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首页 > 正文

郑州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导意见

作者:窦靖伟时间:2017-08-28点击数: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精神,全面落实《郑州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和《郑州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根本任务,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创建一流的本科教育,就全面进一步提高我校本科教育质量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端应用型人才。坚持和强化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创新发展,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一流的教学队伍,培养一流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创建一流的本科教育。

二、总体目标

以建设双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目标为引领,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任务,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现代大学教育的治理架构,提升教师的卓越教学能力和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创新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制度,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和课程体系,完善科教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和开放办学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本科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建立健全学生、教师、社会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营造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育人环境,努力建设成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强、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反响好的一流本科教育。

三、推进机制体制改革

(一)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教学组织体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不断改革和完善高校体制机制。明确本科教学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完善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教学单位为基础、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扩大有序参与,加强议事协商,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共青团、学生会等在民主决策机制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师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的机制。

(二)深化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加快形成完善、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和落实机制。切实规范和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完善校、院两级党政领导定期研究教学工作的会议制度,切实做到学校定期召开一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教务处每学期初和期末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院(系)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研究教学工作。加强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教授委员会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系与评价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教学研究、专业建设、学术评价、教学督导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理顺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三)全面加速改革进程,实现关键环节的逐步突破。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完善岗位设置、分类管理、考核评价、绩效工资分配、合理流动等制度,加大对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倾斜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教育教学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教学运行保障、经费筹措使用、绩效评价、教学成果转化

等方面大胆尝试。

(四)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根据各专业学生的报考率、报到率、就业率,认真做好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工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和调整后的学科专业结构状况,适度增设新专业。对于生源严重不足、毕业生就业率低的专业,学校在适当时候对其进行调整。继续推动同一级学科下相近专业的整合,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灵活设置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方向,以培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加大专业内涵建设力度,完善专业建设规划,建立专业建设评估制度和专业建设负责人制度。通过重点投入,重点建设,精心培育,丰富专业内涵,凸显专业特色,提升专业水平,打造具有示范与辐射作用、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加快完善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模式,推进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积极推进国际教育教学评估和认证,引入专门机构对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

(五)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全过程,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增强对外籍优秀教师和高水平留学生的吸引力。鼓励各学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加与国(境)外知名大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研究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加强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等工作开展,实现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世界优秀人才。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实施郑州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加强青年教师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能的专项培训和教师职业精神教育,大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从行业、企业聘请一批研究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学有专长的知名专家承担教学任务,开设讲座,以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每年开展一次郑州大学中青年教学名师培育对象选拔工作,培养一批校内教学名师,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队伍。

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型和高端应用型人才。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把一流学科优势、一流科研优势转化为本科教育优势,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高端应用型优秀人才。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上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并支持院(系)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逐步实施按学科或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推进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推动卓越新闻人才、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菁英班、基地班、创新班、人文学科实验班和基础理论性较强专业以培养学术型精英人才为目标,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以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大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坚持双学位、双专业和主辅修培养模式,拓展跨学科培养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和资源。

(八)切实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完善课程建设体系。深入推进核心课程和平台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因材施教,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服务。推进教材建设,规范教材的编写、选择、使用及供应服务。重点支持核心平台课程建设与改革,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的综合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化、研究性教学,提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效果,推动MOOC课程,加强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课程资源建设,采取课程 +设计课程 +论文课程+讲座,以及系列学术专题讲座等不同方式的课程教学形式,强化课程特色,提高教学效果。

(九)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深入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落实将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和制度自信,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坚持用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静心治学,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基本遵循,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宣传,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并充分发挥其教化育人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坚持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的思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实际,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展重点研究。继续推进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做好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成果的遴选和培育。学校设立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定期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与教育部、河南省及相关研究学会和机构组织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教学成果评奖一并构成多级教学改革研究体系。通过专项经费资助,加大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学校和院(系)为教学改革研究积极创造和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激励广大教师参与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确保教学改革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加强对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十一)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构建有利于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明确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强化实践教学,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课程内容整合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作为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继续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性训练计划项目的支持力度与覆盖面。将实验教学、创新实践和综合实践等三个方面有机融合,建立与理论教学相互贯通,相互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协调与全面发展,锻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能力。规范实验、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与程序,强调学生纪律和实习指导教师职责。教学计划中对实习要给予足够学分,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特别要保证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有序而规范,从组织管理、选题要求、导师遴选、论文(设计)写作格式、论文(设计)质量控制及工作总结等各方面进行严格要求,严把学生出口关。在实验教学中既要重视验证性实验,更要加强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项目,建立实验教学监督考核机制,保证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研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望,培养团队精神,积累从事科研的经验。

(十二)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建设。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建设,完善国家、省(部)、校级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体系。加强统筹建设和科学管理,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各级重点实验室在学生科研和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和特色,使其带动和服务于教学。大力推进校外实习、实践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各应用性专业均要与校外相关单位(地方政府、企业等)建立固定实践实训教学基地,以共建共享为主要模式,摸索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多种途径,特别要加强文科、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和临床实习基地的建设。构建多层次、多学科、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大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十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深化科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着力把推进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一流本科教育内容,加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完善国家、省、校、院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体系,逐步实现创新创业训练的全覆盖。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指导和管理体系,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和创业实践活动,确保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机器人竞赛等全国影响较大的学科竞赛和创新竞赛成绩的新突破。完善就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通过校内外的创业实践活动,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合理提高毕业生创业比例,引导毕业生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十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的精神。要为学生提供探究机会,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提倡合作交流,感受自主学习的快乐;结合实际应用,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给予激励性评价,培养自主学习的持久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优化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由原来的管理者和传授者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托国家级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引导和支持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教育有机结合,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树立先进学生典型,激励广大学生的成才意识,营造勤奋学习、努力成才的良好氛围。

五、完善保障机制

(十五)牢固树立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增强全员服务教学意识。全校各单位要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工作中心地位的观念,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自觉、主动、创造性地为教学工作服务。要进一步树立全员育人思想和良好的教风,规范教师与管理人员的教书育人活动和岗位职责,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全体教职员工要立足岗位,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不懈努力。

(十六)完善绩效考核,保障一流师资队伍专注到本科教育。创新财务支持方式,更加突出绩效导向,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与激励制度,把教书育人效果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指标,绩效分配更多考虑教师教学水平、教学工作量等因素,向教学水平高、教学贡献大的教师倾斜,形成教师潜心教学、爱岗敬业的教学文化氛围,充分激发广大教师争创一流本科的动力和活力。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立责权清晰的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专业化机构,健全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制度,持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十七)多元投入,合力支持一流本科教育。围绕双一流大学建设,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本科教育的格局。加大本科教学工作经费投入,切实保证教学工作所需的各项经费。重点加大对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经费管理及监控,确保教学经费的合理使用。加快建立资源募集机制,不断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捐赠,扩大社会合作,健全社会支持长效机制,多渠道汇聚资源,扩大办学力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十八)加速教学信息化建设。以校园网为基础,加快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建设,建成全校师生共享的教学网上资源信息平台;全面升级教务管理系统,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建立校、院(系)两级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和教学业绩管理系统,实行年度申报审核制,及时监控教学运行状态;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利用互联网+”及移动通讯等先进技术,建设一批移动智能课堂,形成开放、互动、共享的教育模式;建立校、院(系)两级质量监控信息化平台,加强精细化管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的动态管理,适时反映资源使用情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十九)严格教师岗位教学考核。所有教学系列岗位教师必须承担教学任务。教授、副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确定各级职称教师科学合理的学年基本课时数,作为年终考核、评优、聘用和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建立教师系列高级职称评聘的教学评价制度,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考核与评价。对拟申报高级职称的教师在是否符合教学工作量饱满度、教学综合评价优良程度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十)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建设。完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形成教、学、管、辅等完整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通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调查、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员、学生全员评教、教学检查和督导评学、各级领导听课、观摩教学、教师评学、教学奖惩等制度和手段完善教学环节质量评估体系,使其形成闭环。重点开展对教和学过程、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每年发布校、院(系)两级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形成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

(二十一)积极推进以院(系)为重心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在充分发挥校、院(系)两级督导在质量监控和评估作用的基础上,管理重心下移,建立以院(系)为主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学校从规划制定、制度设计、计划运行、改革推进、指导协调、资源配置、建设投入、过程督导和质量考核等方面加强教学管理,构建现代化教学管理平台,积极推动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院(系)从培养方案制定、教学组织实施、学生教育管理、教学条件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保障、教学团队培育、教学工作考核等方面加强教学工作。


郑州大学教务部版权所有   郑州大学教务部制作维护

地址:郑州市高新区科学大道100号    联系电话:

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