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发布时间: 2010-07-13
赋是唐代进士科考试中的重要文体之一,宋人洪迈有“唐以赋取士”[1](P375)之说。据徐松《登科记考》、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及笔者新见进士科试赋作品考察,此类赋作明显表现出许多规定性特征,如限题、限韵、限制篇幅等。题目和官韵虽然相辅相成,即如王芑孙《读赋卮言》所云“官韵之设,所以注题目之解,示程式之意”[2](P19),但赋题的设计往往更大程度地规定了举子们创作发挥的范围。科场之外的一般赋作属于选题作赋,而进士科试赋题目是由相关部门制定的,属命题作赋,且有司在命题的时候要有所本。这就需要考生了解题目的出处,体察命题者的意图,惟其如此方能有的放矢。本文主要考察进士科试赋题目的出处,以就教于方家。
大凡考试多带有功利性目的,需要在公平性原则和可操作性规则下进行。作为检验考生学业和才性的文学创作类试项,通常须要应试者在给定题目或材料下发挥。王芑孙《读赋卮言》所云“唐试赋题,皆所司所命”[2](P15)便点明了唐代试赋属命题作赋和题目命由所司的双重特征。据《册府元龟·贡举部·总序》:“武德旧制,以考功郎中监试贡举,贞观已后,则考功员外郎专掌之。……明皇开元二十四年制,令礼部侍郎专掌贡举。”[3](P7661)贞观以前未见进士科有试赋记载,故王氏所言之“所司”主要指吏部考功员外郎和礼部侍郎,二部皆属尚书省。也就是说,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之前进士科试赋由吏部命题,之后由礼部命题。不言而喻,礼部命题是唐代进士科试赋题目的主导。
相对“所司”命题这一常例而言,唐代进士科试赋还存在由皇帝命题的特例。《登科记考》可见皇帝命进士科赋题4例,即长庆元年(821年)重试《孤竹管赋》、开成元年(836年)阙题和乾宁二年(895年)复试《曲直不相入赋》、《良弓献问赋》。据现存可考内出题目来看,皇帝命题一在于维护考试的至公至平,如长庆元年重试《孤竹管赋》;二表现为对文风的态度,开成元年便是如此;三为擢拔“廊庙之器”,使天下“致理平”、“臻至化”。
进士科试赋题目不管由“所司”命还是由皇帝命,皆非随心所欲,而是要有所本。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称:“熙宁以前,以诗赋取士,学者无不先遍读五经。”[4](P115)可见宋熙宁以前诗赋命题多以《五经》为本。与宋代相比,唐代进士科试赋命题要灵活得多,“或用古事,或取今事,亦无定程”[2](P15)。其所用古事者,又表现出浓厚的宗经、重史和体道等文化特点。
先说以儒经为题。自西汉董仲舒倡儒术独尊以来,儒家思想几乎成为历代王朝统治的经典。唐皇室极重儒术在当世之治用,不仅设明经科与进士科并列,且在进士科中亦重经学,除进行“帖经”和“口问大义”外,试赋命题也多以儒经为本。就现存进士科试赋作品来看,明确以儒经为题者达27例43篇之多,占今存可考进士科试赋的三分之一强。在以儒经为题方面,集中在《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诗经》、《论语》、《孟子》等九经上,其中又以《尚书》、《礼记》和《春秋左传》为重。
《周易》居群经之首,白居易曾称“蜀琴安膝上,周易在床头”[5](P5074),可见其受文人重视之一斑。现存进士科试赋作品以《周易》为题者2例,即大历二年(767年)《射隼高墉赋》出自《周易·下经·解》和《周易·系辞下》,乾宁二年(895年)《人文化天下赋》出自《周易·上经·贲》。如《人文化天下赋》,《周易·上经·贲》云:“《彖》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6](P44)
《尚书》被荀子称为“政事之纪”[7](P7),唐人以之为进士科试赋题者5例,依次为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梓材赋》出自《尚书·周书·梓材》,大历十年(775年)上都试《五色土赋》出自《尚书·夏书·禹贡》,大历十四年(779年)《寅宾出日赋》出自《尚书·虞书·尧典》,贞元十七年(801年)《乐德教胄子赋》出自《尚书·虞书·舜典》,咸通十三年(872年)《禹拜昌言赋》出自《尚书·虞书·大禹谟》。以《乐德教胄子赋》为例,《尚书·虞书·舜典》云:“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8](P30)
《三礼》不仅是“务学之本,立身之端,居安之大猷,致治之要道”,而且“属辞比事,而不裁之以礼则乱;疏通知远,而不节之以礼则诬。实百行之本源,为五经之户牖,虽圣人设教,罔不会通”[9](P568)!唐进士科试赋以《三礼》为题者,《礼记》占8例,《周礼》和《仪礼》共3例。其中以《礼记》为题者有大历九年(774年)东都试《蜡日祈天宗赋》出自《礼记·月令》,贞元八年(792年)《明水赋》出自《礼记·郊特牲》,贞元九年(793年)《平权衡赋》出自《礼记·深衣》,元和五年(810年)《洪钟待撞赋》出自《礼记·学记》,大和六年(832年)《君子之听音赋》和咸通三年(862年)《倒载干戈赋》出自《礼记·乐记》,咸通七年(866年)《被衮以象天赋》出自《礼记·郊特牲》,另外咸通四年(863年)《谦光赋》出于《礼记·礼器》注疏;以《周礼》为题者为元和十年(815年)《乡老献贤能书赋》出自《周礼·地官司徒第二·乡大夫》,长庆元年(821年)《孤竹管赋》出自《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大司乐》;以《仪礼》为题者为元和十五年(820年)《大羹赋》出自《仪礼·特牲馈食礼》。如大和六年(832年)《君子之听音赋》,《礼记·乐记》云:“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硜,硜以立别,别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讙,讙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10](P444)
唐初孔颖达等编定《五经正义》,《春秋左传》即被列为“大经”。中唐殷侑《请试〈三传〉奏》称其“王道之正,人伦之纪备矣”[9](P7855)。今存唐代省试赋以此为题者5例,天宝十载(751年)《豹舄赋》出自《春秋左传·昭公十二年》,大历十一年(776年)《饮至赋》出自《春秋左传·隐公五年》,长庆三年(823年)《丽龟赋》出自《春秋左传·宣公十二年》,乾符四年(877年)《火中寒暑退赋》出自《春秋左传·昭公三年》,景福元年(892年)《止戈为武赋》出自《春秋左传·宣公十二年》。以乾符四年《火中寒暑退赋》为例,《春秋左传·昭公三年》云:“张趯曰:‘善哉!吾得闻此数也。然自今,子其无事矣。譬如火焉,火中,寒暑乃退。此其极也,能无退乎?’”[11](P456)
孔颖达《毛诗正义序》称《诗经》为“论功颂德之歌,止辟防邪之训”[9](P1475),可见《诗经》对时人之影响。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蓂荚赋》即出自《毛诗正义·清庙之什诂训传》:“《中侯·擿雒戒》云:‘曰若稽古,周公旦,钦惟皇天,顺践祚即摄七年,鸾凤见,蓂荚生,青龙御甲,玄龟背书。’”[12](P46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3](P367)是《论语》中的经典命题,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科试赋以《性习相近远赋》为题,表现出唐人对这一命题的时代思考。
“《孟子》之文,灿若经传”,“其文继乎六艺,光乎百氏,真圣人之微旨也”[14](P212)。自然,《孟子》亦被列入进士科试赋命题的范围。据存见作品考察,先后2次以《孟子》命题,其中元和十四年(819年)《王师如时雨赋》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乾符五年(878年)《以至仁伐至不仁赋》出自《孟子·尽心下》。以后者为例,《孟子·尽心下》云:“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15](P565)
再说以史为题。与以儒经为题相比,以史为题有一致的地方,即并非诸史皆重,而是有所侧重。据现存作品考察,以史为进士科赋题主要集中在前三史上,其中《史记》占4例,两《汉书》各占1例。大历十二年(777年)《通天台赋》出自《史记·封禅书》,建中二年(781年)《白云起封中赋》出自《史记·封禅书》,大中三年(849年)《尧仁如天赋》出自《史记·五帝本纪》。如《尧仁如天赋》,《史记·五帝本纪》云:“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16](P15)对于《史记》的考试,并不仅仅停留在对正文的把握上,还要求考生理解笺注,如咸通九年(868年)试《天下为家赋》,即以《三家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集解蔡邕”语为本:“天子以天下为家,不以京师宫室为常处,则当乘车舆以行天下,故群臣托舆以言之也。”[16](P412)
乾宁四年(897年)《未明求衣赋》出自《汉书·贾邹枚路传》:“始孝文皇帝据关入立,寒心销志,不明求衣。自立天子之后,使东牟朱虚东褒义父之后,深割婴儿王之。”[17](P2341)贞元七年(791年)《珠还合浦赋》出自《后汉书·孟尝传》:“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食,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珠,不知纪极,珠遂迁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管,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18](P2473)
除前三史外,《通典》也曾用来命题,如乾宁二年复试《良弓献问赋》出自《通典·军礼二》:“贞观元年,太宗谓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曰:“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天下四方,用弓多矣。而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乎弓。弓犹失之,何况于理。’自是遂延耆老,问以政术。”[19](P2106)
以经为题和以史为题不仅表现出朝廷对应试者“学兼经史”综合素质的考察,更体现出统治者探寻古之“政理或成败所因,及其人物损益关于当代者”[9](P3606)的深切用意。
再说以道家经典为题的情况。道教对于李唐帝王们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们不仅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而且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正月“制两京、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列子》、《文子》,每年准明经例考试”[20](P213)。道家经典被统治者以最高文件的形式确定为学习和考试内容,与正经并列。德宗曾颁《明经举人更习老子诏》云:“明经举人所习《尔雅》,多是草木鸟兽之名,无益理道。宜令习老子《道德经》以代《尔雅》,其进士同大经例帖。”[9](P564)以《老子》代《尔雅》,可见唐人是把道家经典与儒家经典并列来看待的。
在进士科试赋中,《老子》、《庄子》、《文子》都曾涉及过,尤以《庄子》为多,计4例11篇,另外《老子》2例3篇,《文子》1例2篇。大历八年(773年)《登春台赋》出自《老子》:“众人熙熙,若享太牢,若登春台。我魄未兆,若婴儿未孩。乘乘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21](P15)光化四年(901年)《天得一以清赋》出自《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营,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21](P122)贞元十年(794年)《风过箫赋》出自《文子·自然》:“昔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奚仲为工师。其导民也,水处者渔,林处者采,谷处者牧,陵处者田。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材。皋泽织网,陵坂耕田,如是则民得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是以离叛者寡,听从者众。若风之过箫,忽然而感之,各以清浊应物,莫不就其所利,避其所害。”[22](P346)
其实以《庄子》命进士科赋题早在开元五年(717年)已经出现,其年试《止水赋》本于《庄子·内篇·德充符》:“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23](P193)之后,贞元十四年(798年)《鉴止水赋》亦本于此。其他如天宝六载(747年)《罔两赋》出自《庄子·内篇·齐物论》,长庆二年(821年)《木鸡赋》出自《庄子·外篇·达生》。以后者为例,《庄子·外篇·达生》云:“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23](654)
除上述经典外,还有出自其他经和子书的,如贞元十二年(796年)试《日五色赋》出自《礼斗威仪》:“政太平则日五色,政颂平则日黄中而赤晕,政和平则日黄中而黑晕,政象平则日黄中而百晕,政升平则日黄中而青晕。”[24](P15)贞元五年(789年)试《南风之薰赋》出自《尸子·绰子》和《孔子家语·辩乐解》,如《尸子·绰子》云:“圣人于大私之中也,为无私;其于大好恶之中也,为无好恶。舜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舜不歌禽兽而歌民。”[25](P43)乾符三年(876年)试《王者之道如龙首赋》出自《六韬·文韬》:“夫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及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26](P39)乾宁二年(895年)复试《曲直不相入赋》出自《淮南子·主术训》:“人主贵正而尚忠,忠正在上位,执正营事,则谗佞奸邪无由进矣。譬犹方员之不相盖,而曲直之不相入。”[27](P135)
有以前人诗文题目或内容为题者,如大历十年(775年)东都试《日观赋》出自后汉马第伯《封禅仪记》:“泰山东上七十里,至天门东南山顶,名曰日观。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尺所,秦观者望见长安,吴观者望见会稽,周观者望见齐。”[28](P633)开成三年(838年)试《霓裳羽衣曲赋》为开成二年(837年)省试诗题;垂拱元年试《高松赋》,前人谢朓、王俭、沈约曾有同题作品。
以上皆属“以古事为题”者。唐代进士科试赋“以今事为题”者远不如“以古事为题”频繁,可考者6例。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试《花萼楼赋》,系“有司盛称兹楼,并命赋之”[29](P220)。天宝十一载(752年)试《土德惟新赋》,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四《运次》云:“天宝中,升平既久,上书言事者,多为诡异,以希进用。有崔昌以勃旧说,遂以上闻。元宗纳焉。下诏以唐承汉,自隋以前,历代帝王皆屏黜之,更以周、汉为二王。后二岁,礼部试天下造秀,作《土德惟新赋》,则其事也。”[30](P37)贞元十三年(797年)试《西掖瑞柳赋》,据《旧唐书·吕渭传》载:“中书省有柳树,建中末枯死,兴元元年车驾还京后,其树再荣,人谓之瑞柳。渭试进士,取瑞柳为赋题,上闻而嘉之。”[20](P3768)
又贞元十九年(803年)试《中和节百辟献农书赋》是对起于德宗时中和节之歌颂,德宗贞元五年(789年)正月颁《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敕》云:“四序嘉辰,历代增置。汉崇上巳,晋纪重阳,咸说禳除,虽因旧俗,用余共乐,诚洽当时。朕以春方发生,候及仲月,勾萌毕达,天地和同,俾其昭苏,宜助畅茂。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代正月晦日,备三令节之数,内外官司,休假一日。”[31](P461)此日,“百官进农书,以示务本”[32](P4637)。
元和二年(807年)所试《舞中成八卦赋》是对德宗所制《中和舞》之赞颂,据《旧唐书·音乐志一》载,贞元“十四年二月,德宗自制《中和舞》”[20](P1052)。《文献通考·乐舞》云:“《中和舞》,唐德宗造,舞因成八卦。”[33](P1276)会昌年间所试《集灵台赋》是对天宝元年(742年)新成集灵台的描写,《旧唐书·玄宗纪下》载,天宝元年十月“新成长生殿名曰集灵台,以祀天神”[20](P316)。
综上所述,唐代进士科试赋命题部门经历了由尚书省吏部向礼部的变迁,在以礼部命题为主的模式下,间有皇帝亲自命题的情况。根据现存进士科试赋作品考察,命题目出处广泛,或取古事或取今事。与以今事为题者相比,以古事为题明显处于优势,其中尤以儒经、史传和道家经典为主,表现出命题者“悟老庄之旨,齐物而仁恕以行;运尧舜之心,稽古则宪章攸备”[9](P3012)的深切用意。当然,不管是以儒经为题还是以史和以道家经典为题,都表现出一定的侧重,其中以儒经为题者,《尚书》、《礼记》、《春秋左传》为重;以诸史为题者,《史记》为重;以道家经典为题者,《庄子》为重。
(本文刊发于《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5期)
参考文献
[1]洪迈.容斋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王芑孙.读赋卮言[M].何沛雄.赋话六种[C].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3]王钦若等.册府元龟[C] .北京:中华书局,1960.
[4]叶梦得.石林燕语[M] .北京:中华书局,1984.
[5]白居易.想东游五十韵[Z] .彭定求.全唐诗[C] .北京:中华书局,1960.
[6]孔颖达.周易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唐人注疏十三经本,1998.
[7]王先谦.荀子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诸子集成本,1986.
[8]孔颖达.尚书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唐人注疏十三经本,1998.
[9]董诰等.全唐文[C] .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孔颖达.礼记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唐人注疏十三经本,1998.
[11]孔颖达.春秋左传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唐人注疏十三经本,1998.
[12]孔颖达.毛诗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唐人注疏十三经本,1998.
[13]刘宝楠.论语正义[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诸子集成本,1986.
[14]皮日休.请孟子为学科书[Z]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3册,1986.
[15]焦循.孟子正义[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诸子集成本,1986.
[1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7]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8]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9]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上一条:《法苑珠林校注》补正
下一条:王允亮学术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