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郑大主页
热点专题

《土壤多样性及地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与实践》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07日 作者:admin 点击量:

 《土壤多样性及地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与实践》(张学雷 任圆圆 李笑莹 著)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国内首部针对土壤多样性及地多样性研究的专著。

 从 20 世纪90年代起, 以J J Ibáñez为首的一个西班牙研究小组提出了一种可能的途径,用生态学研究的多样性方法系统地分析土壤圈层内土壤的类别多样性。2002年9月,张学雷、陈杰赴马德里访问西班牙高等科学研究理事会环境科学中心 (CCMA-CSIC),与土壤多样性的创立者Juan José Ibánez教授建立工作关系。2003年,美国将土壤多样性的理论与方法也在全国土壤多样性特点及土壤多样性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等研究中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2006年7月美国费城召开的第18届世界土壤学大会上,国际土壤学会在土壤地理委员会中设立了“土壤多样性:空间、社会和环境等领域”的专题分会场,土壤多样性研究被认为是土壤地理学科研究新的增长点而得到鼓励,土壤多样性有关的研究展现出良好的态势,国外除上述西班牙、美国,又陆续有许多国家跟进。2001年后,土壤多样性理论被引入我国,使中国成为继西班牙之后较早从事土壤多样性研究的国家。开始是利用山东省1:100万和海南岛1:25 万SOTER数据库进行测度分析,涉及到土壤类别、土壤性质多样性特点的研究。2005年以来,受美国有关研究的启发,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过程对土壤多样性的影响进行研究。2010年8月澳大利亚第19届、2014年6月在韩国第20届世界土壤学大会以及2015年在南京第12届东亚东南亚土壤学联合会议上,我们关于土壤多样性、土壤与水体空间分布多样性的的论文被录用为会议口头发言,在国际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13年4月,由美国CRC出版专著《土壤多样性(Pedodiversity)》,邀请当今世界上代表性国家有关学者,在介绍有关土壤多样性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也介绍了我国土壤多样性的主要研究进展及其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2001年以来,项目组围绕土壤多样性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得以展开滚动研究,在基于土壤多样性理论的土壤空间可变性研究40171044)、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中土壤多样性测度指标的探索40541003)、高强度人类活动背景下区域土壤多样性动态变化及其土壤资源空间格局演变指示”(40671012)、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多样性的影响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41171177中国中、东部样区土壤多样性与地多样性格局的关联分析(41571028资助下,从基本理论方法的引进到扩展,从土壤单要素到土地及地学各要素循序渐进,在山东、海南、江苏、河南、浙江等研究区针对土壤、水体、地形、母质、植被乃至城市化引起的城镇用地、交通网络、耕地动态变化等方面,以多样性计量的角度进行分析与对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郑州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单位,为项目持续研究提供了大力支持。

先后参加项目有关研究的同事有陈杰、Juan José Ibánez (西班牙)、Manfred Boelter(德国)、李爱民、赫晓慧;博硕士研究生、进修生按时间先后顺序有李亚丽、姚海燕、杨玉建、Enock Sakala(赞比亚)、檀满枝、孙燕瓷、王辉、李梅、段金龙、冯婉婉、钟国敏、齐少华、屈永慧、赵斐斐、任圆圆、李美娟、Anika Sebastian(德国)、Natasch. Meuser(德国)、郭漩、孙鹏、王娇、李笑莹。

    基于近20年持续研究的结果,项目组已发表有关文章60余篇,其中SCIEIISTP文章10余篇,国际专著1部,国内专著1部,在世界土壤学大会(WCSS)、东亚东南亚土壤学联合会(ESAFS)、美国地理协会(AAG)等学术会议上作口头发言,培养博士、硕士10余名。本书反映由土壤多样性向地多样性跨越有关最新研究成果,也为生物多样性、人类社会发展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探索,提供新的角度。




上一篇:张学雷教授获选《土壤学报》、《生态学报》优秀专家
下一篇: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和土壤遥感与信息专业委员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