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准妈妈
都说女人是一天的公主,十个月的皇后,一个月的老佛爷,相信每个女人都享受了特等的待遇。一旦家中添丁,就意味着整个家庭的重心就在孕妇身上,孕妈在哪里,全家的中心就在哪里。从吃饭穿衣到外出社交,从怀孕初期到坐月子,各种禁忌,各种防范。在这里提醒大家,我们不但要十分关心准妈妈,也要时常“观心”准妈妈。人体在妊娠期各系统发生不同程度的生理改变,心血管系统的改变最为明显,并导致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观心”准妈妈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郑大三附院心电图专家为您讲述孕产期的“心”变化。
一、孕产妇心血管系统的改变
(一)妊娠期
(1)血容量变化:
孕妇的总循环血量比正常人多,一般于妊娠6周起血容量逐渐增加,32~34周达高峰,平均增加40%~50%,产后2~6周左右恢复正常。血容量增加与胎儿成正相关,经产妇或多胎妊娠时血容量增加更明显,水钠潴留间接增加心血管的负担,由此引起周围性水肿。
(2)心脏改变:
妊娠时心搏量加大,心脏工作量大,所以心肌可有轻度肥大。妊娠后期横膈被抬高,心脏被向上向左推移,心浊音界的左缘比正常略大。由于心搏加强,血流加速,心脏可听到杂音。心电图检查在妊娠后期可有电轴左偏,足月时电轴左偏不明显。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孕妇的心电图第三导联上可有Q波、T波倒置,Q波在深吸气后可以减小,T波在深吸气后倒置减轻或转为正立,以上改变均可在产后消失。正常妊娠时心电图上无心室肥大。妊娠时心电图改变受心脏位置改变影响,并不能认定是心肌病变,妊娠期可能出现心律失常,以早搏多见。
(二)分娩期
在整个分娩过程中,能量及氧耗增加,加重心肌负担。第一产程,每次子宫收缩时血液挤入体循环,回心血流量增加从而使心排血量暂时增加,也使右心房压力增高,心脏负担进一步加重。临产时的疼痛、紧张引起心搏量和心排血量的增加。第二产程,除子宫收缩外,腹肌及骨骼肌均参加活动,周围循环阻力加大,产妇屏气用力使肺循环压力增高,同时腹压增加,使内脏血管区域血液涌向心脏,所以此期的心脏负担最重。第三产程,胎儿娩出后,子宫缩小,腹内压力骤减,血液回流到内脏血管床。产后子宫收缩使血容量又有增加。
在整个分娩过程中,能量和氧消耗多,心排血量亦随之增加,心率在子宫收缩时加速。临产过程虽短,但此时间内循环负荷特别重,对心脏病孕妇极为重要,约2/3的危险发生在此期。
(三)产褥期
妊娠期的一系列心血管变化不能立即恢复到孕前状态,产后2周内心排血量仍多,虽有分娩时失血,但全身循环血量有一定程度加大,易引起心力衰竭。产后4~6周血容量恢复孕前水平。
从妊娠、分娩及产褥期对心脏的影响可见,妊娠32~34周、分娩期及产褥期最初的3天,心脏负担最重,特别对患有心脏病孕妇来说最危险,极易发生心力衰竭,处理时应格外注意,掌握好时机尤为重要。
二、妊娠期血流动力学变化
从妊娠10周心排血量开始增加,到妊娠20周达高峰,以后略少。胎儿的生长发育需要足够的氧,故母体胎盘血流量必须维持在较高水平,以使氧能通过较窄的母体胎盘动静脉含氧差而输送至胎儿。为满足需要,母体心排血量增加多发生在子宫血流量增加之前。妊娠期心排血量的增加取决于心率及心搏出量,从妊娠8~10周开始逐渐加快,34~36周达高峰,以后渐下降。孕妇心率每分钟约增加10~15次。单胎妊娠心率最多可增加21%,双胎妊娠增加40%。妊娠期每搏心排血量渐增多,13~23周达高峰,以侧卧位最明显。
孕妇容易发生昏厥或肺水肿。妊娠期回流入下腔静脉的血液增多,子宫对下腔静脉压迫,下肢静脉压增高,引起踝部水肿及下肢静脉曲张。仰卧时压迫更明显,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回心血量减少,可出现低血压及晕厥,即“妊娠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改为侧卧位后症状即解除,以妊娠后期多见。
综上所述,对孕妇初诊时,临床大夫应详细询问有无心脏病史,并对其心血管系统进行较全面的检查,了解孕妇的心脏功能,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心血管系统疾患,有效指导妊娠,并对患有心脏病的孕产妇的耐受力做出正确的估计。了解了这些,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观心”准妈妈呢,答案是肯定的。 (心电图室 汤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