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朝戈金教授莅临文学院讲学

发布时间: 2020-09-28

2020年9月25日下午3时,应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主任、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主席、国际史诗研究学会(ISES)会长朝戈金教授莅临郑州大学文学院,在院办203会议室做了以“晚近国际史诗研究的热点与转向”为主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罗家湘教授主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梅启波、辛雅敏、赵艳花、赵昉等相关老师出席活动,文学院百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朝戈金教授结合自己的学术经历,就“晚近国际史诗研究的热点与转向”的话题,展开了精彩的论述。朝教授首先介绍了国际史诗研究中著名的“帕里-洛德”理论,即美国学者帕里和洛德师徒二人创立的口传史诗研究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三个来源,三个根据地,三个单元。”“三个来源”即古典学、人类学、语言学。“三个根据地”指古希腊、古英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三个单元”指程式、典型场景、故事范型。这一理论对于国际史诗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晚近国际史诗研究带来创造性的突破。朝戈金教授指出,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史诗的研究不应仅局限于文学文本,田野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将会为史诗研究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路,人文学科将在实践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朝戈金教授以帕里-洛德理论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了当代史诗研究的新方法:1、重田野研究,重演述过程。2、从以文本为中心,转向高度关注歌手、演述过程、受众作用、社会功能等。在讲座过程中,朝戈金教授多次提及自己的田野调查经历,其内容幽默风趣、引人入胜,对文学院师生深有启发,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民俗学和人类学的兴趣,大家认识到文学研究可以与民俗学、人类学、古典学的学术探索相结合,而不一定非要局限于文本内部研究。

讲座之后,文学院师生与朝教授进行了积极的交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刘禹铄同学提出了“如何保证口头文学的保存和发展”的问题,朝教授在回答中指出,史诗经典是在经久的传唱中保存下来的,它不会随着一代人的逝去而消失,而是作为一种文化被保存在了人们心中。朝教授致力于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努力带给文学院师生深深的感动和思考。

上一条:河南省文联、省作协主席邵丽应邀为我院师生做讲座
下一条: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五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青年论坛在郑州大学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