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首家教育部、国家语委科研平台“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落户郑州大学。这是由长江学者李运富教授领衔的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努力争取的又一大成绩。
2019年5月10日,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河南省教育厅、郑州大学共建的“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签约暨揭牌仪式在郑州大学第五会议室举行。会议由教育部语信司规划协调处处长王奇主持,教育部语用司、语信司司长田立新,河南省教育厅副巡视员王学进,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分别致辞。
教育部语用司、语信司司长田立新讲话
河南省教育厅领导王学进讲话
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讲话
协议签定并揭牌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签字仪式后,新成立的“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作为国家语委的第21家科研机构参加了在郑州大学召开的“2019年度国家语委科研机构工作会议”,中心主任李运富教授在会上简单介绍了“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并提出“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2019年的工作计划和今后的发展设想。
2019年度国家语委科研机构工作会议
李运富教授发言
1.非凡成就
2016年6月,为振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郑州大学引进了长江学者李运富教授。为配合郑州大学“中原历史文化”一流学科建设,郑州大学于2016年9月设立校级科研平台——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由李运富教授领衔组建。李运富教授先后引进专职研究人员14人,其中特聘教授6人,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在职博士后3人。
中心研究团队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方向稳定,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成绩。截止2019年4月份,中心成员已经申请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和国家语委项目、博士后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省社科项目等共19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48篇,出版各种书籍20种,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场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论坛讲座28人次。同时建立中心网站和公众号,创办学术季刊《汉字汉语研究》。2018年,该中心研究团队获批“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称号。
2.成功之缘
为何汉字文明研究中心能够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取得如此成就?除了辛苦付出、专心研究,更多的,是因为中心研究团队坚持学术研究与学术活动的三个原则,即地方特色、国家高度、国际视野。
Tip.1地方特色。坚持地方特色,就是立足河南文化建设需要,重点研究、发掘河南的文字资源。河南是汉字发源地,具有丰富的古文字资源,汉字文明研究大有可为。团队成员围绕河南文字资源申请获批的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甲骨学大词典”、国家社科基金“绝学”专项“殷墟甲骨文疑难辞例疏证”、国家语委重点项目“甲骨文等古文字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与功能开发”、国家语委专项重点项目“河南藏甲骨文集成”、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基金项目“洛阳新见汉晋北魏砖瓦文字辑录”等。
Tip.2国家高度。坚持国家高度,即做到研究水平居于全国前列,直接为国家文化事业建设服务。中心首席专家李运富教授提出和践行的“汉字学三平面理论”已经成为文字学界的重要理论之一,他主编的《汉字职用研究·理论与应用》《汉字职用研究·使用现象考察》集中展示汉字职用平面的研究成果,起到示范作用。他主编的《“古今字”学术史》丛书(9册)纳入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也代表了这个专题研究的全国最高成就。同时,中心研究团队直接参与国家语委组织的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纪念活动的筹备,以国家语委重大委托项目的形式承担“纪念图册”的编撰和电视宣传片剧本的审改工作。
Tip.3国际视野。坚持国际视野包括三个方面:
(1)关注国外汉字材料,开展汉字传播研究。围绕这一方面,中心成员已经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越南汉字资源整理与相关专题研究”,相继出版了《东亚汉籍与越南古辞书研究》《日本汉字资料研究》《俗字在域外的传播研究》等研究著作。并正在筹建“东亚汉字资源多功能数据库”。
(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成立以来,一直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韩国、越南、德国、日本等国家的7家汉字研究机构签订友好合作协议,互相交流讲学,并多次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如2018年10月在郑州举办的“首届跨文化汉字国际研讨会”,参会国外学者30多人,韩国《月刊书艺》和日本《美术新闻》等报刊对此都有报道。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中心发起筹建“跨文化汉字研究国际联盟”,目前已经有国内外20多个学术单位参与。
(3)在国外发表或在国内用外文发表学术成果。团队成员在韩国期刊《汉字研究》和《世界汉字通讯》(英文)上发表多篇论文,在国内双语杂志上也发表过多篇英文论文。另外,李运富教授还在韩国和越南出版外文版专著3种。
3.新的目标
新的起点,新的征程,追求新的目标。国家语委科研平台“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的获批建设,给原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心团队将从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主动对接国家语言文字事业需求开展工作,发挥传承汉字文明、传播汉字文化、教育汉字素养、研究汉字学术、集聚汉字资源的综合效益,积极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努力打造国家智库型语言文字科研机构,为社会汲取传统文化服务,为学界提供更多新的成果,为郑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和郑州大学“双一流”大学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官网
http://www5.zzu.edu.cn/hzwm/index.htm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公众号
同学们
我们每天都在跟无数的汉字打交道
那么你知道“郑州大学”
这四个汉字的演变过程吗?
甲骨文——金文——小篆——鄭——郑
地名“郑”最初借用“奠”字来记录,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像酒器置于祭台之上,表示祭奠之义。后来增加表义构件“邑”,显示该地名属于人群聚居的一个城镇。表示城镇义的“邑”变异为“阝”,“鄭”又进一步简化为“郑”。
“州”的甲骨文和西周进行字形像在宽阔的川流中有一块土地之形,表示水中可供居住的高地,也就是小岛。据史料记载,尧时华夏大地曾经历过洪水时期,当时“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华夏大地淹没在洪水之中,只有高大的山峰能露出水面。大禹治水后,水位下降,逐渐露出越来越多的可供人居住的高地。后来大禹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是传说中的九州,从此,华夏大地又被称为“九州”或“神州”。后来,表示水中高地的字又增加“水”旁作“洲”,目前我们说地球上有七大洲的“洲”仍是水中可供居住的高地的意思。而“州”则主要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现代地名中带“州”字的地名主要来源于古代行政区划名称,如“郑州”“杭州”“广州”“徐州”。
“大”是形容词,与小相对,甲骨文像人正立而叉开两腿伸张两臂之形。
甲骨文——金文————學——学
“学”的意思是学习,完整构意由四个部分组成:代表动作器官的双手形、代表学习内容的“爻”、表示行为处所的房屋、代表行为主体的子;合在一起表示小孩子双手持爻在室内学习。
(转自郑州大学官方公众号,内容有改动;张素凤教授提供文字演变部分的材料,并致谢忱)
网络链接 郑州大学官方公众号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