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汉字研究海外专家访谈07:崔南圭教授

发布人:刘毓琪 时间:2020-11-07 点击数:

 长期以来,海外跨文化汉字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为向国内外学者和在读学生呈现跨文化汉字海外研究的基本面貌,提供海外专家学习和研究汉字的经验,促进中外学者之间的交流互动,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邀请从事相关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的部分学者接受我们的专访,题为“跨文化汉字研究海外专家访谈”,由“汉字学微刊”公众号、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网陆续发布。

 今日推出韩国国立全北大学崔南圭教授的专访衷心感谢崔教授接受我们的访谈!

 学者介绍

 崔南圭,韩国国立全北大学中文系教授、BK21韩中文化研究事业团团长,全罗北道艺术展特邀作家、大韩民国艺术展特邀作家,曾任全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著有:《杜甫的音乐世界》《战国时代楚简和书艺》《中国古代金文的理解(Ⅱ)(Ⅰ)》《论语漫谈——勿施于人》《书法与论语》《人生·人·论语》《四书五经集览》等书籍,译著有:《上海博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缁衣》《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性情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语录文》(上、中、下)等。

 01

 请介绍一下您求学、研究的经历?

 1980年,我考入韩国国立全北大学中文系后,方才开启了学习汉语之路。当时,汉语对我来说仅仅是一门外语,学习它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看懂历史典籍。
我读大学时,韩国和中国大陆尚未建交。如要更系统地学习汉语,别无选择,只能去台湾求学。抱着对中国汉字的一忱热情,我决定前往台湾东海大学攻读硕士,研究方向定为古代训诂学。到台湾后,非常荣幸的是认识了周法高、李孝定两位先生,二老是开启我学术研究之路的领路人。李先生高高的个子,声音洪亮,听说年轻时篮球打得非常好,每次下课后都喜欢和学生们一起散着步回家。甲骨文课是一门生疏且难度系数非常高的课程,我作为当时的外国留学生,光准备这一门课程就相当地吃力,可李先生却对我非常有耐心,一次次地帮我解答疑难问题,教我如何学习甲骨文。我们上课用的教材是郭沫若的《卜辞通纂》,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卜辞通纂》这本书,也是第一次学习使用岛邦男的《殷墟卜辞综类》。在周法高先生的指导下,1989年我顺利地完成了硕士论文——《〈广雅疏证〉联绵词研究》。

 硕士期间的系统学习,让我对古代汉语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周先生和李先生对汉字和语法博大精深的讲解更是引人入胜。诸多因素,让我义无反顾地想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字及古代语法。当我鼓起勇气向周法高先生提出攻读博士课程的请求时,他欣然接受。

 博士期间,我除了继续听周先生和李先生的课以外,还听了龙宇纯先生和方师铎先生的课。现在回想起来,台湾的求学之路虽然辛苦,但是能够跟随几位德才兼备、世界顶级学者学习汉语、文字,真的是人生一大幸事!龙宇纯先生的文字学理论课程,让我记忆犹新。其中关于《说文解字》和六书中转注的理论,我至今仍用在文字学课堂上。更可歌可泣的是:当时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的周法高先生,在精心指导我的博士论文——《睡虎地秦简语法研究》完成后,与世长辞。读研时,周老送给我的《金文詁林》和《金文詁林附录》等作品,如今仍放在我身边,一如既往地鞭策着我。 

与周法高(前排右起3)、李孝定(前排右起5)先生合影

 取得东海大学博士学位后,我回韩任职于国立全北大学中文系。1996年底,参加会议时,有幸结识当时在韩国全南大学任客座教授的莫砺锋先生。会后,经一同参加会议的苏州大学曹惠民先生的引荐,我向莫先生表达了想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继续深造的想法。可是莫先生认为我只是客套而已,并未当真。直到半个月后,我特意驱车前往拜见莫先生,他才真正体会到我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那天,莫先生和我促膝长谈并为我出谋划策,他的深思熟虑让我感动不已,于是我作出了要去中国大陆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的决定。

 1997年,我在苏州大学担任访问学者的同时,利用课外时间去南京大学学习古代文学博士课程。那时候真的很辛苦!交通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我每周都要坐大巴车去南大听两到三天的课。莫砺锋先生曾在我的《杜甫的音乐世界》一书中回忆道:“我常常看到他风尘仆仆的背着大书包奔进教室,那是他刚从长途汽车站赶来。……有一次他冒着大雪奔进教室,头发眉毛都沾着雪花,我顿时想起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不由得为这位异国学子的好学精神而感动,也为能对异国学子产生如此强烈旳吸引力的中华传统文化而自豪。”一年后,我修完学校规定的各门学位课程,回到韩国开始撰写我的博士论文。那个年代的网络也不像现在这么普及,我和莫先生的交流只能靠互通书信。我每次写完论文,就马上寄给莫先生,他修改完以后再重新寄给我。虽然写论文的过程很艰难,但是从论文的选题、问题分析、观点论证等方面,莫砺锋先生都无私地为我提供了莫大的帮助,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真的非常感谢他的悉心指导。终于在1999年,我完成了我的第二篇博士论文——《杜甫律诗的类型以及对中韩诗人的影响》。更令人欣慰的是莫先生对论文也比较满意,在为我作序中也提到:这篇论文可谓是“攀高峰”之作。

 获得第二个博士学位之后,我回到韩国继续任教。在教学过程中,我又发现研究中国古代文字,除了文字学知识和文学功底外,还需要掌握一些书法和篆刻艺术。于是2002年,我又前往南京艺术大学,师从黄惇先生攻读中国书法博士,并于2005年完成第三篇博士论文《〈郭店楚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书体风格及隶变现象研究》。这段时期的学习,对我后来从事金文、战国文字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返韩后,我将研究方向侧重于中国古文字和古代语法,基于各种原因,有幸结识了很多中国的研究学者,同他们切磋交流学习,不亦乐乎。

 02

 您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哪些?将来有哪些方面的研究计划?

 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对于研究生来说,也是一门陌生、难懂的课程。如何有条不紊并系统地教授甲骨文,我一直在苦思探求各种教材,最终选择了张玉金先生的《甲骨文虚词词典》。如果对虚词有了全方面的了解,那么读懂甲骨文便并非一件难事。因此,我在张玉金先生的基础上,对该书进行了重新编撰,完成了《甲骨文语法的理解》(2020),书中提出了我自己的一些不同观点,幸而得到张先生的认可。关于金文,分阶段陆续出版了一些专业书籍。其中《中国古代金文的理解——殷商两周青铜器金文100选解说》(2009)和《中国古代金文的理解(Ⅱ)——台湾故宫博物馆藏西周金文之解说》(2012)算是考释了较多青铜器的代表作。除此之外,也分批次出版了一些包括金文临摹书的青铜器金文释文书籍。

各阶段出版的书籍

 对于如何学习考释古文字,年过六十的我,现在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会继如以往地整理中国历代的地下出土资料:首先是金文,除了整理1000余件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之外,还将整理“东周时期”和“秦汉时期”的金文列入计划之内。东周时期和秦汉时期的金文在内容和文字形态上与西周时期完全不同,具有独特而有趣的特征。其次是整理《楚竹书》,对地下出土经典楚竹书的研究也是我个人想要倾注更多心血的部分。

 另外,作为韩国国家研究课题,现已完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上博楚简)第一卷》的译注出版;作为第二项国家研究课题,将于2020年10月30日完成上博楚简译著。此外,还将从“郭店楚简”“上博楚简”和“清华简”中简略整理出战国时期有关《尚书》的内容。

 甲骨文研究方面,我计划从《甲骨文合集》中精选出约700余篇进行整理注释。目前已完成了基础工作,但结果仍需拭目以待。如果精力充沛,我打算整理一下中国古代碑刻文中的汉魏六朝时期的碑刻文。汉魏六朝时期属于秦汉和隋唐五代隋唐五代的中间时期,碑刻文是中国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社会、语言、文字、地理、书法、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具有重要纽带作用的时期。在文字书法方面,这也是可以窥见从隶书到楷书变化过程的资料。碑刻文的基本资料已经收集准备就绪,距离完成还需要很长时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些分量的工作只是对学问的欲望与欲求。希望自己在能力所及之时,不遗余力地完成自己的心愿。

 03

 对您的学习和研究影响较大的著作或学者有哪些(或哪几位)?

 前面已经提到过:对我影响较大的文字学著作有郭沫若先生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李孝定先生的《甲骨文集释》、周法高先生的《金文诂林》、《古代语法》等等,不胜枚举。

 对我影响较深的学者当然非几位博导莫属。在科技落后的年代,周法高先生和李孝定先生他们不需要查字典、看电脑,他们收藏的每一本书几乎都可以倒背如流。每当我向先生们请教问题时,他们都能准确地告诉我所需书籍在书架的哪一排、哪个位置,甚至能准确无误的告诉我相关内容在某页的某行。他们做学问时一丝不苟、严谨至极的态度对我来说至今自愧不如。

 “师恩重如山”,我搜肠刮肚也无法用文字来表达对莫先生的感激。莫砺锋先生是新中国的第一位文学博士,他的大名在学界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文学界“家喻户晓”的“学术偶像”。

 “一日师生百日恩”,黄惇先生非常注重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并重。求学期间,黄先生的谆谆教诲仍回旋在耳旁。他对每部作品精益求精的要求,至今鞭策着我。

 04

 您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在阅读文献、收集资料、撰写论文、投稿发表等方面有什么心得体会?

 古文字学研究是很枯燥的,考释古文字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也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当然,考释一篇古文需要投入不少的时间和努力。我的研究心得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现在很多年轻学者为写一篇小文章而绞尽脑汁,费尽周折。我想说:只要你认真地去做一件事,那么相应的成果将如约而至。一篇文章无需大费周折,拈手自来。

 05

 回顾求学或科研道路,您是否也走过一些弯路?一路走来,是否有对学术道路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选择?

 “学无止境”。从最初研究王念孙《广雅疏证》和睡虎地秦简语法,到后来研究甲骨文、金文以及楚竹书,一直都秉承将自己所学融合在一起,不论是语法、文学还是书法,始终将它们作为我研究中国古代汉字的基础。应该没有走过弯路!路在自己的脚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06

 您所在国家的汉字学研究现状如何?您认为有哪些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和中国学者分享?

 在历代研究金文的学者中,尚未发现其他研究金文的韩国学者。作为从事古文字研究人员,不禁感到苦涩。多元化社会,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平台。在科技信息发达的当今社会,希望年轻的学者们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在今后的古文字学研究领域中取得更多成果。

 07

 您所在国家的汉字学研究,与中国的汉字学研究相比,学者们更关注哪些问题?侧重点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研究方法可以提供给中国学者借鉴的?

 目前,韩国学者对古文字研究更加注重的是材料的整理和文字的考释。汉字字形的掌握,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既是关键也是基础。目前,如何运用网络资源是获得研究成果重要方式之一。在韩国,很多学者都善于运用前沿科学技术,以获得更多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08

 您期待与中国学者在哪些方面有更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

 我经常去中国参加学术会议,也非常喜欢与中国学者切磋交流。现在因为情况特殊,虽然我们无法直接见面、讨论学术问题,但疫情无法阻止我们对学术交流的迫切期待。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通过网络定期举办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并邀请知名专家做专场直播讲座。现在我负责的“BK21韩中文化研究事业团”的主旨是“知用合一”,希望能促进并推动中韩两国的文化、文字、文学交流。我校事业团不仅可以为来韩学者提供更便利的交流平台,同时也希望和更多的学者进行深层次的沟通。

 09

 您认为数字化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对您的研究具有怎样的影响?

 如前所述,网络资源为现在的学问研究提供了莫大的便捷。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陈昭容、黄铭崇、袁国华等先生主办的“殷周金文暨青铜器资料库”,这个资料库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另外,还有国学大师、小学堂等,都是我平时经常关注的网站。

 10

 您如何处理学术研究与其他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学术之余,您是怎样放松自己的?

 学术之余,我会和学生一起散步,同他们谈一谈学习和生活,也了解一些目前中国的学术情况;疲惫之余,写写书法、做做篆刻,这样会让我的内心平静下来。
做学问是我一生的追求。废寝忘食地看书、研究能让我从中得到快乐。
那我何乐而不为呢?

个人作品

 11

 您对所研究的领域有何展望和期待?您有什么想对汉字研究青年学者想说的?

 “今日我行迹,遂作后人程。”目前从事古文字研究的学者应该为后辈研究者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例如虽然深知金文研究在古文字研究中的重要性,但事实上仍未引起年轻学者的关注。其主要的原因是韩国国内研究金文的重要书籍寥寥无几。最近,我在研究先秦古代文献时,需要参考一些资料,但韩国并没有合适的对金文考证的参考文献。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现在的年轻学者对古文学习不太感兴趣,他们认为古文比较枯燥乏味。但是中国历史悠久,从有文字记载开始,距今已有3000多年。所以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无论是学习单纯的语言还是做研究,都必须要先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学习古文字,便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最好、最直接的方法。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

      科学大道100号

电话: 0371-67780907

邮箱: zdhzwmzx@126.com

邮编: 450001

友情链接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文学院 安大汉字发展与应用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民典文中心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华东师大中国文字中心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上海交大海外汉字中心 武汉大学简帛中心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所 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 世界汉字学会 东亚文化交涉学会 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

中心公众号

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