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发布时间: 2007-05-24
一、引言
学者对“动+上/下”结构的语义和用法已有详细的论述(吕叔湘,1981. P419—421,P493—498;李临定,1990. P36,P42—45,P47—48),综合已有论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动+上+(名)+了 表动作行为开始并继续:
(1) 嗬,已经吃上了。 (2 ) 这事怎么埋怨上老师了!
这俩人又吵吵上了。 你啥时候迷上京戏了?
[2] 动+上+(名词短语) 表动作行为完成,又可分出下面几种情况:
有的兼表“合拢”:
(3) 把眼睛闭上 (4) 关上房门
把线头接上 拉上窗帘
有的兼表“添加”或“固定”:
(5 ) 把扣子缝上 (6) 贴上邮票
用钉子钉上 穿上衣服
有的兼表“由低向高”运动:
(7) 把画挂上 (8)飞上蓝天
把帽子戴上 登上珠峰
有的兼表“获得”“达到目的”:
(9 ) 买上(票)没有? (10)今天住上新房子了 。
他评上(先进)了。 住上个十天半月的没问题
[3] 动+下+(名)+(了) 表动作行为完成有结果,也可分出不同小类:
有的兼表“离开”:
(11 ) 摘下几朵花 (12) (脏衣服)脱下了
剪下一块布 (邮票)早被揭下了
有的兼表“添加”或“固定”:
(13 ) 名字记下了 (14) 定下一条妙计
车票订下了 写下我的地址
有的兼表“获得”:
(15 ) 攻下据点了 (16) 他全兜下了
雇下保姆了 钱也赚下了
有的兼表“由高向低”运动:
(17 ) 流下眼泪 (18) 从楼上走下
跳下汽车 打阳台跳下
有的兼表“遗留”:
(19) 扔下年迈的父亲 (20) 别剩下,吃完
留下买路钱 存下一笔
各家还对“V+上/下”的否定形式、反复问形式作了讨论,因与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关系不大,此处就不赘述了。
本文着眼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需要,以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动+上/下”结构的语义和用法的认知基础加以分析,提供一种较为简化的解释方法,并对一些对外汉语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作出解释。
二、“上”“下”的意象与“动+上/下”结构的语义范畴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词义的引申和词语用法的发展,往往与意象转换和概念隐喻有关(张敏,1998. P71—76;J R Taylor,1989.P105—116;G Lakoff and M Johnson, 1980. P14—21,P25—32)。下面我们从分析“上”“下”的原型意象开始探寻“动+上/下”结构的语义的认知基础。
“上”的甲骨文字形是一条长横的上方刻画着一条短横,长横是基准(或参照物),短横指示“上”的位置。《说文》“上,高也。”可见“上”的本义应是方位义,动词义应是从方位义发展出来的。“上”的本义所表现的意象是:在垂直方向上处于某个基准(或参照物)高处的位置。这个本义类似于英语above的意思,我们用“上1”表示,“上1”的意象用图1表示:

图1. “上1”的意象(图中A表示基准,B代表位于基准之上物体/位置)
句(1)和句(2)中的“上”表现的就是这种意象:
(21)鬼子的飞机在阵地上盘旋着。
(22)子弹象蝗虫一样从战士们头上飞过,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遇见另外的情景,两个物体在垂直方向上相互接触,形成一种有别于“上1”的空间意象。下列句子表现的就是这种意象:
(23)桌子上放着台灯和文房四宝。
(24)床上躺着刚出生三天的婴儿。
(25)一条石板上坐着三四个晒太阳的老头儿。
(26)大伙赤着脚站在地上。
在(23)—(26)所描述的情景里,有两个值得注意的要素。一是位于低处的物体都具有大于高处物体(或人)的物理体积;二是位于高处和位于低处的物体两个面相互接触。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位于高处的物体(用“B”代表)和位于低处的物体(用“A”代表)在人的认知中就有两种相向的力在作用:物体B向下的重力和物体A向上的支撑(或承受)力,结果,导致人们在认知上产生了物体B附着于物体A(的某个面)的意象。我们将“上”的这个意象用图2表示,而将“上”的“物体B附着于物体A的表面”这个意义记作“上2”:

图2.“上2”的意象
由于“上2”的意象比“上1”的意象多了“接触”“附着”两个要素,“上2”就产生了比“上1”要丰富得多的变体。“上2”类似于英语介词“on”的意象。
按照认知的“家族相似形”原则,通过意象转换的操作(参见克雷奇、克拉奇菲尔德、利维森,1982. P205—209),“上2”产生了三种变体:
[4](27)山坡上种满了核桃和山楂。
(28)硬是在半山腰上开凿了一条通往山外的路。
这种变体可用图3表示:

图3. “上
[5](29)黑板上写着字
(30)墙上挂着地图
(31)车厢上刷着大字标语
这种变体可用图4表示:

图4. “上2”的意象变体之二
[6](32)天花板上吊着灯
(33)上腭上粘着一块葡萄皮
(34)脚底板上磨了几个泡
这种变体可用图5表示:

图5. “上2”的意象变体之三
需要强调的是,“上2”之所以产生三种变体意象,关键在于物体B与承受面A(以下将物体A 与物体B的接触面称为承受面A)之间的“附着”与“承受(附着)”的关系。
现在我们来看“下”。“下”的甲骨文字形是一条长横的下方刻画一条短横,长横是基准(或参照物),短横指明“下”的位置。《说文》:“下,底也。”可见“下”的本义也是方位义,动词义是后起的。“下”表示的情景也有两种,我们分别用“下1”“下2”表示。
“下1”的意象是有一个基准(参照物)A和一个物体B,物体B相对于基准(参照物)A处于低处,可用图6表示:

图6. “下
对比一下“上1”的意象,可以看出,“上1”与“下1”是镜象关系。再对比一下“上2”的变体之三,可以看出,“下1”中的参照物A的功能只有参照功能,没有承受功能,参照物A和物体B没有“接触”“附着”关系,只有空间位置关系。下列句子描述的都是“下1”的意象:
[7](35)床下放着一只行李箱
(36)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
需要说明的是,“名词+下”结构所表示的情景中,有时物体B和参照物A实际上是“接触”的,如:
(37)枕头下藏着一支手枪
但即使在这样的情景中,人们认知上强调、凸显的仍然是物体B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二者接触与否是无关紧要的。
“下2”表示的情景是对于一个垂直的物体来说,以中间为基准(参照点),将物体分为“上”“下”两部分,同时也将该物体周围的空间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列句子描写的是这样的情景:
[8](38)山下是一条小溪
(39)树下站着一个手持红缨枪的儿童团员
(40)这人上身光着膀子,下身只穿着一条蓝布裤衩
“下2”的意象可以用图7表示:

图7. “下2”的意象 B代表垂直的物体,A代表设想中的基准(参照点),虚线围起的区域是物体B“下2”的范围。
在“下2”的意象中,“下2”既可指物体B的基准(参照点)以下的部分,如[8](40),又可表示物体B基准以下部分周围的空间,如[8](38)、(39)。“下2”的两种情况也都不含有“接触”“附着”的情况,这指的是虽然在现实情景中,“下2”物体B也许会有某些物体(但绝不是基准/参照点A)接触或有附着关系,但在人们形成的意象中接触/附着与否不是关注的对象。例如[8](38)中,“山”与“小溪”是否接触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指明“小溪”相对于“山”的位置。[8](39)的情况与此类似。[8](40)与前两者有所不同,乍看起来,“裤衩”是与“下身”接触并附着于其上的,好象这里的“下”含有“接触”“附着”的要素。细一分析,原来这里“接触”“附着”只是“身(体)”与“裤衩”体现的,“下”在语法上做“身”的修饰成分,只指明身体的某一段。“下身穿着一条蓝裤衩”中的“下”并不是“身上只穿着一条蓝裤衩”中的“上”的反义词。另外,即便是“上身穿一件背心”中的“上”也不含“接触”“附着”的要素。
下面我们就可以“上”“下”的意象分析为基础来看前面[1]—[3]中的各种情况了。我们首先应该重申,“上”“下”的动词义是从方位义引申而来的,“上2”中“接触”“附着”的要素和“下1”“下2”中“非接触”“非附着”的要素对作为动词的“上”“下”的语义和用法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我们下面进行的讨论的重要出发点。先看[1]和[2],即“动+上”结构的各种语义范畴。从意象的角度来看,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开始”“继续”“合拢”“添加”等语义范畴,都只不过是“上”的意象中[+接触]和[+附着]关系的不同具体表现罢了。我们将现有的分类和意象分析对照列成表1:
|
现有分类 |
意象分析 |
1 |
开始并继续:
已经吃上了
又唠叨上了
夸上儿子了
|
接触:
接触到食物并持续
接触到某种行为并持续
接触到某个新话题并持续
|
2 |
合拢:
闭上眼睛
合上书本
拉上窗帘
|
接触:
上下眼皮接触
书本展开的两部分接触
两幅窗帘接触或单幅窗帘接触窗框四周
|
3 |
添加/固定:
写上名字
贴上邮票
缝上扣子
|
接触、附着:
名字接触并附着于纸上
邮票接触并附着于信封上
扣子接触并附着于衣服
|
4 |
获得/达到目标:
买上车票了
评上先进了
住上三五天
|
接触:
接触到车票
接触到某种称号
接触到某个时段
|
5 |
由低向高运动:
攻上山头
安上吊灯
飞上天空
|
接触、附着:
接触到山头
吊灯接触并附着于天花板
接触到天空(高处)
|
表1. “动词+上”结构语义范畴/意象分析对照表
再来看[3],即“动词+下”结构的各种语义范畴,它们都可以看成是“下1”“下2”意象中[—接触][-附着]特征和基准的[+参照]功能的不同具体表现。我们也将“动词+下”结构现有的语义分类与意象分析对照列成表2:
|
现有分类 |
意象分析 |
1 |
离开:
撕下一片纸
脱下脏衣服
摘下几朵花
|
不接触、不附着:
使部分(纸)不附着于整体
使脏衣服不接触、不附着于身体
使花朵不附着于枝干
|
2 |
获得:
租下房子
攻下山头
|
不附着:
使房子使用权不附着于房主
使山头不附着于原占据者(山头位于新占领者脚下)
|
3 |
固定:
写下名字
拍下这棵树
打下基础
|
不附着/参照:
使名字不附着本体,以人为参照点,名字与书写者相比处于低处
使树的形象不附着于本体
以地面为参照,基础在低处
|
4 |
遗留:
丢下两个孩子
剩下很多菜
存下一笔钱
|
不接触、不附着:
使孩子不接触、不附着于父母
使一些菜不接触其它菜
使一些钱不接触其它钱或花钱的人
|
5 |
由高向低运动:
流下眼泪
落下雪花
|
不附着、参照:
泪不再附着于眼睛,以眼为参照点,泪的运动方向是向下,终点是在低处
雪花不再附着于天空,以天空为参照点,雪花的运动方向是向下,终点是在低处
|
表2. “动词+下”结构语义范畴/意象分析对照表
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从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认知经验出发揭示了语义范畴发展和词的用法发展的理据性(石毓智,2000. P119—132;沈家煊,1999. P158—162;崔希亮,2001. P172—243)。作为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认知成果的意象,是词语意义和用法发展的一种制约因素和线索,它表征了人的经验,因而使用该语言的人容易体会、领悟。象表1和表2所表明的,只要紧紧抓住“上”“下”意象中[+接触][—接触][+附着][—附着][+参照点]三个要素,就可以大大简化对“动词+上/下”结构的语义解释。同时,由于人的身体结构、所处的外部环境大体相同,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方式也有许多相同相近之处,因而获得的认知经验和规律也基本相同。即使在经验的某些细节上有所差异,也很容易为外民族人民体悟、理解。不难看出,基于人类认知经验的意象分析对于“动词+上/下”结构的语义解释更直观,更具概括性,因而更能适应对外汉语教学的情况。
还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意象分析的直观性存在程度的差别,如表1的4中,“买上车票了”和“评上先进了”相比,前者[+接触]的直观性强于后者。再如表2的1中的意象和2中的意象相比,前者[—接触]的直观性强于后者。无论直观程度如何,只要抓住意象的主要要素,再结合我们的生活常识,就不难体悟出“动词+上/下”结构的各种具体语义表现(范畴)。二是“动词+上/下”结构中“上/下”的语义有时还涉及到隐喻,需要综合加以说明。例如“上”在许多语言中有“施控是上”的隐喻,“下”有“受控是下”的隐喻(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1980. P14—17),“攻上山头”中的“上”除了有“接触到山头”的内容外,还有“施控于山头”的意思,“攻下山头”中的“下”除了有“使山头不接触/附着于原占领者”的内容外,还有“位于新占领者脚下,受控于新占领者”的意思。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还会结合具体语言表达式谈到“上”“下”的隐喻用法。
三、几个“动词+上/下”结构式的意象分析
上面我们说明了意象分析相对于描写性分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优越之处,提供了一种对“动词+上/下”结构的语义较为简单的解释路线。“动词+上/下”结构的具体表现是十分丰富的,上面表1、表2中列举的语言事实也只是几个有限的代表性事实,许多与之有关的现象还得做进一步的具体分析。这里就我们在教学中碰到的几个问题作些分析。
1、“写上名字”和“写下名字”
“上”“下”是一对反义词,但这两个表达式所描述的情景到是完全相同的,,这是一个有趣而令留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类似的例子还有,再写几个:
(41) a、写上名字 e、写下名字
b、攻上山头 f、攻下山头
c、埋伏上一个连 g、埋伏下一个连
d、记上这笔帐 h、记下这笔帐
在教学中遇到这种情况,有人用“语言习惯”来解释,也有人用意义中和(即“上”“下”的语义对立消失)来作答。从认知的观点看,这种“习惯”下面隐藏着认知动因,“意义中和”里面还有意象的差异。
(41)a—d中的“上”都属于上文所讨论的对应于“上2”的动词,因而[+接触][+附着]是其意象的两个重要要素。(41)a—d各句凸显的都是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最终阶段——某人/物接触并附着于某个承受面。“写上名字”是最终名字(文字)附着于纸上,“攻上山头”是进攻者接触到山头,并施控于山头(隐喻),“埋伏上一个连”则是施事(一个连)以某种姿态附着于某个范围的地面或其他物体的表面上,“记上这笔账”则与“写上名字”相似。
方位词“下”的意象(不论是“下1”还是“下2”)中要素是[—接触][—附着]和[+参照],(41)e—h意象的共同点是,各表达式中宾语所指称的事物在动作行为结束后都位于某个参照点的下方,“山头”位于进攻者的身下,“山头”受控于进攻者(隐喻),“(一个)连队”位于遮蔽物的下方,“账”以文字形式位于书写者手的下方。表3总结了(41)各式的意象差异:
表达式 |
意象凸显点 |
写上名字
写下名字
|
名字(文字)附着于纸面上边。
向“下”写,名字(文字)位于书写者下方
|
攻上山头
攻下山头
|
向“上”攻,结果进攻者附着于山头上边
结果山头位于进攻者脚下,山头受进攻者控制
|
埋伏上一个连
埋伏下一个连
|
施事(一个连)附着于隐蔽处的地面上
施事隐藏于遮蔽物的下方
|
记上这笔帐
记下这笔帐
|
帐(文字)附着于纸面上
向“下”记(写),帐(文字)位于书写者下方,可抽象为“心”记
|
表3.“写上名字”与“写下名字”等表达式的意象区别
2、“回答上了”和“答应下了”
留学生有时会因为“回答”和“答应”中都有一个“答”而误以为二者是同义词,在后面加“上”“下”时常会弄错。这两个词的确有共同之处,即二者都表示对别人传出的某种信息作出反应。但前者是对问题作出解释,给出答案,后者是对要求作出允诺或接受某些条件。但说到为什么“回答”后面要用“上”,“答应”后要用“下”,则还得结合“上”“下”的意象分析才能说清楚。
对问题作出回答是一个寻找答案的过程,结果有两种典型的情况:寻找到了答案,寻找不到答案。前一种情况也可以说是行为者“接触”到了答案,后一种情况是行为者没能“接触”到答案;所以,前一种情况可表述为“回答上了”,后一种情况则说“回答不上”或“没回答上”。
“答应下了”的情况则有所不同,这里主要涉及到“受控是下”这个概念隐喻。提出要求、条件是主动施控,而“答应”别人的要求或条件则是被动受控。根据“受控是下”的概念隐喻,“答应”(包括“接受”这类表被动受控的词语)自然只能跟“下”搭配而不能跟“上”搭配了。
3、“买上了”和“购买上了”
“买”和“购买”无疑是一对同义词,可是前者可以进入“V+上/下”结构,后者则不能。从句法功能上看,二者都是及物动词:
(42)买车票/购买车票
买股票/购买股票
买衣服/购买衣服
但“买”可以带单音节宾语,“购买”则不行:
买票 ?购买票
买菜 ?购买菜
这很容易让人觉得“V+上/下”结构中的“V”可能受音节数量的限制。但前面例(1)和表3表明事实不是如此,双音节动词也可以进入该结构:
(43)答应下这门亲事 唠叨上了
埋伏下一个连 应承下了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V+上/下”这类结构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要求格式中的动词最好是口语体词,甚少得是通用体词,书面语色彩或正式语体色彩的词一般都不能进入这种结构。不过由于表达同样意思的几个词中,单音节词往往口语色彩较浓,因而这种结构中的动词多为单音节词。但音节数量不是根本原因,下面的例子说明了这种情况:
(44)a.灌上点水 (45)a.这鸡又叫上了
浇上点水 这鸡又叫唤上了
?浇灌上点水 ?这鸡又鸣叫上了
b.答应下这门亲事 b.生下个一男半女
?允诺下这门亲事 ?诞生下个一男半女
c.砍下几棵大树 c.还上了所有贷款
?砍伐下几棵大树 ?偿还上了所有贷款
d.挖下一口井 d..跟上部队
?挖掘下一口井 ?跟随上部队
需要强调一点,认知分析的结论是一种动因解释。动因有促动、促成的作用,没有决定、预见的力量。认知分析揭示的语言结构和用法的动因,并不保证具有同样特征的情景意象都用同样的表达式表达。例如,“上”的意象有[+接触]和[+附着]两个特征,我们不能以此来预见所有的具有这两个特征的情景意象都要用 “V+上”来表述。如动词“猜”,当猜到谜底或结果等时,可以说是“接触”到了谜底或结果。但是,尽管这时的意象具有[+接触]的特征,表述时则要用“猜+着(zháo)”或“猜+到”,而不能说“猜上(了)”。这再一次表明,语言现象是两种力量互动、平衡的结果,即理据性和规约性相互制衡的结果。
(本文载于《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 [M], 商务印书馆, 1981.
[2]李临定 .现代汉语动词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3]崔希亮. 语言理解与认知 [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4]石毓智. 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 [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5]张 敏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6]沈家煊. 不对称和标记论 [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7]缑瑞隆 .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8]克雷奇.克拉奇菲尔德.利维森. 心理学纲要 [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缑瑞隆,男,1953年生,河南新乡人,郑州大学
上一条:中国古代英雄诞生故事与民间叙事传统
下一条:作为媒介的竹内好与中国现代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