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系室导航 > 人体解剖学系 > 正文

人体解剖学系


学术研究

人体解剖学专业现为省级重点学科。研究方向明确,学术团队稳定,成果丰硕。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6名,特聘教授4名,导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导师们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或新泽西州立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及香港大学以访问学者或博士身份学习多年,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近五年学科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57篇,撰写著作20余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0项,省级课题18项,荣获省厅级成果奖8项,申报专利5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名。在教学科研等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

本学科具有长期稳定的3个研究方向: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神经及分子生物学机制。本方向围绕“疼痛与镇痛”这个核心科学问题,注重多学科交叉,依托国家级项目,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及其基因与干细胞治疗“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展了牛肾上腺髓质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微囊化肾上髓质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微囊化转前脑啡肽原基因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钠离子通道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其调控、干细胞及外泌体移植脊髓损伤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进行动物痛行为及学习记忆检测、情绪反应监控、疼痛的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的探索。团队在慢性病理痛的基础研究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在国内同研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

本研究方向围绕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性疾病,包括缺血缺氧性脑病,脑性瘫痪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氏病、阿尔茨海默病)等临床常见疾病,对脑内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损伤进行超微结构研究。侧重点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微血管对血管周围微环境的影响、神经元的营养供应和氧利用率、葡萄糖和乳酸的转运效能、线粒体形态和功能改变、轴突和树突棘形态学改变对功能的影响等。同时应用不同的干预措施,如规律有氧运动、中西药物和物理治疗等手段,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和修复,在基因、蛋白质、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整体多个水平和层面,验证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探究治疗作用的靶点和原理,为临床中枢神经损伤的治疗和修复提供科学的,有价值的新思路。

  脑卒中和脑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重点研究脑出血和脑损伤的病理机制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聚焦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目的主要为降低脑损伤程度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发现对脑出血和脑损伤有价值的治疗手段及可能的治疗靶点,推动脑血管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进展,致力于为脑出血和脑损伤的治疗提供更简单、经济的途径,对于降低脑出血和脑损伤带来的经济、社会负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学科科研氛围活跃,每周开文献汇报会和实验汇报,治学严谨,每年培养的博士和硕士因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大学教学的能力,可以从事医院临床科室(原有医生资格证者)、影像科、病理科、检验科、药剂科等多个科室的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单位的相关工作,能力突出,胜任岗位,受到用人单位和病人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