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点建设
学科建设

生态学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3-04-12 来源:本站点 (已浏览次)

生态学(学科代码:0713

一、学科概况

郑州大学生态学学科点为河南省第七批生物学一级重点学科下设的生态学二级学科,于2011年对应调整为生态学一级学科,并且成功通过评估验收,该学科拥有河南省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高校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等科研和教学基地,拥有河南省精品课程、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等教研项目。

二、主要研究方向

1. 植物抗逆生理与与抗性资源利用

本方向主要开展植物抗逆性应答生理的分子机制及抗逆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植物资源抗逆性(抗旱性、抗病性、抗盐性等)评价与筛选、抗逆应答的分子机理、抗逆基因资源的发掘与利用等。

本方向在植物抗逆生理与抗性资源发掘方面特色明显,开展的利用野生近缘植物创制小麦抗赤霉病杂交新材料的分子标记辅助筛选体系,抗盐性植物海滨锦葵的系统引进及抗性鉴定和杂种优势利用,植物重要抗性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等方面研究优势明显。曾承担国家公益行业科研专项(农业)、国家948科研专项、河南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等科研课题;本方向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发表于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Genetica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等杂志。 完成太行菊组培快繁体系及脱水素基因克隆与表达3项研究通过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获郑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要学术骨干包括:

黄进勇博士,教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生态学省级一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担任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副主任,河南省植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等职务。承担国家公益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主要从事植物逆境与抗性生理生态学、植物抗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4部。

朱世新: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植物分类及系统演化、植物保护生物学、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中国植物学会会员、河南省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中国植物专家组(CPSG)成员。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市多项科研项目,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00097):翅果菊属和假福王草属(菊科-菊苣族)的系统学研究;农业部项目;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中国农业部(MOA)执行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研究项目和横向合作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国内重要刊物及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近三十篇,多篇被SCISCIE 收录;参编著作4部,获得河南省科技成果3项、河南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郭予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植物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表达调控;植物生理及耐盐基因的分离与功能鉴定;植物活性成分的分离及其利用研究。2008毕业于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市多项科研课题,如主持国家948项目(2011-Z30):海滨锦葵的系统引进、鉴定及其利用;参加国家948项目(2011-Z38)玉米新型DHF技术的引进与利用;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主持郑州市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耐盐经济植物海滨锦葵聚合育种及生理调控研究等。在国际、国内重要刊物及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近三十篇,多篇被SCI 收录;参编著作3部,获发明专利1项:深度开发利用海滨锦葵的方法(申请专利号:200610088338.2;公开号 CN1904008)。

2.动物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

本方向以动、植物协同进化、行为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研究森林退化地区鼠类对森林植被更新的影响;开展河南省现生唯一一种非人灵长类动物-太行山猕猴的生态与保护生物学研究;开展地下鼠(棕色田鼠)进化生物学研究及河南省昆虫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

本方向基于河南位居世界动物地理区划古北界与东洋界过渡带的地域特色,采用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技术手段,通过生态学、动物学、分类学等多学科研究,从微观到宏观多个层面揭示物种间相互作用、种群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对有害生物危害发生、珍稀物种保护进行深入研究,为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人才培养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承担国家973计划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野生太行山猕猴冬季生存对策研究、太行山退耕还林地区鼠类对林木更新的影响和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鸟撞防治研究方面共3项成果通过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主要学术骨干包括:

路纪琪博士,教授,博导,郑州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学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河南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负责人、河南省高校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动物学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7部。

申效诚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长期从事昆虫分类学、生态学研究,有害生物防治等研究,已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近20部;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3.微藻固碳的分子生态学过程与机理

本方向利用已建立的转基因盐藻生物反应器作为技术平台,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盐藻利用CO2的效率和藻株中脂质的含量,建立自动化开放式盐藻培养系统和从盐藻中制取生物柴油的新工艺,从而为生物燃料的生产提供优质藻种。

本方向在国内外率先提出并建立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盐藻生物反应器,本方向已取得3项中国和美国授权发明专利。研究成果“Transgenic Dunaliella Salina as Bioreactor”已获得美国发明专利(专利号:US 7,081,567 B2);项目杜氏盐藻核转化系统的建立转基因盐藻生物反应器的建立通过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一种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转基因盐藻的制备方法(专利申请号CN201010132609.6)、等项目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主要学术骨干包括:

薛乐勋教授,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6年被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全国引进国外智力先进工作者"。现任郑州大学医学实验中心细胞生物研究室主任,河南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抗癌报编辑,河南医科大学学报副主编,中国抗癌协会河南分会常务理事和宣教部副主任,中国癌症基金会河南分会理事,河南肿瘤学杂志常务编辑等社会兼职。2000年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高技术发展“863”计划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项目1项。教育部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肿瘤与生物工程项目负责人。获发明专利授权4项,其中3项中国发明专利和1项美国发明。获河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项。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其中SCI收录16篇。

刘红涛,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项目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工作。其中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杜氏盐藻异样工程藻株的建立”已结题。为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Tumor Biology等杂志审稿专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上一篇:遗传学
下一篇:植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