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发布时间: 2011-06-21
《登科记考》是研究唐五代文史方面的重要著作。近几十年来,学界在该书阙误的补充、订正方面,成绩可观,特别是
天宝十一载(752)进士科试《土德惟新赋》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四《运次》云:
天宝中,升平既久,上书言事者,多为诡异,以希进用。有崔昌以勃旧说,遂以上闻。元宗纳焉。下诏以唐承汉,自隋以前,历代帝王皆屏黜之,更以周、汉为二王一做主。后二岁,礼部试天下造秀,作《土德惟新赋》,则其事也。[1]
此事亦见于宋王谠《唐语林》,中华书局丛书集成本《唐语林》卷五《补遗一》云:
天宝中,上书言事者,多为诡异,以冀进用。有崔昌采勃旧说,遂以上闻,上纳焉。下诏以唐承汉,自隋以前,历代帝王皆屏黜,更以周、汉为二王后。是岁,礼部试《土德惟新赋》,即其事也。[2]
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唐语林》记此事与丛书集成本同,而古典文学出版社据《守山阁丛书》校点版《唐语林》云:
天宝中,上书言事者,多为诡异,以冀进用。有崔昌采勃旧说,遂以上闻,上纳焉。下诏以唐承汉,自隋以前,历代帝王皆屏黜,更以周、汉为二王。后是岁,礼部试《土德惟新赋》,即其事也。[3]
三段文字皆显示,在玄宗纳崔昌上言后,礼部以《土德惟新赋》为题试进士。但究竟试于何年却存在争议:或曰下诏以唐承汉后二载,或曰下诏同年,或曰下诏之后某年。
据《旧唐书》记载,崔昌于天宝九载(750)九月上《五行应运历》,建言废周、隋而承周、汉,“上纳焉”,并于同年十一月敕建周武王、汉高祖庙于京城。此事凡二见于《旧唐书》,如其《礼仪志第四》云:“九载九月,处士崔昌上《大唐五行应运历》,以王者五十代而一千年,请国家承周、汉,以周、隋为闰。十一月,敕:‘唐承汉后,其周武王、汉高祖同置一庙并官吏。’”[4]如此,则试《土德惟新赋》时间之争即成天宝十一载、天宝九载、天宝九载后某年。
“是岁”与“后是岁”显系断句不同。若断“后”在前句,“王后”指君王,断在后句则指时间。若以天宝九载为准,则考试时间只能在玄宗下诏后至天宝十载前,否则“即其事也”便成无稽之谈。虽然唐朝科举考试有年底举行之先例,但并非常例,故此说恐难取信。“后是岁”即天宝九载后某年,赵贞信《封氏闻见记校注》“据《唐语林》引改”从此说[5]。除天宝十载试《豹舄赋》外,《登科记考》、《〈登科记考〉补正》皆未显示其余诸年有试赋事。但据《旧唐书·礼仪志第四》载:“十二载九月,以魏、周、隋依旧为二王后,封韩公、介、酅公等,依旧五庙。”[4]若《土德惟新赋》试于天宝十二载后,“即其事也”则成悖谬。如此,则《土德惟新赋》试于天宝十一载或十二载便成最大可能。
清卢见曾《封氏闻见记序》云,封演为“唐代宗时人”,“天宝中,同张谏之曾孙繟在太学,先后举进士。大历中为县令,德宗时官至御史中丞”[5]。可以说,封演是崔昌上《五行应运历》这一时代的亲身经历者,与宋人王谠相比,其“闻见”更具实录性,且其说是此事目前可见之首出者。其实,“后二岁”与“后是岁”之说并不十分矛盾,只是一详一概而已,兹从前者。
《土德惟新赋》系以时事为题,检《登科记考》、《〈登科记考〉补正》,天宝十一载均未言试《土德惟新赋》事,可据补。
大历十二年(777)进士科试《通天台赋》,当以“洪台独出,浮景在下”为韵
据《登科记考》,大历十二年进士科试《通天台赋》。检《文苑英华》、《御定历代赋汇》、《全唐文》、《登科记考》等文献,皆标此赋以“洪台独存,浮景在下”为韵,实误。此题现存黎逢、任公叔、杨系三人赋,王定保《唐摭言》载黎逢系以此赋登状元第者。检黎逢赋依次用了所限官韵中的“台”、“下”、“洪”、“在”、“浮”、“景”、“独”七字,赋中不见“存”字官韵。然自“绎绎凭云”至“访总真之摭实”诸句所押韵依次为“日、“出”、“律”、“室、“一”、“实”,其中“日”、“室”、“一”、“实”属入声“质”韵,“出”、“律”属入声“术”韵,二韵通押,与题中所限官韵均无关系。任公叔、杨系二人赋亦然。
综观三赋,所限官韵“存”及所属韵部均不见于赋文韵脚中,而三赋中“日”、“出”重复出现,这种情况应非巧合!疑“存”非所限官韵,而“日”、“出”其中一字当为所限韵。据题目规定所描写对象及史料所载其特征,通天台高耸峭拔,扬雄在《甘泉赋》中称“洪台掘其独出”[6]。据此,此赋限韵当为“洪台独出,浮景在下”,洪迈《容斋续笔·试赋用韵》云“《通天台》以‘洪台独出,浮景在下’”[7]为韵,故可据改。
贞元十四年(798)博学宏词科试《百步穿杨叶赋》,未见作品传世
《登科记考》、《〈登科记考〉补正》贞元十四年“博学宏词科”下均未列试赋题目。王起《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使持节梓州诸军事兼梓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剑南东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观察处置静戎军等使上柱国长乐县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赠吏部尚书冯公神道碑铭(并序)》云:
惟唐开成元年岁在执徐
冯宿既薨于开成元年(836),享年七十岁,可推知其生于大历元年(766),二十六岁举进士于贞元八年(792),此年兵部侍郎陆贽知举。据徐松《登科记考》,贞元八年博学宏词科试《钧天乐赋》,故《百步穿杨叶赋》不可能试于贞元八年,则冯宿应宏词科当于贞元八年之后至入张建封幕前。
《旧唐书·张建封传》云:“十六年,遇疾,连上表请速除代,方用韦夏卿为徐泗行军司马。未至而建封卒,时年六十六。”[4]张建封“寝疾”既为贞元十六年(800)事,则冯宿参加博学宏词科试只能是在贞元八年以后至十六年之前这段时间内。据徐松《登科记考》可知,博学宏词科已分别于贞元九年试《太清宫观紫极舞赋》、贞元十年试《朱丝绳赋》、贞元十三年试《披沙拣金赋》、贞元十五年试《乐理心赋》,这就意味着这四年里此科不当再试他赋。如此,则冯宿试《百步穿杨叶赋》当是贞元十一年、十二年、十四年中某年。
另与冯宿同升彭门仆射张建封幕者有李藩、韩愈等人,据《新唐书·韩愈传》载,韩愈初事宣武节度使董晋,及董晋卒后始去汴依张建封。而《旧唐书·德宗本纪下》载,贞元十五年二月“丁丑,宣武军节度使、检校左仆射、平章事、汴州刺史董晋卒”[4],则冯宿等同升张幕于贞元十五年。从“已而有志于四方”句看,冯宿依张建封应于博学宏词科试后不久,或为贞元十四年试,以俟确考。
元和七年(812)进士科试《赋得芙蓉出水诗》、《人镜赋》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二《支诺皋中》云:
相国李公固言,元和六年,下第游蜀,遇一老妪,言:“
据段成式所云,李固言登第年进士科有试诗赋事,且“诗赋题有《人镜芙蓉》之目”。《登科记考》、《〈登科记考〉补正》均未列此年省试诗赋题目,似此年省试诗赋已佚。然据《登科记考》,徐松以《永乐大典》引《宜春志》证与李固言同第者有贾謩。《文苑英华》收有贾謩《人镜赋》,以“主圣臣忠,道光贞观”为韵,全文不足四百字,不仅限韵和篇幅完全符合当时进士科试赋的标准,且入句破题和以美颂收束全文也是进士科试赋的明显特征。又《全唐诗》有贾謩《赋得芙蓉出水》,五言十二句,符合进士科试诗的条件;同时,卒章对渴望入仕愿望的表达,也明显是进士科试诗常见的模式。
据贾謩《人镜赋》、《赋得芙蓉出水》诗,疑“《人镜芙蓉》之目”是二题之简称。段成式所言蜀妪事虽嫌荒诞,但贾謩诗赋正与故事所言诗赋题目相合,恐怕很难以巧合目之!故元和七年进士科试诗赋暂可据补。
开成元年(836)博学宏词科试赋,阙题待考
王定保《唐摭言》卷三《今年及第明年登科》云:“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10] “三篇”初见于《通典》,其卷十五《选举三·历代制下》云:“选人有格限未至,而能试文三篇,谓之‘宏词’;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亦曰‘超绝’。词美者,得不拘限而授职。”[11]《新唐书·选举志下》亦作如是说。也就是说,“三篇”不仅指博学宏词科,而且也是该科所考内容和考试所用文体。
韩愈曾两次应博学宏词科试,故对当时博学宏词科考试内容有相当了解。他在《答崔立之书》中谈到:
闻吏部有以博学宏词选者,人尤谓之才,且得美仕。就求其术,或出所试文章,亦礼部之类。[8]
据韩愈所言可知,吏部博学宏词科所考文章与礼部进士科试类同。韩愈又在《答崔立之书》中介绍进士科考试内容说:“及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或出礼部所试赋诗策等以相示。”[12]既然博学宏词科所试文章“亦礼部之类”,那么这里的“礼部所试赋诗策”应该就是《通典》和《新唐书》中所说的“试文三篇”了。再确切一点说,像进士科一样,试赋亦属于博学宏词科考试内容。
检《登科记考》及《〈登科记考〉补正》太和九年(835)进士登科者有何扶其人,但徐松与孟二冬于开成元年均未提及博学宏词科试,可据补。
大中十一年(857)博学宏词科试赋,阙题待考
范摅《云溪友议》卷七载:“唐宣宗十二年,前进士陈玩等五人应博学鸿词选,所司考定名第。及诗、赋、论进讫,上于延英殿诏中书舍人李藩等对。上曰:‘凡考试之中,重用字如何?’中书对曰:‘赋忌偏枯丛杂,论失褒贬是非,诗则缘题落韵。’”[13]据《旧唐书·宣宗本纪》载:“会昌六年三月一日,武宗疾笃,遗诏立为皇太叔,权勾当军国政事。翌日,柩前即帝位。”[4]宣宗即位当年未曾改元,次年春正月“戊申,皇帝有事于南郊,礼毕,御丹凤门,大赦,改元”[4]大中元年,故知“宣宗十二年”当为大中十一年。宣宗与中书舍人权知贡举李藩的对话是针对当年博学宏词科考试情况展开的,因知此年博学宏词科有试赋事,只是赋题待考。《登科记考》、《〈登科记考〉补正》大中十一年未载此年博学宏词科试赋事,可据补。
综上,新补《登科记考》之阙者5例,正其所限韵有误者1例。其中补进士科试赋2例,天宝十一载《土德惟新赋》未见作品存世;补博学宏词科试赋3例,除贞元十四年知赋题为《百步穿杨叶赋》外,其余2例赋题待考。
(本文刊发于《兰台世界》2011年6期)
参考文献
[1]封演.封氏闻见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37.
[2]王谠.唐语林[M]. 北京:中华书局,1985:134.
[3]王谠.唐语林[M].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169.
[4]刘昫,等.旧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916,916,3832,389,613,616.
[5]封演. 封氏闻见记[M].赵贞信,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27,11.
[6]班固.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2:3526.
[7]洪迈.容斋随笔[M]. 北京:中华书局,2005:376.
[8]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6507—6508,5586.
[9]段成式.酉阳杂俎[M]. 北京:中华书局,1985:186—187.
[10]王定保.唐摭言[M]. 北京:中华书局,1985:44.
[11]杜佑.通典[M]. 北京:中华书局,1988:362.
[12]韩愈. 韩昌黎文集[M].马其昶,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66.
[13]范摅.云溪友议[M]. 北京:中华书局,1985:39.
上一条:文学豫军在海外的传播现状与对策研究(1)
下一条:笔精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