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临床医学系

师资队伍
首页 > 师资队伍 > 正文
《河南日报》理论版发表一附院冯堃教授等人所撰两篇关于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科理论文章
发表时间:2021-06-01    点击: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明确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前进方向,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冯堃教授、刘明珠博士和宣传处曹咏老师,分别撰写了题为《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创新》和《守正创新 保持中医药亘古长青》的理论文章,发表于2021年5月26日《河南日报》理论版。两篇文章探究中华传统医学的起源,在与西医学辩证比较中,分析了中医药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一些困难、短板,提出了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具体建议。现将文章全文转载如下。

河南日报 2021年5月26日 理论版


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创新

冯堃 曹咏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强调,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这为我们守护好中医药宝库、充分挖掘利用中医药的价值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医学从诞生之日,就是哲学与科学的结合体,时至今日,中医学的哲学部分仍然熠熠生辉,而科学部分却落后于西方太久了。运用人类已知的科学手段,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同时在中医学哲学部分的引领下,必然可以使古老的中医学焕发新生。“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中医药科技支撑平台,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保护和产业发展。强化中药质量监管,促进中药质量提升。因此,要用现代科技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研体系、服务模式,让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加快中药创新平台建设

建立中药创新体系和创新机制。利用现有中药创新资源,运用市场机制吸纳各方面力量,建立中药创新平台。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饮片炮制、中药新药开发、复方中药筛选、药效评价、安全性评价、配方颗粒制备规范化工艺、中药生产技术、工艺和质量控制的研究。加强产学研结合,围绕本地中药重点项目开展技术攻关。

加强中药研究开发支撑条件建设。加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为中药研究提供实验场地、数据、专有技术服务。科研机构要改善研究开发实验条件,提高仪器设备装备水平,加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实验动物生产基地。以中医院校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促进新药的研发。

整合科研力量,突破中药关键共性技术。围绕制约中药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整合省内外科技力量,集中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开展道地药材产区的环境、土壤、气候和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总结,建立优质无公害药材技术体系。

加强中药标准化建设

加强中药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强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从药材种植、加工到药品的研究、生产、流通环节,积极推行国家质量管理规范,建立健全符合《中药材种植规范》《中药制药生产规范》等标准的中药现代化发展体系。

增强中药质量的可控性。药品监督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对现有中成药质量控制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增强中药质量的可控性。以药品检验机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为依托,深入研究控制中药针剂及现代新型制剂、中药饮片等质量的有效方法。

改进中药包装。改进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成药包装,促进包装不断现代化,倡导中药饮片采用定量小包装,增强饮片质量的可追溯性。

支持和鼓励中成药企业、饮片企业建立自己的中药材基地。在开展中药材种子复壮技术、栽培、采收规范、植保技术以及质量标准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药材品种的标准操作规范。

加强中药标准化培训工作。深入药材主产区,面向广大种植药材的农户开展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标准操作规程培训工作,提高药农规范化种植(养殖)药材的意识和素质。

促进中药与中医协同发展

大力发展中医,拓展中药市场。发展中医事业既可以提高农民和城镇居民的医疗水平,又可以拓展现有中药市场。实现中药现代化必须致力于中医与中药的协同发展。要开展多学科协作,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提高中医水平,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临床和中药研究,建立能够体现中医药优势和特点的疗效评价体系,形成中医促进中药发展的良好机制。

加强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突出抓好县级中医院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不断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发挥其对当地中医药工作的业务指导作用。乡镇卫生院要完善中医科建设,扩大中医药服务领域,使中医药技术服务参与到农村卫生服务的全过程。村卫生室要积极应用中医药常规诊疗技术,特别是简便价廉、安全有效的中医药疗法防治疾病。在农村逐步形成功能健全、运作规范的中医药服务和利用网络。

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有组织、有计划地筛选中医药适宜技术,探索建立推广新机制,推广更多的中医药新技术。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鼓励利用当地中药资源,开拓农村中药市场,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推广普及中医和中药。

媒体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1-05/26/content_495718.htm



守正创新 保持中医药亘古长青

刘明珠 曹咏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指出:“过去,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中华传统医学源远流长。据统计,世界历史上,古代人口超过100万的10个城市,有6个在中国,包括长安(西安)、洛阳、金陵(南京)、临安(杭州)、大都(北京)、汴梁(开封)。没有祖国传统医学的护佑,不可能达到这样的人口规模。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西医学走进了中国,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医学。不少西医或者文人学者认为中医不科学、说不清,即便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对中医的争论也从未停息。

然而,中医药的生命力却是如此顽强。即使是1929年,余云岫起草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在南京政府卫生部召开的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上进行讨论并获得通过,中医明文被取缔,但是中医药凭着良好的疗效,仍然在民间顽强地生存着。1958年,毛泽东主席指出:“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从此,中医药才保留了合法的地位,在中华大地上默默耕耘,守护着这片炎黄土地。

不管对中医的争论如何喧嚣,每当疫病流行的时候,中医总能大显身手。比如1966年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流行、2003年的SARS、2005年的禽流感、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和2013年的甲型H7N9流感,以及时至今日仍在全球肆虐的新冠大流行。

为什么中医药能如此顽强,总像那风中劲草,屹立不倒?这需要我们从中医形成的源头重新认识它。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这部医学巨著渐渐形成,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在《黄帝内经》这部巨著中,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现象,结合当时自然学科的成就,建立了如脏腑、经络、辨证、治则、针灸、摄生等学说,一直贯穿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及辩证法思想。首先,《黄帝内经》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又借用古代哲学概念的“气”作为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其次,《黄帝内经》又借助阴阳五行学说,说明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和整体观念,使人体与自然界联系在一起,阐明了自然界对人体的影响,形成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后世医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加以阐发,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和竞相发展的各家学说,丰富了中医学的伟大宝库。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中医学的形成就贯穿着一种自始至终的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天人合一)。所以,治疗任何一种疾病,中医考虑的问题都是首先从整体出发,调动人体的各个系统,调整人体与自然的相互适应,达到治疗局部病变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辨证论治。

西医学从实验出发,对各种疾病的认识从微观入手,对人体的每一个细胞、致病的每一种病原体都力求研究清楚。这当然是科学的态度,然而这也造成了西医的另一个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所以,你会看到,中医治病,时刻思考着运用人体的整体力量对抗疾病。例如,你会看到中医辨证分型:“气血亏虚,风寒外袭”,从而需要“补气益血,疏风散寒”。这是考虑了人体本身的“气血亏虚”,还有外邪造成的“风寒外袭”,从而需要“补气益血”,鼓舞人体本身的抵抗力,同时“疏风散寒”,祛除外邪。

而西医始终关注的是发生疾病的那一个局部。比如,这个肿瘤是什么细胞分型?那个感染是哪一种病原体?从而选用这种化疗药、那种抗生素。关注的只是发生疾病的局部,而化疗药引起的机体全身的巨大副作用却没有相应的办法。在临床上,病人常常求助于中医,一方面使用中药扶持正气,一方面继续化疗杀灭癌细胞,这就是最常见的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因此,如果说基于实验的西医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那么基于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中医学就是哲学与自然科学的混合体。而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最大区别。

从《黄帝内经》到21世纪,中医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融入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已不仅仅只是医学,而是成了一种文化。其中包括中医学、中药学、针灸学、推拿学、内治法、外治法,食疗、养生甚至气功、武术都与中医学脱不了关系。

中医文化所体现的不仅有阴阳相济的生命观、正邪相争的疾病观、辨证施治的诊疗观等医学理念,还有高屋建瓴的宇宙观、和谐合理的自然观。可以说它糅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缩影。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因此,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对于推进中国特色健康文化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文化素养,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中医药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短板。如现有的卫生资源分配不公平,中医药市场萎缩,没能把“中西医并重”的方针落到实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中医药资源保护不够,中药剂型存在制约等,成为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为了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保护中医药文化和科学遗产,使其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应加快《中医药法》的立法进程,通过立法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明确政府在扶持中医药发展方面的职能,建议制定若干鼓励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法规,通过制定一系列配套措施,制定相应规范,推动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标准规范的建立与完善,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和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强对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鼓励道地药材的培育,加大对中药材的培育、质量管理,建立中药质量评价体系,保障中药的品质和产出。培养中医药人才,建立以院校教育为主、师承教育为辅的多形式的中医药教育体系。

媒体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1-05/26/content_495710.htm


(资料来源:郑州大学)

关闭

地址:郑州市大学路北路40号  邮编:450052  电话:0371-60206523

Copyright©2021 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