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南京大学徐雁平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 2023-02-23

2023216日晚,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雁平老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俞樾晚年诗作与过渡时代的文学感知”的线上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梁帅副教授主持,罗家湘教授作为与谈人,郑州大学文学院的师生在线上、线下共同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徐雁平教授阐明了自己学术追求的两个方向:一是中等规模的文献集群研究;二是细致的、有趣味的、深入的个案研究,也就是要关注作品的细节分析、内部结构分析。此外,徐雁平教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一是“冗物”、时光的计算与一种写诗方法的意义;二是新器物与过渡时代诗人犹疑的内心世界;三是“玩物”与时间局限的诗意超越。在开始三部分内容的阐述之前,徐雁平教授解释了什么是“感觉结构”的问题:正如“结构”这个词所暗示的,它稳固而明确,但它是在我们活动中最细微也最难触摸到文化分析的部分。

在讲述第一部分“冗物”、时光的计算与一种写诗方法的意义时,徐老师从俞樾的生平着手,简略介绍了俞樾长寿的一生的轨迹。长寿给予了俞樾足够多的机会回望过去、体验生命,俞樾晚年诗作丰富,以情感更易流露的晚年诗作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他在剧变时代有何独特感触,又如何将内心波澜形诸文辞,便能对俞樾其人有细致入微的认识。俞樾在身体的变化中感受到了寿命数的消减,同时他也领悟了诗创作与人生延续的关系,如果放任如此慢性磨蚀、消灭,则弥漫的是全然的感伤与虚无。时间可以用来编排诗集、串连组诗,也可成为一首诗的内在结构。

紧接着,徐老师从俞樾接触的新鲜事物出发,揭示了过渡时代诗人犹疑的内心世界。俞樾《铭物》44篇列了一份物品清单,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眼镜”“千里镜”“自鸣钟”“时辰表”“玻璃窗”等物品,这些物品在现代很常见,但是穿越时间长廊,对于俞樾所处的时代却是十分新鲜,这些事物也是通往俞樾内心世界的索引。俞樾写留声机的“包裹式”结构,写自鸣钟等器物包含的铭辞式微意以及诗作中的中式超脱或超越,这类文学表现形式已经略具中化西、中体西用的思想史意义。但是在与器物的接触中,俞樾的反复、犹疑也表现为一种延续时间较长、笼罩心灵的滞缓、模糊状态。

关于“玩物”与时间局限的诗意超越部分内容,徐老师简要讲述了俞樾一系列的告别诗作之后以图片的形式呈现了俞樾自创的“曲”字形态的印章、信笺等物品。精致、精心、精巧的信笺创意设计,似乎只能表现俞樾的一面,另外一面,与信笺底纹、素材相关的诗作则多具戏谑之意。《曲园墨戏》以笔墨游戏的方式提供了一个媒介以探索形制精致与精神戏谑之间的过渡。俞樾在诗中不断书写,将现世图像印制于副本更多、传播范围更广的信笺之上,此举或许是对人生焦虑、局限的一种缓解,是对有限的时间与空间暂时的诗意的超越,使得宅园可以借助信笺以脱离所在地而存在。

讲座的最后,罗家湘教授和王保国教授分别与徐老师进行了对话交流。罗家湘教授认为徐雁平教授的报告关注到了俞樾的印章的设计感等细微的内容,将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更具有趣味性,亲切感。“冗物”“新事物”“玩物”三部分内容概括了俞樾一生的重要内容,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能够让人产生认同感。王保国教授表示徐雁平教授从立体的角度多方位的展现了俞樾作为文化人的身份,文化是一个人的内本之活动,不限于文学者一个方面。徐雁平教授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立体的晚清文人形象,使我们触摸到了晚清的时代脉搏。随后,文学院的霍东晓老师也与徐雁平教授进行了互动交流。本次讲座在师生诚挚的感谢中圆满结束。

本讲座系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濠梁讲坛”第十讲,由中国古典文献学教研室协办。今后本方向将继续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到校,进行学术交流


供稿:赵顺红  梁帅


上一条:澳门大学中文系袁毓林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做学术报告
下一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安德明先生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