学科专家在各个阶段逐次对文稿进行了审定,他们分别是(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立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张博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
邵永海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
洪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杨荣祥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
赵世举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尹洁副教授、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王虎教授对个别讲目进行了核校;开放教育“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核心团队成员为本书“思考与练习”模块提供了部分资源;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齐元涛教授、中国社科院大学李艳红副教授在教材二审过程中给予了修改建议。
三、教材特色
根据学习者的自学需求,这部教材安排了通论、文选、导学三个部分,在继承和吸收古代汉语教材应有的精华内容的同时,注重与时俱进,在编写中力求体现个性化优势。
(一)通论:通俗、晓畅,强调科普性
本书通论在传承古代汉语共识性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科研究领域和社会大众视野中的热点信息,比如我国现阶段对中华文明研究成果的教育应用和传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的推广和教育实践、汉语汉字学科研究理念和观点的更新,比如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女士指出阅读我国医古文给医学研究带来巨大启发。
本教材通论注重科普性,考虑到学习对象的工作性质和需求,教材内容注重对中小学教学、日常生活的指导和启示作用,力图实现三个角色的结合:一本语言基础理论书、一本工具书、一本人文素养教程。知识通论部分以讲目形式呈现,注重古代汉语知识的基础性和相对完整性,重视术语的界定和相互关联,注重古代汉语课程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内容陈述力求深入浅出,注重采用启发式讲授方式,通过提问转入理论讲解。
(二)文选:精粹、风趣,讲究新颖性
为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热情,这本教材的文选基于广义的古代汉语,分别选取先秦汉语中短小精悍的文献典故和历代文言文中幽默风趣、明哲晓畅的短文,注意与古代汉语知识通论相结合,突出讲解古代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接纳古代汉语知识。
首先,本书文选,在契合通论知识的前提下,选取新颖的古文片段。比如:吸纳了医古文素材,注重学科之间的融通;节选了汉字书法理论篇目,注重汉字理论和汉字书写的关联;采用了文言趣谈,注重学习兴趣和语言理论的关联。
其次,本书文选力求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篇幅短小、内容浅易:一方面希望这些作品确实能够有助于同学们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力求生动有趣或富含哲理,具有启发性。
(三)导学:丰富、灵活,注重实践性
本教材注重内容、结构和表现技巧的设计,丰富灵活,契合学习者的自学需求。每个讲目中设置学习目标、文选注译、本讲小结、参考文献、思考与实践、在线资源等导学环节。
学习目标,包含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意在帮助学习者预先了解该讲目的核心内容,以及自学完成后自我询问是否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所增设的情感目标,意在激发学习者热爱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并具有维护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责任感,契合当前的课程思政要求。
文选中设置注释、翻译和提示,帮助学习者很好地把握文选内容,其中的提示内容首先交代文选出处、思想内容或写作背景,其次点明相应讲目的通论知识点。本讲小结,意在帮助学习者在学完全讲目后,迅速梳理全讲的核心内容。思考与实践,着重突出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实践应用能力,以增强学习效果。在线资源的设置,意在线上线下结合,注重互联网+时代古代汉语在线学习资源的及时呈现和更新。
四、教材目录一览
第一讲 如何学习古代汉语
【文选】
1.1楚人齐语
1.2掉书袋
1.3治疟病方
【通论】
一、学什么——古代汉语的知识体系
二、为何学——古代汉语的用处
三、怎么学——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第二讲 汉字起源与汉字形体
【文选】
2.1仓颉作书
2.2荀子论壹
2.3书法要诀
【通论】
一、汉字的起源
二、汉字的形体
三、汉字形体的演变规律
第三讲 汉字结构的分析与说解
【文选】
3.1保氏职责
3.2许慎六书
3.3史说安石
3.4字构对照
【通论】
一、“六书”与“六书学”
二、汉字结构的单位与类型
三、汉字结构的演变
四、汉字结构分析的误区和科学理念
第四讲 汉字的使用职能与使用现象
【文选】
4.1文字之变
4.2 一鸣惊人
4.3 优孟巧谏
【通论】
一、汉字的使用职能
二、汉字使用中的“多字同用”现象
三、汉字使用中的“一字多用”现象
第五讲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与复音词
【文选】
5.1制名枢要
5.2吕相绝秦
5.3内史论神
【通论】
一、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二、古汉语复音词的类别
三、古汉语复音词的形成
四、古汉语复音词与单音词组的辨析
第六讲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文选】
6.1右文说
6.2歧路亡羊
6.3盗天盗人
【通论】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
二、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三、什么是词的引申义
四、词义引申的途径和方式
第七讲 词义的古今差异
【文选】
7.1大丈夫
7.2 温人非客
7.3 大人小人
【通论】
一、词义古今差异的类型
二、词义古今变化的外在原因
三、如何沟通汉语古今词义
第八讲 古代汉语的同义词与反义词
【文选】
8.1晏子御者
8.2墨子辨义
8.3苏秦读书
【通论】
一、什么是同义词
二、古汉语同义词的辨析方法
三、什么是反义词
四、古汉语反义词的基本类型
第九讲 古代汉语实词活用
【文选】
9.1张良拾鞋
9.2学问之道
9.3卿卿我我
【通论】
一、词类活用的辨别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
三、动词活用为名词
四、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
五、数词活用为动词
第十讲 古代汉语虚词
【文选】
10.1吓人家信
10.2《论语》之“而”
10.3郑人买履
【通论】
一、古代汉语虚词的来源
二、汉语虚词的古今差异
三、古代汉语常用虚词例释
四、古代汉语虚词的辨认和分析
第十一讲 古代汉语的常见句式和特殊语序
【文选】
11.1墨子妙喻
11.2五改猫号
11.3鲋鱼求水
【通论】
一、古代汉语的常见句式
二、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
三、古代汉语的特殊语义(句义)关系
第十二讲 古代汉语的固定结构
【文选】
12.1邹忌比美
12.2纸上谈兵
12.3杞人忧天
【通论】
一、表示疑问、反问的固定结构
二、表示假设、表示条件和表明原因的固定结构
三、表示并列、递进、选择的固定结构
第十三讲 诗词格律
【文选】
13.1贾岛炼字
13.2作词求见
13.3学生作对
【通论】
一、诗律
二、词律
三、对联
第十四讲 古代汉语修辞
【文选】
14.1君子必辩
14.2大同小康
14.3书马犬事
【通论】
一、古代汉语修辞引论
二、古代汉语修辞标准
三、古代汉语修辞手段
四、古代汉语修辞格
第十五讲 古代的文体
【文选】
15.1乳母墓志
15.2体裁有别
15.3与友期行
【通论】
一、文体及分类源流
二、古代常见文体介绍
第十六讲 古书的句读
【文选】
16.1郢书燕说
16.2夔有一足
16.3赵鼻涕
16.4读破句
【通论】
一、古书句读的历史
二、古书句读的基本方法
三、古书句读的常见错误
第十七讲 古书的注解
【文选】
17.1孔子正名
17.2六鹢退飞
17.3郭象注《庄》
17.4活板印刷
【通论】
一、古书注解的体式
二、古书注解的用语
三、古书注解的内容
第十八讲 古文翻译
【文选】
18.1三指估价
18.2铃语有别
18.3《论语》今译
18.4唐诗外译
【通论】
一、古文今译的原则
二、古文今译的方法
三、古文今译致误原因
五、配套融媒体数字资源
该教材同步提供了融媒体数字资源,由李运富教授、王海平副教授、吴吉煌副教授、张喆副教授、何余华副教授分三期先后录制完成。通过扫描《古代汉语》教材封面二维码,可以收看上述融媒体学习资源包。该批数字资源也在2024年秋季上线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终身教育学习平台。
李运富(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海平(国家开放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吴吉煌(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张喆(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
何余华(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和《古代汉语常识》,以及各个高校编写的古代汉语教材都给我们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本教材经过编写人员的反复打磨和专家的逐次审阅,形成目前的面貌。尽管我们为尽力编写好一本面向普通大众的古代汉语教材做出了尝试,但由于参编人员多为中青年教师,编写功力还不够深厚,不当之处恳请同仁和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