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俞绍初先生在新校区专题讲座概要

发布时间: 2004-11-21

    2004年10月28日,中国文选学研究会会长俞绍初先生在郑州大学新校区举行了《文选》与“文选学”的专题讲座。俞先生在讲座中就《文选》的编者、选文标准、对后世的影响以及文选学研究的现状和方向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文选》,亦称《昭明文选》,由萧统编纂而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萧统,梁武帝时太子,谥曰“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萧统在总结前人和时人文学理论的基础上编纂《文选》30卷,精选先秦至梁130位知名作家的700余篇作品,分为38个门类。萧统在《文选序》中集中论述了《文选》的选文标准,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文选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选学”肇自唐初。隋萧该著《文选音义》,唐曹宪始聚徒讲授《文选》,“选学”兴起。唐高宗时,李善作《文选注》60卷,从注音、释事、释义、校勘四个方面对《文选》进行专门研究。后,吕延济、刘良、张诜、吕向、李周翰又注《文选》,即《文选五臣注》。后人合刻李善注与五臣注,即《六臣注文选》。从此,“选学”大兴,渐成显学。“选学”的兴起与隋唐以文章取士的科举制度密切相关。至北宋更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南宋至明“选学”渐趋衰微,然著述亦时有之。清代朴学大兴,“选学”乘势中兴。清张之洞著《书目答问》专设“文选学家”一目便可见一斑。1936年骆鸿凯著《文选学》,总结了千余年“选学”历史,为“选学”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新时期以来,“选学”进入兴盛期,1988年起先后举办了五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1992年长春会议正式成立“中国文选学研究会”。会址设在郑州大学古籍研究所,这是河南省惟一的国家级学术研究会。郑州大学古籍研究所遂成为中外学者进行“文选学”学术交流的纽带。1995年第三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中外学者济济一堂,共商振兴“选学”大计。随后,郑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将“选学”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上一条:轴心时代与中国美学的原创性(摘要)
下一条:病态的自尊及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