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通知
发布时间: 2020-12-01
2020年11月20日《河南日报》第5版
“长江学者”李运富
在汉字发源地构筑汉字文明高地
“河南是文字的故乡,他认定在这儿能大有作为。他是真正来郑大做事的。”
“他经常工作到深夜两三点,远比三四十岁的年轻人还要投入,而这种投入是为了集体的事业,不是为了他个人。”
“我们的论文总是被李老师改得密密麻麻的,改得让我们脸红。”
“李老师吃穿用都非常朴素,不舍得为自己花钱,可他却长期资助一个贫困学生。”
“长江学者”、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运富,在同事、学生眼中就是这样一位专注投入的学者、又亲又严的师者。
“相传创造八卦符号的伏羲、创造文字符号的仓颉都生活在中原地区,第一个研究汉字形义系统的许慎是河南人,第一个系统整理小篆字体的李斯是河南人,汉字教科书的编写、汉字书法艺术的形成等都肇始于河南。”11月16日,李运富感慨道。
在汉字发源地构筑汉字文明高地,培养更多汉字学人才,是李运富最大的心愿。李运富曾长期供职于北京师范大学,于2014年获评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年,年近60岁的他拒绝了国内多所知名高校的高薪聘请,作为特聘教授走进郑州大学,踏上圆梦之旅。
目前,除了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运富还担任着教育部、国家语委科研机构“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是中原历史文化一流学科中原文化方向科研带头人。为了担好这副沉甸甸的担子,四年来他丝毫不敢懈怠,既带领团队潜心科研,又大胆创新培养学生。
来到郑大后,在学校的支持下,李运富首先着手创建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又以此为基础,于2019年成立教育部、国家语委科研机构“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坚持大语言文字工作布局,服务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战略需求。为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120周年,推动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甲骨学研究,2018年,教育部、国家语委牵头筹备有关纪念活动,当时“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刚刚获批,李运富主动请缨,带领团队承担了编撰纪念图册的重大项目。时间短、任务重,一年多时间,中心全体成员倾心投入,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巨著《甲骨春秋——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
汉字的传播也是文明的传播,李运富积极提升汉字研究的国际影响。他倡导与境外院校和研究机构合作,牵头筹建“跨文化汉字研究联盟”,目前已有德国、法国等国家的11家单位加盟;他主办首届、协办第二届跨文化汉字国际研讨会,并开办跨文化汉字高端论坛;他提出了跨文化汉字研究理论,目前已形成趋势。
不到四年时间,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在李运富的带领下异军突起,已成为中原大地上汉字学研究的新高地,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知名度。
为了培养拔尖人才,李运富实施了文字学专业“强基计划”,成立古文字特专班,采用“一制、二专、三化、四通”的模式专门培养。“一制”即导师制,导师要从学生的思想、品行、学识、专业等各个方面进行培养;“二专”一是专业定向,学生要立志终身从事古文字研究,二是专业课程,学生除了文学院基础课程,还要多学古文方面的知识;“三化”即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四通”一是本科、硕士、博士要连通,二是文理要打通,三是文史哲要融通,四是学习和科研、校内和校外要兼通或者互通。
李运富还特别看重学生的创新意识、质疑精神。他常说:“我们到大学来学习,不只是接受现有的知识,还要知道这些知识是怎么产生的,要学方法、学思路,然后自己去创造知识。有了质疑精神、创新能力,再持之以恒,必然学有所成。”
媒体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0-11/20/content_457312.htm
(记者 史晓琪/通讯员 李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