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著名作家卢新华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 2023-05-05

2023422日上午,著名作家、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会长、澳中文化基金名誉主席卢新华老师应邀莅临郑州大学二月河文学艺术研究中心,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海外华文文学之现状”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郑州大学文学院樊洛平教授主持,郑州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著名散文家赵炜老师作为与谈嘉宾出席了活动,文学院数十名师生到场聆听。

主讲人简介

卢新华,1954年生人,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大学一年级时发表的短篇小说《伤痕》,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是新时期“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并被翻译成英、法、德等多国文字。1986年自费赴美国留学。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森林之梦》《细节》《紫禁女》《伤魂》,长篇随笔《财富如水》《三本书主义》,中短篇小说《魔》《米勒》《伤痕》等。现为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会长,澳中文化基金名誉主席。

讲座正式开始前,卢新华老师向郑州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赠送了由他担任顾问的三卷本丛书《2020-2022海外华文文学精品集》,江磊老师代表教研室接受了赠书,并向卢老师表示了由衷的感谢。赠书仪式结束后,卢新华老师以该套丛书的编纂为切入点,论述了他对于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时代变迁、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向的理解和思考。

一、海外华文文坛的“异军突起”

卢新华老师首先异军突起”一词总体描述了当下海外华文文坛新人辈出的盛况。他指出,近年来的海外华文文坛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新人新作,比如赵彦的《身体的隐喻》《教授的苹果》等作品具有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充满哲思;祖籍河南西华的张惠雯则以《美人》等佳作显示了中西文化对她的深刻影响;马华作家黎紫书也在她的《流俗地》等近作中展现出不俗的文学功底。卢老师认为,这些作家是当今海外华文文坛重要的新生力量,而且以他们的创作实力而言,应当进入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第一阵营”,但目前学界对他们的关注明显不足。作为当今海外华文文学的代表人物,卢新华老师以“亲历者”的身份,通过精彩的论述带领师生们进入到了生机勃勃的海外华文文学场域,不但填补了师生们的知识盲区,更大大拓展了大家的文学视野与学术思维。

二、从“在地”到“海外”的视野转变

随后,卢新华老师结合他个人移居海外的生活经历、生命经验及其对自己创作的影响,阐述了从“在地”到“海外”的视野转变对于文学创作的启示与意义。他强调,移居海外其实也意味着拥有了全新的观察时代、观察社会、观察事物的视野和角度,这有助于作家更为深刻地理解民族的现在,更为准确地把握民族的未来。在此基础上,卢新华老师进一步指出,当今学界的相关研究大多聚焦于海外华文作家的“在地性”特质,而很少关注他们的“海外视野”;但事实上,“海外视野”对于这些作家的创作风格及精神特质都起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理应成为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关注焦点。

三、“读三本书,走归零路”的人生经验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郑州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著名散文家赵炜老师同卢新华老师进行了深入对谈。在对谈中,卢老师分享了他多年来有关读书、人生选择、民族与社会等问题的思考,并重点阐述了他的“三本书主义”理念。卢老师认为,人应该读三本书:第一本大书,是有字之书,是古往今来的一切书本知识;第二本大书,是无字之书,是自然和社会这本书;第三本大书,是心灵之书,每个人都要时常审视自己的内心,并且敢于让心归零,以此汲取前行的力量。他强调,虽然读好自己的心灵我们的人生要务,但是这三本大书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当我们关于书本知识的“有字之书”时,应当联系到自然社会这本“无字之书”;而当我们“心灵之书”时,当然也需要借助“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来对自己的人生经验加以总结,来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加以反顾。

2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卢新华老师用论述和漫谈相结合的形式,以其多年的文学创作经验、深厚的文学涵养和传奇的人生阅历,给在场的师生们奉献了一场内容丰富、别开生面的精彩讲座,也为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开拓了新的学术视野。在讲座的最后,樊洛平教授对此次学术讲座进行了深入点评,并鼓励在场师生像卢新华老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经验与人生阅历,进而不断提升拓展自我人生的境界。讲座最终在师生们真挚的感谢与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图:吕杰、杜森垚)


上一条:校友南飞雁应邀为我院师生召开学术讲座
下一条:《光明日报》发表我院齐航福教授文章: 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