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人事要闻

抗“疫”老将,再上前线——勇挑重担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危重症学科主任张国俊

发布时间 :2020-03-13    阅读次数 :

17年前,非典肆虐全国,在病情最危机的时刻,他怀着对社会,对病人高度的责任感,第一个报名进入非典病房。在45天与外界隔绝的病房中,度过了他人生之中一段特殊的日子,他和其他医生一起筑起了抵抗非典病魔的钢铁堡垒。最终,河南省顶住了非典的攻击,没有出现一例死亡病例,取得了抗击非典的最后胜利。

11年前,在抗击甲流的战役当中,他的身影再次出现。作为河南省卫生厅防治甲流专家组成员,他的足迹遍布省内各个地级市,下到基层医院指导工作、抢救病人,为控制和战胜甲流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事情。

17年后,作为河南省新冠肺炎省级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他再次站到了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最前线,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他,就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危重症学科主任张国俊

“我做好准备,什么时候通知我,我随时就位!”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战“疫”就是责任。1月份以来,张国俊迅速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参加省卫健委、郑大一附院各种工作部署会,到市、县各基层医院进行会诊,到确诊的定点医院进行巡诊,每一天的战“疫”工作紧张有序。他说:“我做好准备,什么时候通知我,我随时就位!”不仅如此,他深知自己肩负重担,1月15日,河南省成立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作为组长的他带领业务骨干制定应对方案并下沉一线救治患者;他指导全省疫情一线医护救治患者诊疗方案并参与会诊重症患者工作;作为省支援基层专家指导组分组长,他带队奔赴疫情较重的信阳市进行指导、会诊……

疫情来了,对张国俊来说,就是向前的命令。他说:“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尤其是一名老党员,危急关头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干点实际的活儿,这是我应该做的。”从他略显沙哑但无比坚定的声音中能感受到一名老党员的信仰与执着。他就像一座灯塔,带领医护人员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抗击疫情。

战“疫”一线时间就是生命

一边是驰援湖北的医疗队伍接连出征,一边是要守好省内患者的生命安全。在这场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中,医护人员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抗争。作为河南省疫情防控专家组组长,张国俊奔波在抗“疫”一线。今年张国俊54岁了,虽然经验比从前增加了好多,但随之而来的是精力和体力的同比下降。但作为一名与疫情多次交手的老战士,作为一名“逆行者”中的一员,张国俊却没有丝毫的懈怠。自1月30日,临危受命冲锋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以来,他的时间排得密不透隙。每晚凌晨1点前,他很难洗漱睡觉。而患有糖尿病的他,每天都需要注射胰岛素。他有家庭、有牵挂。可是面对疫情,他只好暂时把牵挂放到一边,因为他知道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由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会出现呼吸衰竭,因此救治呼吸衰竭对提高治愈率非常关键。同时,由于全省各地基层医院的救治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呼吸支持、脏器功能恢复等方面,一些基层医院还需要加强。“你们现在确诊的病例有多少,有多少危重患者,危重患者是什么情况?”2月2日上午11点,在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张国俊利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应急远程会商系统,对永城市人民医院隔离病区患者进行了会诊。经过他的会诊,两名患者顺利排除了新冠肺炎的可能性,基层医院的医生也舒了口气。“对于疑难病例我有一定的经验,我一定要发挥好我的作用!”每一句真切的话背后,都有一颗赤子之心。

“我申请去信阳,守好河南的南大门”

河南信阳与湖北接壤,人员来往密切,疫情形势更严峻。疫情防控紧要关头,如何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2月3日,河南省卫健委下发《关于紧急抽调专家组支援基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救治工作的通知》,派驻13个省级医疗救治专家组,下沉到各地市,深度指导当地危重症患者救治,提升患者治愈率。

张国俊临危受命,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危重症科许爱国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医内科张国海教授组成第一专家组,第一时间抵达河南疫情重灾区——信阳。

2月3日晚6点抵达信阳,简单吃了晚饭,张国俊教授一组马上投入工作,与当地医务人员对接、了解疫情情况、查看确诊患者病历、指导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紧张有序开展起来。然而,疫情的发展似乎快于他的脚步,信阳的疫情比他预判的还要严重,不仅每日确诊病例居全省首位,而且危重症患者最多,救治难度极大。

2月4日早8点钟,张国俊教授一组又直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信阳市五院,在这里会诊了两例危重症患者及40例轻症患者。依靠他们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确诊病例诊治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为提高诊疗效率,张国俊教授一组利用五院视频诊疗系统进行隔离视频会诊,大大节约了进出隔离病区造成的时间和精力耗费,使更多的病患得到了专业规范的诊治。

为基层疫情防控救治“输血”,每一位专家组成员都尽心尽力。他的手机24小时“备战”,对接当地卫生健康委;把自己的微信推送给信阳8县2区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同行工作,推进诊断流程的同质化……他的到来,给当地吃了一颗“定心丸”。在信阳圣德医院,面对一位有流行病学史、两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的患者,下一步到底该怎么办?当时国家下发的针对新冠肺炎治疗指南中也找不到答案,参与救治的医务人员左右为难。张国俊结合患者血象、胸部CT片和其他相关检查资料,果断建议:先隔离,进行第三次核酸检测。事实证明了他的判断,这名患者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控制了新的传染源,减少扩散的可能性,当地医务人员大大松了一口气。

在信阳市光山县,他发现该县发病人数居信阳市第一位,但是诊断阳性率却仅为20%时,他立即着手收集信息,开展调研,综合研判后拿出了针对性建议:加强培训,取咽试子的方法要改进,取深度样本;取标本的人员要固定,规范操作;标本送检的时效性要加强;对高度疑似的患者,进行第三次核酸检测。调整后,诊断阳性率提高到了48%。

在定点救治医院,他制定了这样的管理方式——危重症患者进重症监护室,根据情况行体外膜肺氧合机或气管插管,专人护理;亚重症患者注意监测,并经鼻高流量吸氧;普通患者也要做好隔离,检测到位。这些精准的举措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情进展。他时刻关注重症患者的病情进展,为患者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指导用药、呼吸机参数的调节、患者的营养搭配、ECMO的管理治疗,大大提升了一线医务人员的救治水平,为重症患者保驾护航。

爱在流淌,生的希望在升腾

在信阳一线战“疫”转眼十多天了,他的努力与付出也有了收获。

2月8日,信阳第一例上体外膜肺氧合的患者成功撤机,这也是河南省第一例成功撤机的患者。2月12日,又1例危重患者成功撤离体外膜肺氧合。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一对母子的平安闯关。27岁的新冠肺炎产妇合并急性妊娠脂肪肝,1月31日紧急进行了剖宫产手术,分娩一男婴,随后婴儿也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这个宝宝是目前河南省内已知最小的患者。经张国俊教授一组紧急查看患者检查报告、综合判断患者病情,与当地医生充分沟通,在有限的时间内一起制定了最符合患者身体状况的治疗方案。目前该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已拔除气管插管,停止应用呼吸机,从危重症病房转至普通病房,宝宝经治疗,状况平稳,但鉴于年龄太小,仍在重症监护室进行密切监护。

“2月6日拔的管子,她冲我们伸大拇指时还有气无力。第二天再会诊时,脸色红润了很多,手是一下子就高高举起的,母子平安了。提起来这件事我就高兴。”张国俊说。高兴的背后,张国俊也会想起自己已经20多天没见到的6岁儿子,他的心里也会有辛酸和不舍:“我的妻子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现在抗击新冠肺炎是我们全家的事。感谢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也感谢和我战斗在一起的广大医护人员,我们一定能够像当年战胜“非典”和“甲流”一样,最终战胜这次疫情!”

“无情”与“多情”

自从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他和儿子的时间,似乎是两条平行线。白天儿子想他,他忙;夜里他忙完了,儿子也睡了;早晨6点多他又开始忙了,儿子还没醒。听到妻子说“儿子想爸爸都想哭了”,一丝愧疚瞬间涌上心头。可这点愧疚之情又稍纵即逝,因为他的手机上又收到好多条信息,是CT片、检查单的照片。他知道,同行需要他会诊,时间紧迫,他更珍惜抗疫的每分每秒……“不说家里的事儿了,说多了会伤感。”他主动掐断了这个话题。自1月30日,临危受命冲锋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以来,他一直没见过儿子。对于家人,他有时多情,有时无情。

张国俊说,他无意间在包里发现,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给他放了一张纸片,上面写着“爸爸,我永远爱你!”

目前专家组仍在派驻地区开展工作,张国俊继续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疫情一线,从医30多年的他竭尽全力坚守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图文来源:今日头条、大河健康网、大象新闻

郑州大学人事处

2020年3月13日

上一条:郑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司罗红:重视生...
下一条: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主任护师张卫青荣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