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崔灿学术档案

发布时间: 2006-03-15

   

崔灿,字炳南,汉族,教授,共产党员。1932年生于河南省辉县百泉村。1939~1946年夏,在本村读私塾,古文根底较深。此后转入现代学校。1956年毕业于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1960年秋调入河南省教育厅高教处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指导室,任研究员。1961年秋,调入郑州大学中文系至今。曾先后担任郑州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室主任,郑州大学图书馆馆长、在职后半段又兼任党支部书记,河南省高等院校图书馆学会会长,郑州大学文艺协会会长,郑州大学老教授合唱团团长,郑州大学戏曲学会会长等。19638月至19648月,被派往中山大学中文系研修一年余,主攻语言学理论,并受到金文知名专 家容庚 先生、甲骨文知名专家商承祚先生关怀指导。

科研方面

一、语言学与民俗学

11973年主持并参与编写《语文基本知识》,19736月河南人民出版社。

2、撰写《新编现代汉语·语音》,199012月,上海教育出版社。

3、《外貌声词应该自成一类》,署名炳南,与卢文同合写,《郑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4期。

4、《〈诗经〉中叠音词的修辞作用》,署名炳南,与卢文同合写,1994年《郑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5、《新编现代汉语教学自修手册·汉字和汉字改革》,19844月上海教育出版社。

6、《河南人怎样学习普通话》,19848月,河南教育出版社。

7、《汉字和汉字改革史》,撰写汉字改革史部分,19884月,湖南人民出版社。

8、主编并参与撰写《古今图书文献检读》,199010月,中州古籍出版社。

9、主编并参与撰写《百泉村志》,200211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0、《造字圣人和送子娘娘》,19871月,《中州民俗》。

11、《谈谈民俗的范围和民俗志的编写体例》,19878月,《河南史志》。

12、《当代民俗志管见》,19881月,《中州民俗》。

13、《费长房与重阳节民俗之发展》,2004年《上蔡县与重阳节民俗》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

二、地名学

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是一项国家任务。19926月被中国地名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河南卷》副主编。主要负责本省各地地名的名称由来、历史演变和全书语言文字的修改定稿。经过十年调查、编纂,该书于19934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共一百万字,受到社会各界及专家好评。获河南省科委学术著作一等奖。在编纂国家地名词典任务同时,又着手帮助河南地、市、县(区)编写地名志,首先帮助地、市、县(区)拟订编写大纲、编写体例,然后为他们培训业务骨干。本人在为地、市、县(区)培训业务骨干的会议上作学术性、指导性报告多次,在有关刊物上撰写文章:《恰当运用语言文字  努力提高释文质量》(1981年《河南地名通讯》第一期),《地名词典中语言要素的标准化》(见1981年《河南地名通讯》第三期),《谈谈河南地名的语言风格》,(见1984年《河南地名通讯》第三期)。

编修、校订、审定地名志10余部。计有:《漯河市地名志》、《商城县地名志》、《沁阳市地名志》、《淮滨县地名志》、《鲁山县地名志》、《舞阳县地名志》、《内乡县地名志》、《中牟县地名志》、《栾川县地名志》、《密县地名志》、《密县史话》、《民权县地名志》、《西峡县地名志》、《新乡县地名志》、《邓州市地名志》等,共约1000万字,均已公开出版,为地名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获河南省地名委员会荣誉证书奖。

三、方言学

地方志中的方言是颇富地域特征的重要部分,但专业性强,懂得的人少。1985年春,受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邵文杰主任委托,撰写《河南省志·方言志》,并被任命为河南省地方志方言编辑室主任。当时一方面撰写《河南省志·方言志》书稿,交给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另方面在郑州大学开办全省方言调查和撰写地、市、县(区)方言志培训班。由我组织领导并主讲《汉语音韵学基本知识》、《汉语方言调查和方言志编写》等课程。两届培训班历时40多天,培训学员100多人,为河南省多数地、市、县(区)培养了方言调查和方言志编写骨干。学员毕业离校,开始调查本地方言和编写本单位方言志过程中,我又下到地、市、县(区)进行巡回辅导,并撰写指导性文章进行深入具体指教,初稿完成后,还为学员修改定稿。十余年内为地、市、县(区)学员编修、校订、审定方言志80余篇,共400余万字。本人又独自为近20个地、市、县写了方言志,终于完成了河南省地方史志委员会交付的艰巨任务,获得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先进工作者奖。

方言学论著:

1、《怎样写地方志中的方言志》,19883月《河南史志》。

2、《关于方言志的注音问题》,19893月《河南史志》。

3、《林县志·方言志》,19899月,河南人民出版社。

4、《商水县志·方言志》,199011月,河南人民出版社。

5、《河南大辞典·河南方言》,199110月,新华出版社。

6、《河南林县方言记略》,199111月,北京方言杂志出版社。

7、《郸城县志·方言志》,199212月,中州古籍出版社。

8、《济源市志·方言志》,199310月,河南人民出版社。

9、《河南省志·方言志》,199311月,河南人民出版社。

10、《新密县·方言志》,1994年,河南人民出版社。

11、《西峡县志·方言志》,1994年,河南大学出版社。

12、《商丘地区志·方言志》,19978月,三联书店出版社。

13、主编并参与撰写《舞阳方言研究》,199811月,河南大学出版社。

14、《郑州市志·方言志》,199810月,中州古籍出版社。

15、《辉县市志·方言志》,19988月,河南人民出版社。

16、《周口市志·方言志》,1998年,中州古籍出版社。

17、《漯河市志·方言志》,19993月,北京方志出版社。

18、《中牟县志·方言志》,19977月,三联书店出版社。

19、《项城县志·方言志》,199910月,南开大学出版社。

20、《驻马店地区志·方言志》,20019月,中州古籍出版社。

四、客家研究

(一)客家研究学术论著:

119928月,应邀参加梅州市政府、市客家研究会举办的客家学术研讨会,撰写《客家三论》,19929月《客家人面临着时代挑战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

219929月,应“河南郑州中原客属总会”成立庆典暨“世界客属寻根问祖会”邀请,撰写论文《客家人的寻根问祖热》,19929月,《根在中原》论文集。

319949月,应世界客属第十二届恳亲大会邀请,参加其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撰写论文《客家学辩微》,北次未出版论文集。

4、应邀参加台湾中央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撰写论文《中原与客家文化艺术的渊源关系》,199811月,《第四届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刊印。

5199810月,应邀参加在宁化举行的“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撰写论文《论宁化石壁与客家方言的整合统一——兼论客家民系形成的时间》,19989月,中国华侨出版社。

6、《客家方言与客家民系之发展》,《客家与现代中国》论文集,19999月,中国华侨出版社。

720005月,应邀参加宁化客家研究会主办的石壁与客家学术研讨会,撰写:《巫罗俊与客家祖地宁化石壁的开发与发展》,200010月《石壁与客家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

820015月深圳电视台请我参加《中国客家人》研讨会,撰写论文《客家民系形成的特殊历史条件和上下时限》。

920024月,应邀参加四川省社科院客家研究中心主办的客家学术研讨会。撰写《客家学研究方法简论》,200210月,广西人民出版社。

10、应邀撰写《岁月告诉我你曾怎样走过》, 2003 10 23 《河南日报》第五版。

11200310月,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在河南郑州举行,我校主办客家与中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主编并撰写《客家与中原文化简论》,200310月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客家与中原文化》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

1220044月,江西赣州举办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暨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应邀撰文《赣南客家婚丧礼俗源流初探》,参加研讨。

1320059月,四川成都举办世界客属第二十届恳亲大会,应邀撰文《客家婚仪六礼之比较研究》,20059月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移民与客家文化》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4、应邀撰写《客家人开埠与其重义轻利的传统经商意识辨析》,收入《岭南客家文化论坛》论文集,200512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5、应邀撰写《全球客家区域学术论纲》,200511月。赣州师范学院客家学术研讨会。

16、应邀撰写《梅州在世界客家人中的重要地位》,200512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72006年三月,赣州师范学院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举办“客家文化与精神实质学术研讨会”,应邀撰文《论客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客家文化与客家精神实质研究》论文集,20062.江西人民出版社。

1820068月,江西石城举办“石城县温姓研讨会”,应邀撰文《客家办学先贤——温革》,该会未出论文集。

1920077月,赣州师范学院客家文化中心举办“客家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学术研讨会,撰文《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面面观》, 2007 11 3 江西赣州《客家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0078月,洛阳偃师县举办“偃师汉魏故城——中华客家朝圣城学术研讨会”,撰文《偃师汉魏故城——中华客家朝圣城管见》,参加客家学术研讨会,本会未出论文集。

21200810月,陕西举办“世界客属第22届恳亲大会暨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撰文《陕西客家文化渊流初探》,《陕西客家人》论文集,200810月太白文艺出版社。

2220093月,北京“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台湾客家文化研究院”举办“客家民性及胡文虎学术研讨会,撰写《文虎先生序文解读——兼论先生之客家精神》,《客家民性及胡文虎学术研究论文集》。会后,被主办会议的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聘为客座教授。

2320096月,“首届国际旅游与文化产业高峰论坛”在黑龙江省黑河市举行,应大会组委会热心邀请,撰写《打造世界客家旅游文化产业之新思路》, 2009 8 5 在大会上宣讲,受到好评。

2420109.福建省客家研究联谊会在永定县举办“海峡两岸客家祖谱论坛”,撰文 《客家族谱漫议》,收入《客家族谱论文集》,20109月海风出版社。

2520119月,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邀请,撰文《张榕轩、张耀轩创办潮讪铁路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华侨之光——张榕轩、张耀轩、张步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9月中国华侨出版社。

(二)、客家研究讲谈

1、学术报告

20039月,应邀为《郑州日报》业务人员作客家文化讲谈。

2004年秋应邀参加赣州师范学院举办的客家学术研讨会期间,为其历史、中文系学生作《中原与客家历史文化》专题报告,并被该院客家研究中心聘为客座研究员。

20065月赴信阳市的固始县、商城县进行客家文化考察期间,为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学生作《信阳与客家文化》专题报告。

2.媒体聘用、讲谈

1997年春梅州市、深圳市等合作聘请深圳大学影视中心拍摄五集、双语《客家》大型电视片,聘请我为该片文学顾问,并为该影片讲谈。

2000年郑州市委摄制电视片《商之都》,其中有一集是谈客家与郑州商业文化,请我作指导,并请我和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著名教授进行电视学术讲谈。

此外,还为百万言的客家学术专著写叙,为省内外媒体多次作客家文化讲谈。

 

教学方面:在高校执教将近50年,先后讲授现代汉语、语言学理论、古代汉语、汉语方言学、汉语语音史、汉字与汉字改革史、中原民俗研究、中国民俗学、古今图书文献检读、客家文化调查研究、中原与客家文化等。1992~1994年,曾任日本籍民俗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02~2005年曾任台湾籍客家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上一条:斋戒与文学思维
下一条:罗炯光学术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