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决策参考

《决策参考》2014第一期

文章作者:马闯 访问次数: 发布时间:2014-12-31

 

城镇化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研究
 

当前,农村社会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问题成为我国“三农”发展中面临的新挑战。近年来,河南省在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改善农村养老服务提供了契机。然而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农村社会发展的新生事物,对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社区居民的养老方式、养老服务模式的选择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还少有深入客观的研究。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新型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影响因素切入,在详细了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状况、社区居民养老意愿状况、养老需求状况以及养老服务供给状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的养老方式选择以及养老服务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新型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的政策建议。
样本情况:
课题组依照成熟性、典型性、多样性和代表性原则,在河南省内选取了三个新型农村社区,设计了针对老年人与年轻人两套问卷,于2013年4月至5月份,分别对河南省X市黄固寺社区、王堂祥和社区以及H县锦和新城社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43份,整体回收率95.3%。
调查发现
一、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状况方面,三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条件相对成熟,社区居民满意度较高;新型农村社区服务设施齐全,养老服务条件有较大改善;但社区养老服务缺乏资金保障,服务项目难以维持。
二、在社区居民养老意愿状况方面,经济支持意愿偏向子女养老;养老方式意愿倾向居家养老;乡土惯性和乡土文化是居家养老的主要原因。
三、在养老需求状况方面,社区老年人经济支持水平较低,经济安全感差;社区生活照料需求增加,社区服务期望增大;交往娱乐需求增加,宗教慰藉作用替代明显。
四、在养老服务供给状况方面,养老服务项目较少,城乡社会服务差别巨大;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单一,专业服务能力差;老年人社交娱乐活动较少,供给需求差异显著。
简要结论:
一、新型农村社区良好的服务设施、居民居家养老的意愿以及居民不断增大的社区服务期望,决定了今后养老服务供给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本单位,这是农村养老服务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二、社区养老服务资金匮乏、社区老年人经济支持水平较低、经济安全感差,城乡养老服务的差别巨大,要求增加政策和制度供给,加大社区养老服务资源投入,提升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这是提升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三、居民居家养老意愿,中国乡村生于斯、长于斯和老于斯以及养儿防老的乡土观念,加之不断增大的社区照料需求,决定了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是未来养老服务发展的方向,这是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的根本。
四、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单一、专业服务能力差以及养老供需差异不断拉大,决定了未来社区养老服务建设要以多元主体参与的服务供给模式为发展方向,这是新型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的突破口。
政策建议:
一、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要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本单位,加快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重点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志愿者服务标准》、《老年人帮扶标准》、《老年公寓服务标准》、《养老服务行业标准》等规范性措施,对于居民需求意愿强烈的卫生室、老年活动室、运动场地等要纳入考核和资助体系。
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资源投入政策体系。加大向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的资金、用地等政策扶持力度;积极研究制定税收减免、资金扶持等具体优惠措施。通过用地保障、信贷支持、补助贴息和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
三、构建以居家养老服务为核心的养老服务体系。通过政府或社区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养老服务队伍;在服务方式上,探索建立社区内部志愿服务体系,通过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推动建立立体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经营方式上,政府补贴和个人抵偿收费结合,向社区老年人提供日托、餐饮、复健和娱乐服务。
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要努力实现政府、民间组织、志愿者、企业等不同力量的多元参与。要从政策上放宽门槛,允许民间组织接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资助,承担社区照顾的任务;动员并组织广大志愿者无偿、低偿地开展社区照顾活动,壮大志愿者的队伍。建立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的协同机制,打破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垄断行为,以补偿和资助的方式鼓励民办企业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课题组成员:樊红敏   马 闯     宋梅芳    郑昆仑    王 博
樊红敏:课题负责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公共事业管理系副主任,社会管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马闯:社会管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博士。宋梅芳:河南省民政厅办公室副主任。
 
完成单位:社会管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牵头单位:郑州大学
协同单位:河南省民政厅、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理工大学
联系方式:(TEL)0371-67739099;(Email)shglxt@163.com

上一篇:总第22期
下一篇:总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