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新闻

浙江师范大学高玉教授应邀为文学院师生做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 2024-06-07

文:张灿,刘欣欣    图:张灿,刘欣欣

5月27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著名学者高玉应邀在郑州大学文学院203报告厅开展了题为“清末文字改革的简化想象”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河南文艺评论基地(郑州大学)与郑州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郑州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勇教授主持。

高玉介绍清末社会巨变和思想异动对汉字改革产生的深远影响,他说,在清末文字改革思潮推动下提出的28种改革方案大多基于一个核心观点,即汉字应当革新为一种类似于西方的切音文字。其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在清末发生激烈碰撞和较量后,国内知识分子普遍认为中国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均落后于西方,在文化层面的落后则具体表现在文字上。因此,在反思为何落后以及如何进步的求索中,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得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结论,汉字改革思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高玉认为,这种向西方学习并据此进行汉字改革的主张是浅薄而片面的,汉字和西方文字各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和不足,应当辩证地看待文字改革问题。

高玉讲述,不恰当的中外文字比较导致了清末对于汉字作用的错误论断。在西方,汉字常常被误解为难识、难写、难记的符号,因此有人将中国近代教育的落后归结为汉字的繁难,认为要改变中国的教育状况就必须改革汉字,简化汉字、减少汉字字数。高玉对这种在清末颇为流行的观点进行反驳,他说,许多清末汉字改革观点都是基于对西方语言文字的一知半解,缺乏科学性。当西方汉学家真正了解和掌握汉字后,发现汉字在交际应用上并不比西文难学,真正具有挑战性的是汉语复杂的修辞结构。

高玉阐述清末“切音字运动”对汉字和汉语的潜在危害,认为切音字一旦通行,将对汉字和汉语造成毁灭性破坏。他说,最初的切音字方案是基于方言的,而我国方言众多且不具有普遍性,如果清末切音字真正实施,汉语将面临巨大的分裂风险。高玉总结,汉字在维系中华文化统一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推广普通话对于民族交流、社会安定甚至世界大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上一条:华中科技大学周新民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做学术讲座
下一条:书香永存,惠泽后学——感谢张静先生家属向文学院惠赠典藏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