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开启依法治国新时代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04-01-01 点击数:


民进郑州大学委员会主委沈开举            

  一.全面和加快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重要部署,这对于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直接的重要意义。

1997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此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载入宪法,从而使依法治国从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

2002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高度,指出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深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列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关于依法治国要求和精神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依法治国的论述和要求,重点集中在两个字上,即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是十八大报告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空间要求。推进依法治国是涉及中国各领域、各方面的一项政治任务。全面性表现在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使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十八大报告关于推进依法治国时间要求。依法治国方略自从党的十五大确立,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贯彻实施15年来,已经取得了可喜成就,但依然存有不少差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的承上启下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加快法治建设的步伐,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提出新 十六字方针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6字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的16字方针,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16字方针确立了我国依法治国新阶段的四大目标。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是依法治国的目标并未全部达成,实现政治文明的征程仍在路上,需要我们继续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克服法治发展过程中的障碍。

依法治国离不开深入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在前两轮司法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回过头来认真总结经验,找出妨碍司法公正的体制性障碍。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正确界定司法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厘清司法机关的相互关系。

依法治国基本方针落实过程中存在守法、执法短板,应当克服重立法轻质法的倾向。

市场经济首先是法治经济,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只有打破垄断经济、权贵经济,强调独立、平等、自由等法治经济的价值,才能真正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提法有何新意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报告关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论述要求明确、立意深远、操作性强。法治思维强调思想转变,突出党对法治的理念态度,在思想层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法治方式是行为准则,在操作执行层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可以说,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思想和工作两个层面为实现依法治国指明了具体路径。

当下中国社会矛盾突出,消弭冲突亟待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但实践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官员习惯于依靠权力发号施令,甚至把个人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导致矛盾高发多发,极大地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十八大向全党提出这一要求,对于化解社会矛盾、保持国家长治久安、保证国家发展方向、促进国家繁荣稳定意义重大;对于推进依法治国、将一切组织的运行纳入法治轨道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法治小康不可或缺

胡锦涛8日上午在向中共十八大作报告时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胡锦涛表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准大幅提升,城镇化品质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着,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准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人民生活水准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胡锦涛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 社会管理体制要加快形成

 “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是报告的一大亮点。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表达了要依法创新的意思,体现了报告强化依法治国的理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党的十七大报告相比,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点提出要创新社会管理,更是用了四个加快的论断: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其中第一个加快是新提法。

对于这一新提法,法治保障这几个字的表述具有丰富的含义和重大的意义。社会建设涵盖方方面面的制度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强调法治保障,意味着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创新社会管理。

以前谈社会管理,没有创新意识,或者谈到创新,没有谈到依法,而现在,提出了要有法治保障,这是法治思维在报告中的又一体现。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一方面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另一方面是不断地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的制度建设,报告的四个加快,落脚点在于体制建设、体系建设、机制建设,这也体现了我们的法治意识在不断增强,规范意识、程序意识也在报告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Copyright©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