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及其当代意义(提纲)

发布时间: 2010-05-05

 

一、河洛文化界定

(一)“文化”定义: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但以精神文明为主,精神文明中以思想为主。

(二)河洛文化的空间概念:

1)河洛地区:具体到现代的行政区划为,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中心,向东包括郑州市全部及开封市西部,向南包括许昌市、漯河市全部及平顶山市大部,向西包括三门峡市、陕西省的渭南市东部及商州市北部,向北包括济源市、焦作市、新乡市、鹤壁市、安阳市、山西省的运城市、临汾市、晋城市及长治市南部。

2)河洛文化圈:大于“河洛地区”,是东与齐鲁文化圈相衔接、南与荆楚文化圈相衔接、西与秦晋文化圈相衔接、北与燕赵文化圈相衔接的处于我国中心地域的文化圈。

(三)“河洛文化”的时间概念:上古至北宋。

(四)“河洛文化”定义:指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与东南西北四个文化圈相衔接的、上古至北宋时期的传统文化,其核心为夏商周文化。

(五)“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河洛文化又是中原传统文化的核心,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中的核心。

二、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

根源性是河洛文化区别于其它区域性文化的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所谓根源性,一指发端时间早,二指思想原创。

(一)史前考古文化足以说明河洛文化的根源性。

18000年左右的裴李岗文化;

27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

35000年左右的河南龙山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母体文化;

4、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中的文字;

5、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偃师二里头等都城遗址。

(二)“河图”“洛书”是河洛文化根源性的文化符号和标志。

1、古老的河图洛书传说彰显了河洛文化的根源性。

2、先秦传世文献对河图洛书的简略记载,为追寻河洛文化的根源性提供了可能。

①最早记载河图洛书的元典文献——梁萧统《文选》卷四十八班固《典引》蔡邕注引《尚书》佚文“颛顼河图雒书在东序”。

②次为《尚书·周书·顾命》篇“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③再次为《管子·小匡》、《论语·子罕》、《墨子·非攻》、《易传·系辞上》、《竹书纪年》、《大戴礼记·诰志》、《礼记·礼运》等篇中的记载,但未见河图洛书具体文本。

3、考古发现印证北宋重出河图洛书文本未必出于伪造。

①陕西 华县元 君庙仰韶墓地6000年左右陶片图形的印证。

②安徽含山凌家滩大汶口文化墓葬5000年玉版的圆孔印证。

③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大乙九宫占盘数字和文字的印证。

(三)先秦儒、道、墨、法等主流思想的原创性是河洛文化根源性的最有力证明。

1、道家的学说和元典原创于洛阳、弘扬于河洛地区。

2、墨家的学说和元典原创于河洛文化圈的商丘,墨子当为宋国人而非鲁国人。

3、韩非的法家学说和元典作于河洛中心区新郑而非当时的秦国,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报任少卿书》与《史记·韩非列传》有关韩非《说难》《孤愤》创作地点的记载并不矛盾。

4、孔子的儒家学说渊源于周公旦创制于洛阳的“敬德保民”思想和“礼乐文明”。

1)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的创立,是对周公旦创立于洛阳的西周“敬德保民”思想的继承和升华。

①周公旦的“敬德保民”思想是一个政治领域的概念,是指一个阶级或阶层对另一个阶级或阶层生命权和基本生存权的起码尊重,指统治者经过施行德政,不再使被统治者的应有权利肆意遭到践踏。

②而孔子以“爱人”作解的“仁”学思想,则把“敬德保民”思想从政治领域升华到了伦理层次,超越了阶级或阶层的局限,而扩大为所有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要求和处事原则。

③再进而,孔子以“人也”解“仁”,又把“敬德保民”思想从伦理层次升华到了更高的哲学层次,揭示了人的本质——既区别于神,又区别于动物,a既有低层次的动物性,b又有中层次的社会性,c更有高层次的道德性,而舍利取义、泛爱一切同类,则是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道德性的必然要求。因此,孔子所创立的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为周公旦创立于洛阳的“敬德保民”思想找到了哲学依据,同时也从反面说明了儒家思想渊源于“敬德保民”思想。

2)孔子以“礼”“乐”为表现形式的儒家思想体系,是对周公旦在洛阳所制礼乐文明的全面损益和理论升华。

  ①周公所制礼乐文明现存《周礼》《仪礼》《礼记》中,包括各种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皆在操作、实践层面。

②孔子则把礼乐提到了君子立身之本的高度。

③孔子确立了以“仁”为内在本质和理论根据、以“礼”“乐”为表现形式的儒学思想模式。以“仁”统“礼”“乐”,以“礼”“乐”辅助“仁”,而又用“礼”约束“仁”。

④孔子首倡将本属于贵族阶层的周礼,推广、普及到庶民当中去。另外,孔子还主张以“乐”辅“礼”,在音乐的陶冶中完成对礼仪规范的掌握。

总之,先秦诸子主流思想皆原创于河洛地区或在河洛文化基础上创立。

三、河洛文化的当代意义

(一)河洛文化的根源性能强化世界华夏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连结世界华夏儿女的感情纽带。

(二)“天人合一”思想是河图洛书和道家思想的精神实质,能启迪华夏儿女乃至人类进一步关注生态环境,更好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三)“仁”学思想、“兼爱”思想是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的精神实质,能启迪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明礼诚信、包容大度、人文关怀,与人和谐相处,为建构多元和谐的世界贡献民族智慧。简洁、真诚的人格塑造、法制社会的建设,也需要从法家学说中汲取营养。

 

(本文系徐正英参加“第七届海峡两岸河洛文化暨豫剧发展理论研讨会”提交论文提纲)

上一条:从献赋到试赋
下一条:两汉王朝政治中的王统与教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