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郑大人·红色故事宣讲团中原四大精神系列作品(二)

发布时间: 2023-03-21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度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伟大号召,郑大人·红色故事宣讲团推出中原四大精神系列作品,立足焦裕禄纪念馆、大别山、红旗渠、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等丰富的红色资源宝库,在“中原四大精神”的学习领会中追寻英雄事迹,感悟家国情怀,为传承中原红色文化精神,推动“红色校园”建设贡献力量。

国本民源 南水北流

——南水北调精神之淅川人民的无悔抉择

作者:文学院研究生第三党支部 孙爱迪 高雅

朗诵:文学院2022级本科生 阎煜荣

 

问渠那得清如许? 唯有人民献真情!


我真切地希望,当清澈的汉水给干渴的中原、华北和京津大地带来一片滋润时,当人们欣喜地端起从遥远的鄂西北流来的一杯幽蓝时,不要忘记为此而两度奉献了家园和土地的库区人民,不要忘记他们几代人在半个世纪里经受的磨难和牺牲。”

                                                                                                                                            ——梅洁《大江北去》

2011年端午节,淅川县胡坡村的村民张永刚爬上高高的山坡,最后一次用手机拍摄下蜿蜒的丹江,端午节过后,他就将带着家人离开养育自己大半生的故土前往千里之外的辉县,时光荏苒如碧波淌过,三年后的12月12日,他们曾经的家园被澎湃的丹江水吞没,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一渠清水涛涛北上,跨江淮、穿黄河、依太行,奔涌1432公里,最终到达北京。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河南处于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线路段上,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受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个省市,实现了世界最大输水渡槽、首次隧洞穿越黄河、世界最大规模现代化泵站群……南水北调工程宏大、复杂、艰巨,规模前所未有,建设难度为世界所罕见,这样伟大的奇迹离不开它身后敢于创造,敢于牺牲的中国人民!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也是河南省唯一移民迁出县,全县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16.5万人,涉及11个乡镇、168个村、1312个组。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人民献真情!渠水覆盖在淅川父老的村庄上一路向北,留下了许多金子般赤忱的人和事。

一、呕心沥血,铸成磅礴渠首

1969年元月,民工屈泽江来到淅川县陶岔村参加渠首工程建设,这时陶岔的渠道还是一片荒芜的废墟沟壑,要在劳动工具接近原始的条件下施工谈何容易?下面对上级的询问,时任邓州工程指挥长翟荣耀干脆地回答:“敢干,没一分钱也干!”没有粮食供给,就在冬天刺骨的寒风中咽下冰冷的馒头;没有工程器械,就用肩抗手提来挖方运土;没有稳定居所,就葺草苫顶建起简易茅草屋。后来,来到渠首参观的外国专家坚决不信这么大的工程师全部由人工完成,一个日本专家说:“这么大的一座渠,没有任何大型机械,就靠一个拖拉机,根本不可能解决挖土运土的工作量。”他不知道的是,中国人民的坚韧和智慧足以克服千难万险,数以万计的南阳人将青春与血汗百炼成钢,铸就了南水北调工程的第一步。屈泽江到陶岔时候刚满30岁,他将20年的蹉跎岁月奉献给了渠首建设的一线工地,2014年,74岁的他再次来到陶岔时,望着奔涌的丹江水不禁热泪盈眶,感慨万千:“这是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那里有我的青春和我的战友们。陶岔渠首就是我们用汗水和热血建成的啊!

二、背井离乡,舍小家为大家

迁徙前张永刚一家世世代代生活在淅川县胡坡村,每每回忆起多年前的离乡之旅,他们都忍不住感伤,中国人历来安土重迁,要他们永远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祖祖辈辈一直在那里生存的土地,其中的挣扎可想而知。2011年端午节,张永刚的父亲张朝生在临走前带着一家人去祭祀祖坟,不知是黄纸燃烧的火光还是涌上眼眶的泪水模糊了他的视线,在父亲的碑前张朝生的声音哽咽了:“爸爸,我们南水北调要走了,我们9号,10号就要离开,每年的清明节、十月一都不能来给你送香纸钱了,这次多给你送点。今天特意来跟你告别。”语罢,眼泪已经落到了即将离开的土地上。天苍苍野茫茫,多少移民泪沾裳!就这样,一捧故乡的土、一瓶丹江的水,陪伴他们走上移民路,但他们深深懂得,告别是为了出发,离别故土是为了重建新的生活。淅川县移民局局长冀建成在记者采访时真诚地嘱咐:“请告诉京津冀,淅川人民有恩于国家!”

三、矢志不渝,真情溶解坚冰

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展开的时候,向晓丽正担任淅川县大石桥乡乡长,淅川县是第一移民大县,而大石桥乡更是移民工作的重点难点所在,全乡3.4万人中有1.67万人要背井离乡。当向晓丽把移民的消息告知乡亲们后,村民们一时间无法接受,一位80多岁的老大娘抱着她的腿跪下哀求道:“闺女啊,我都这么大岁数了,实在不愿走,你就让我死在这算了吧!”向晓丽知道要父老乡亲们割舍故乡的人,故乡的根是何其艰难,但她更明白国家正需要她为群众排忧解难、为了说服群众,她吃住都在村里,苦口婆心地劝解,详尽耐心地答疑,她在全乡成立帮扶队,未搬迁村帮扶搬迁村,甚至亲力亲为将乡亲们送到安置新家,每天都要工作16个小时以上,完成全省移民总量百分之十的艰巨难题被她用真情化解,实现了“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的目标。

人民至上、协作共享的国家精神,艰苦奋斗、创新求精的工程建设精神,顾全大局、爱国奉献的移民精神,忠诚担当、攻坚克难的移民工作精神所汇聚成的,就是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南水北调精神。1952年,毛泽东伫立在黄河边目送大江东去,一个大胆的构想在他胸中成型,2014年,随着一声闸响,一渠清冽甘甜的丹江水奔涌而出,一代伟人的雄奇梦想变成了现实,国家从未忘记人民在这其中的默默付出,2021年5月习近平来到南阳市移民安置村慰问移民群众时说道:“为了沿线的人民能够喝上好水,大家舍小家为大家,搬出来了,这就是一种奉献精神,一种伟大的精神,吃水不忘掘井人,你们就是掘井人。”一泓清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将见证着世世代代伟大中国的国泰民安,岁稔年丰!

上一条: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郑大人·红色故事宣讲团中原四大精神系列作品(三)
下一条:校友李庚香教授为我院师生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