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21日第2335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话语构建、翻译与传播研究”(17ZDA318)、教育部国家级新文科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兴文科‘外交话语学’的跨学科构建与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2021XWK60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特色智库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院、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遭遇世纪疫情全球蔓延,美国等西方国家为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维持其世界霸权,推脱其抗疫失败罪责,疯狂发动全球性话语权争夺战,给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国家形象构建带来严峻挑战。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中国应加强外交话语权构建的顶层设计和战略管理,积极参与并引领国际舆论秩序的变革和治理。
一、加快引入“话语治理”新理念
“话语治理”是对全球话语失序,特别是对西方国家话语污名、话语霸权、话语陷阱、话语操控、话语极化、话语暴力、话语冲突、话语野蛮、话语反智、话语失真、话语欺诈、话语双标、话语歧视、话语仇恨等一系列话语乱象进行治理的一门科学。鉴于国际话语权与外交话语的本质属性和特殊发展规律,要把“话语治理”列为国际话语权建设和国际舆论引导力提升的重中之重;同时,应将其列为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话语治理”是借鉴传统“语言治理”和“公共治理”理论成果并进行学科超越和融合、攸关一国国际话语权和国家形象建设的新概念、新范畴,绝非一个纯语言学的单一学科问题。
污名话语治理是一项跨语言、跨学科、跨国别、跨部门和跨媒介的系统工程,应采用公共管理、社会治理、国际关系学、新闻传播学、语言学等跨学科视野,统一规划和整体推进西方主导的全球话语秩序的治理和变革。我们应积极倡导、牢固树立“话语治理”意识,全力打造一个与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相适应,与综合国力和硬实力相匹配的全球性话语强国。
二、着力构建全球话语治理体系
话语治理是研究全球话语秩序为何治、治什么、谁来治、如何治等问题,主题涉及治理目标、治理对象、治理内容、治理主体、治理原则和治理模式等基本要素。治理目标分为两个层次:最低目标是消除污名话语和假新闻,最高目标是解决全球话语权力分配不公正、不均衡,打破话语霸权主义和“西强我弱”的话语格局,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话语新秩序,营造健康、有序、文明、和谐的国际舆论环境。治理对象是指西方国家生产、操弄和传播污名话语、虚假信息和反华舆论的政府部门、民调机构、大众媒体和社交媒体。治理内容是指污名话语、歧视性言论、假新闻以及话语霸权等议题。治理主体是指对全球舆情恶化和话语失序进行防控和整治的主导方和监控者。由于话语治理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全球性公共事务,超越了一国的疆界,治理主体应该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主导下实行多元一体,既包括主权国家、主流媒体,又涵盖学术机构、高端智库和社交媒体。治理原则是研究话语治理的指导性原则和政策法规。由于话语治理是全球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可借鉴中方提出的全球治理观和人类话语共同体理念,在建设全球话语新秩序过程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建“人类话语共同体”,提升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实现平等对话和话语平权。治理模式是指话语治理的一系列机制、方法、技巧、策略和路径。
污名话语本质上是西方话语霸权主义和国际关系不平等的集中体现。在全球抗疫话语和涉疫舆情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外交话语污名化现象十分严重。疫情期间,美国一些政府官员通过白宫疫情发布会、大众媒体和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散布大量反科学、反真相、反伦理的污名话语和虚假信息,被智库和媒体称为“第一虚假信息国”和“第一溯源恐怖主义国”。这些都是全球污名话语治理的紧迫议题。
三、全面提升国际舆论引导力
一是推动全球话语秩序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各国在国际事务和对外交往中应就信息生产、话语构建、新闻报道和舆情发布等工作达成全球性共识,要本着客观、真实、公正、文明、平等原则,制定一整套话语规范和规章制度。在抗疫国际合作中,要使用科学、专业、权威、规范的表达方式,严禁病毒污名化。同时,要制定涉及全球各国的国际话语权力合理分配制度,严防话语霸权主义。应在国际新闻媒体组织和管理部门,如联合国大会新闻委员会和联合国新闻署,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国际媒体组织、拉美新闻联盟、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阿拉伯国家广播联盟、欧洲新闻交换联盟、欧洲广播联盟等机构,宣示和发布“客观、真实、准确”的新闻从业道德规范和报道制度。
二是推动全球话语秩序治理的多边化、多极化。中国除借助传统的双边外交渠道外,还特别重视外交话语权的多边主义建设,重点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多边平台作用。在联合国等多边场合引领和推动出台一系列话语治理的政策法规和国际准则,以联合国为主的国际组织是多边合作治理污名话语的重要平台。要在联合国系统把污名话语治理列为重要议题进行磋商审议,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话语体系,共同抵制并谴责污名化。世界卫生组织等多边场合是治理污名话语的重要渠道。2020年3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第二次协调会议发表了《二十国集团协调人关于新冠肺炎的声明》,呼吁国际社会共同抵制病毒污名化。2021年8月,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个政党、社会组织和智库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联合声明》,坚决反对将溯源问题政治化、标签化、污名化,呼吁世卫组织客观公正开展溯源工作,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联合声明》虽不具备法律强制力,但对推动话语行为规范化、全球合作抗疫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应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话语秩序和话语体系的变革和治理,在多边主义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指导下,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权、投票权、发言权和解释权,打破“一超多强、西强我弱”的全球话语权力格局,建设更加公正、合理、平衡、多极的国际话语新秩序。
三是推动全球话语秩序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话语民主化即秉持世界各国,无论大小、强弱和贫富,话语权力一律平等,是国际关系民主化过程中的核心议题。坚持全球事务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反对西方大国“搞一言堂”,特别是在国际人权事务中积极推进人权话语治理民主化。中非在人权事务和抗疫外交中,平等对话,相互声援,为国际社会创建了“话语民主”的典范,推动了公正、合理、民主的全球话语新秩序。
各国应加强各项涉外立法工作,依法监管和严厉惩处污名化行径、网络谣言,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全球话语秩序。自联合国成立以来,《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以及联合国的一系列决议均申明平等和不歧视的原则。应发挥联合国、世卫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作用,运用法律的手段来建立话语治理国际机制,制定“话语文明标准”,颁布对各国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的法律条例。应在世卫组织等专业性国际机构出台专门的政策法规以制止和严惩涉疫虚假信息,反科学、污名化和歧视性言论。《国际卫生条例(2005)》(IHR)是一部包括世卫组织所有会员国在内的196个国家共同达成、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际卫生法。IHR规定“应充分尊重人的尊严、人权和基本自由”。1965年,联合国大会第2106A号决议通过《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明确规定要禁止、消除并依法惩处一切形式的种族歧视,但没有具体提到污名化问题。2021年5月,联合国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第103次会议通过声明,无条件拒绝和谴责疫情期间针对亚洲人或亚裔的侮辱、贴标签、甩锅和指责等种族歧视行为,呼吁采取必要的立法和行政措施以保护亚洲人和亚裔的人权。
中国应在联合国等多边场合尽快推动将“话语治理”理念列入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的主要议程和重要文件,积极倡导和推行全球污名话语和虚假信息治理模式,主动参与和引领全球话语秩序变革。要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推动后疫情时代全球话语秩序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多边化、多极化、民主化和法治化,建立以联合国为中心、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舆论新格局;与发展中国家一道积极构建人类话语共同体,不断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代表性和传播力。应根据国际话语权的独特发展规律,大胆探索“话语治理”“外交舆论”学科构建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象塑造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尽早把中国建设成为与其综合国力和世界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全球性话语强国。
原文链接:杨明星:话语治理助力提升国际舆论引导力http://sscp.cssn.cn/xkpd/tbch/tebiecehuaneirong/202201/t20220121_5389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