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 欢迎您!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郑州大学嵩山论坛——名师学人讲座第十六讲《过去的中国梦:科学小说的早期发展,1927-1945》
作者:  编辑:张雷、包祎祎  时间:2024-07-11  信息来源:  点击:

710日晚7点至9点,英国爱丁堡大学文学、语言与文化学院教授Aaron William Moore于腾讯会议上给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的师生开展了题为《过去的中国梦:科学小说的早期发展,1927-1945》(Dreams from China's Past: Visions of the Future in Popular Science and Literature Magazines, 1927-1949)的讲座。本次讲座中英文双语结合,有中文PPT演示,丰富生动。讲座由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祁梁主持,除线上名额爆满外,线下也组织了北核心教学楼1103的分会场。

Moore教授(中文名“莫亚楠”)先讲述了Science Fiction这个小说类型在西方的缘起,接着描述了它在日本和中国传播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也接受了这一名称,当时的一些作家如顾均正、高行健、陈岳生等人也在以自己的努力推广这一文学类别。

顾均正的小说《性变》描述了一个略显惊悚的科幻故事,该故事最早由一个英国人发表在一本美国杂志上,顾均正将之本地化后发表。高行健的小说《冰尸冷梦》则设想了一个冷冻身体200年后解冻的未来。陈岳生的小说《火星人的大炮》描述了一个悲观的科幻故事。Moore教授认为陈岳生和刘慈欣之间存在着一些共通点,比如对外星文明的悲观态度,以及黑暗森林法则这样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当时的中国科学小说创作者们普遍有着充沛的家国情怀,他们对于民族国家的未来有着各种乐观的预期,通过他们的创作抒发出来。

讲座结束后,Moore教授和祁梁副教授、及学生们展开了互动,后者问了两个问题,分别是为什么科学小说在1949年以后就迅速消失了,直到1980年代之后才重新涌现;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科幻文学潮是不是对于民国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再发明?Moore教授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应,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供稿人:祁梁


关闭

版权所有 © 2017-2018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地址:郑州高新区科学大道100号  邮编: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