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发布时间: 2021-12-16
2021年12月14日下午4时,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涂险峰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卡夫卡小说四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采取线上云会议的形式举行,由郑州大学文学院梅启波老师主持,文学院部分教师及比较文学、世界文学、文艺学与现当代文学等专业的学生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在线聆听。
涂险峰老师以卡夫卡小说的两个艺术特质——精确的荒诞和直观的哲学为切入点,从卡夫卡的四部经典作品中论述了从伦理困惑到本体困惑、自我之谜、写作与交流的困境和过程哲学四个方面的问题。
讲座的第一个部分是从《变形记》看伦理困惑到本体困惑。在这部分,涂老师讲了三个问题。一是变形的两个层面:格里高尔的变形与家庭关系的变形,表现现代人的异化感和异化人的孤独感;二是决定性的关系转折及其话语逻辑;三是以语言的变形和交流的受阻来谈伦理学与本体论的两难命题和双重困惑。
第二部分是《审判》中的自我之谜。在这部分,涂老师讲了四个问题。一是对荒诞法庭的常见阐释:奥匈帝国统治秩序的象征;犹太教的上帝及其特别法庭;社会异化力量的象征。二是法庭独一无二的特性:荒诞不经、拙劣不堪;三是作为对话他者的法庭。残雪在《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中说:审判是自审和启蒙。四是负罪感的发生与自我之谜。常见的可能的解释是:卡夫卡的犹太背景及原罪意识和福柯的规训、惩罚与内在化等。自我之谜形成的过程是:自我辩护——自我描述——自我认知——自我寻找——自我建构,最终是自我困惑问题。
第三部分是《在流放地》写作与交流的困境。在这部分,涂老师讲了两个问题。一是跨学科阐释的多种可能性。主要包括:1.政治历史阐释—奥斯维辛的语言;2.心理学阐释—施/受虐的心理同一性;3.伦理学阐释—“殉道精神”的伦理意味、苦难与他者的同情或残忍;4.宗教学阐释—“神圣的言说”与信仰共同体;5.人类学阐释—祭祀仪式的隐喻。二是语言学阐释或写作与交流的困境,提出写作机器、strange love story和艺术家困境的命题。
第四部分是《城堡》与过程哲学。在这部分,涂老师讲了三个问题。一是对城堡的常见阐释:国家机器的缩影、天国的象征、社会的象征和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二是城堡的地理想象,以赫尔博斯提出的卡夫卡与芝诺佯谬的观点进行讲解,侧重城堡中一切关系的临时性和过程性。三是存在的困惑与过程哲学,提出在《城堡》中,有一种审美主义就是把过程当目的以及过程与目的的相互转化关系。
讲座结束后,文学院师生与涂老师进行了积极交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户娜同学提出了“就伦理和哲学关系的角度出发,卡夫卡的作品中体现出的二十世纪的主体性迷失对当时及以后的时代伦理有什么影响”的问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王萌同学提出“尼采对卡夫卡的影响体现在作品的哪些方面,是否可以针对尼采、叔本华等哲学家对卡夫卡的影响提出一个选题”的问题。面对同学们的热情提问,涂老师给出了细致的讲解,也让在座的其他同学收获颇多。此次讲座虽在岁末,但涂老师渊博的学识、缜密而思辨的讲述,让我们不仅通过直观、审美的维度感受这个世界,更让我们从文学中领悟到无限的哲思。
供稿:温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