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 2021-05-26

2021年5月23日上午,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莅临郑州大学文学院,在文学院203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志道与游艺:文学研究的两种路径”的主题讲座。讲座由郑州大学文学院刘志伟教授主持。

廖可斌教授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等,曾在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做访问学者。已出版《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明代文学思潮史》等多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国内外学术界广受赞誉。

讲座伊始,廖可斌教授先以《论语·述而》中的名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入题,向在座师生介绍了文学研究的两种路径:“志于道”与“游于艺”。廖可斌教授创新性地指出,“志于道”关注文学艺术与社会历史、现实与人生的关系,“游于艺”重视文学艺术本身的形式、技巧(尤以语言、结构为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脉络,无外乎“志道”与“游艺”的两种历史传统。随后,廖教授谈及复旦大学王水照先生的《钱钟书的学术人生》,以书中所提“钱钟书与陈寅恪学术交集”为切入点,详细区分二人的文学研究范式:陈寅恪先生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文史互证,陈先生的《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表达了世道人心之忧,具有典型的“志道”研究特点;钱钟书先生强调文学的独立性、文学分析,对历史社会学的研究保持高度警惕,其受英国文艺理论家艾·阿·瑞恰兹影响颇深,具有典型的“游艺”研究特点。廖教授同时指出,当下国内文学研究过度吸收西方文学观念,以文本细读、书写研究为主,部分学者有意回避问题与意义,未能充分发扬中国传统“志道”的文学研究范式。

接着,廖教授以中外文学家的不同特点入手,分析了二者在自我定位、人生理想上的区别。廖教授认为,西方文学家社会地位较低,大多以行吟诗人、贵族门客、画家、雕塑家的社会角色存在,无法有效接触到国家政治。而中国古代政治体系催生出“士大夫阶层”的文人群体,该群体不仅社会地位较高,而且普遍有着“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与定位,文学家同时兼任着政治家的社会角色,文学与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互相影响。在此基础上,廖教授高屋建瓴地归结出中国古代文学的三大特点,即强大的现实主义传统、深厚的伦理传统、美文传统。因此,中国古代“志道”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传统非常强大,而“游艺”的创作和研究传统相对薄弱。

针对中国传统“志道”与“游艺”的两种路径特点,廖教授向在座师生传授了文学研究的三大法宝:注重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方法,借鉴西方精神分析学说理论,重视文本细读、形式分析。廖教授强调,只有运用好文学研究的三大法宝,通过内外结合、借鉴分析的方法打通研究广度与思维深度,才能突破所谓的“纯文学”思维框架束缚,最终进入到文学研究的广阔新天地。

本次讲座为现场师生学习、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廖可斌教授在“古代文学研究路径”这一话题上提出了新见解,以宏阔的视野审视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研究,高屋建瓴,贯通中西,精彩、独创之见纷呈,颇具启示性,尽显名家风采,引起了现场师生的强烈共鸣。文学院王建生、高小慧、赵俊玲、王亚楠四位老师先后在现场主动分享个人聆听讲座感悟,与廖可斌教授交流学术信息,希冀同学们认识文学研究方法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讲座最后,刘志伟教授对本次学术讲座做出了高度评价,鼓舞同学们积极拓展研究思路,期待廖可斌教授能够经常到郑州大学传经送宝。

文学院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等专业的多位老师出席,文学院百余名同学到场聆听,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周星宇、王建生/文   孙倩倩、祝芳媛/图

上一条:梅启波老师参加河南省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2021年会
下一条:文学院喜获“2020年度郑州大学科研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