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新闻

文学院举办“用文艺讲好中华文明源头故事”系列讲座

发布时间: 2024-05-22

5月10日,由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郑州大学文学院承办的“用文艺讲好中华文明源头故事”系列讲座第一讲在文学院二月河文学艺术研究中心开展。著名诗人,评论家,河南文艺评论基地(郑州大学)智库专家单占生应邀作题为《从社台看诗歌形式的形成与流变》的讲座。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高级编辑赵慎珠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郑州大学党委第四巡察组组长赵炜,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宏志以及文学院师生代表参加。讲座由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勇教授主持。赵慎珠讲述本次讲座的初衷,她说,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讲好河南故事,文艺工作者要开阔视野,探索多样的、丰富的、具有吸引力的讲述方式,增强中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在此背景下,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用文艺讲好中华文明源头故事”系列讲座,邀请多个艺术门类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分享创作体会,向河南评协理事、会员、文艺评论工作者讲述中华文明源头的故事,尤其是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故事,讲述中国故事的丰富内涵,讲述如何用艺术展现中国故事背后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力量。

讲座伊始,单占生先漫谈了自己做考古的一些趣闻,由亲身经历和多年来对考古的见解引出“社”的概念。他指出,从溯源的角度,“社”最开始是祭祀的台,后来因为分级有了村社、乡社、府社、州社等,“台子”慢慢转化为组织结构,再从组织机构发展为一种社会组织,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就由此而来。单占生还指出,原始的诗歌是诗、乐、舞三位一体,在限定的空间(“社台”)里进行,靠舞者的舞蹈、声音、身体来呈现,是一种国家行为。在随后的几个朝代,诗歌慢慢地与身体剥离,但与此同时必须保持其极强的仪式感。因此,诗歌的语言形态中保留了那种整齐的、有限定的、有规则的语言,即所谓的仪式性语言;同时,诗歌虽然不再是音乐,但音乐性仍然保留,最终呈现的就是诗歌的节奏与格律,平仄和对照。在唐诗之后,“台”就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语言文字直接进入诗。单占生还提出目前的新诗创作中,形式问题和语言问题十分值得深入探讨。新诗向前走的最大的可能就是靠语言自身的魅力,让真正有才华的诗人和诗性的诗人进入,而不是要靠外壳取胜。单占生总结,“社”跟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研究中很多问题都有关,鼓励大家从此角度去多做研究。

作为与谈人,刘宏志与单占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在交流提问环节,单占生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在场学生的疑问。本次讲座开启了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用文艺讲好中华文明源头故事”的帷幕,增进了与郑州大学文学院的交流和合作。(文李晓玉、李诺言/图李祎)

上一条:文学院出访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柬埔寨大学
下一条:文学院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纪学习教育第一次集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