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新闻
发布时间: 2019-08-17
我院《列子》研究课题小组第五次学术报告会圆满结束
2017年9月20日晚,《列子》研究课题小组的第五次学术报告在文学院四楼404列子研究室如期举行。本次报告会是罗家湘老师和2015级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生共同组织的《列子》课题研究研究小组系列报告之一,主讲人是2015级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王珂同学,所讲的主题是《“顺道”与“逆道”——< 列子·汤问>研究》。来自我院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交流会。
王珂同学详细介绍了《列子·汤问》篇中的十七个故事,这些故事极言天地之广阔无垠,万物之繁冗驳杂,以期突破世人囿于视听的浅陋常识。列子先借由殷汤与夏革的对话,畅谈时空的无极无尽,并且难能可贵地表达了“天地亦物”的宇宙观;再通过大禹和夏革的两段言论,说明自然界的生息变幻以及人世间的寿夭祸福都是无所待而成,无所待而灭,即使博学多识的圣人也未必能够通晓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好比四方八荒的政风民俗,彼此相异却未足为奇,因为它们都是在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下“默而得之,性而成之”,属于自然而然的产物,万事万物既然不可以凭借有限的耳闻目见来臆断其是非有无,那么通达大道的至理名言自然也无法按照惯常思维去理解其深刻内涵。所以列子有以詹何持钩、扁鹊换心等寓言故事来譬喻为人处世所必须葆有的平衡状态,亦既“均”。“均”于术,则可以内得于心,外应于器;“均”于技,则可聆高山流水,响遏行云。事实上,文中讲述的所有诡异奇特的技艺,都是为了将人工作为的巧妙上推于道的境界,由此,“乃可与造化者同功”。在讲解过程中,王珂同学善用比较研究的手法,将《列子·汤问》篇中的故事与《山海经》《庄子》《淮南子》及佛典中涉及的相似的故事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更有利于对《列子》成书年代进行考辨。同时王珂同学基于自身的研究方向,介绍了“《方志》与文学研究”这一研究方法,方志分门别类,取材宏富,不仅是研究历史及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对中国古典文献学及古代文学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圆满结束。希望《列子》研究课题小组的学术报告活动越办越好,也希望更多的同学踊跃参与学术交流,更好地激发大家的学术科研热情。
(供稿:刘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