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89年进入郑州大学化学系学习,如今已经整整过去了32年。回顾过往经历,发现母校和化学时时刻刻都在我的身边。从自己少年时代读书时受到杰出科学家的感召,到青年时代在郑大化学系获得启蒙老师的指点,到之后去中科院化学所攻读博士,再到之后回到郑大工作,我一步步与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与母校始终砥砺同行。
我和周正民老师的合影
在化学的世界里,周正民老师最先将我带入了无机化学领域,每一个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周老师的板书下都幻化成有生命力的分子,给我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四年里,从无机到分析、有机和物理化学,每一位老师都对我们悉心传道、授业解惑。物理化学大课上,我首次见到石秋枝老师,她让我领略了女化学工作者的风采,物理化学中那么多的知识点,在她的课上都娓娓道来,如春风扑面般,让我近距离感受到知识的魅力;物理化学实验课里,刘寿长老师是我们的指导老师,他对实验要求异常严格,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要做到极致,记得刘老师对我的学习精神和效果十分赞赏,给出了近10年物理化学实验的最高分,让我坚定了选择物理化学专业的信心,因此,老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他们还像父母一样,在价值观、为人处世等方面对我们教育和引导。我以专业第二名的成绩在物理化学专业继续学习,在郑大学习的7年,不仅让我对化学有了深深的感知,如浩瀚的海洋,如璀璨的星空,也让我开始思考未来的人生方向。硕士毕业后,我到中科院化学所继续物理化学领域的学习研究,在那里闫海科老师和韩布兴院士将我引入了绿色化学的新领域。
我和同寝室室友的合影
从郑州大学化学系到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我从学习化学知识开始向探索化学过程过渡,这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从轻松吸收知识到从事科学研究,建立研究体系,完成新体系的探索、归纳和总结,我有太多的不适感,一度非常怀疑自己,但是由于闫老师慈父般的信任,韩老师每一步科研前进过程中的指导,我渡过了那段科研困境;非但如此,在我们的研究体系中颠覆了氢键生成是放热反应的普遍认知,我们证明了在特殊极端条件下氢键缔合会出现吸热反应的事实,在韩老师的鼓励下,我们大胆提出了熵驱动理论,在科学的海洋里贡献了一朵创新的浪花。在科学院,我完成了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有效训练,后来去德国继续从事博士后工作,为我以后在郑州大学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我和德国同事的合影
2001年7月,我回到郑州大学材料学院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在给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给他们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导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也影响了一批有志从事科研的学生。目前在中山大学任职的岳军,离开实验室的第一封邮件告诉我说“无论到哪里, 我都不会忘记在实验室度过的这段美好时光, 是您把我引入科研领域, 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理和价值, 以及我们努力为之奋斗的那份使命感和责任感。我更不会忘记您对我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 我将在未来的科研领域中努力拼搏。”这样的学生有很多,他们从郑州大学走出了国门,又回到祖国从事科学研究,还有像郑晓莉这样的学生回到了郑州大学教书育人。就像自己在化学系获得前辈师长的传承,我也希望这些学生能从我这里收获成长,为他们进一步深造、乃至学成归来后能够服务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根基。科研工作中,我像自己的老师那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鼓励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做标识性的、创新性的工作。博士生刘威首次实现了超临界CO2制备二维非晶材料,周燕南利用超临界CO2制备了光致发光和光热发光并存的材料,这些都为超临界流体科学的拓展开启了新的方向。我觉得,带着一群对科研有激情的学生做创新性的研究,既是坚守、也是享受,它让我和学生的这段时光呈现出缤纷多彩的价值;所以我始终感谢郑州大学这块沃土,感谢领导、朋友们的支持,感谢学生们的信任、陪伴和拼搏。这些年,从我们实验室走出的学生有14人获得CSC公派留学奖学金、26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
在材料学院指导研究生
成长于郑大化学系和中科院化学所,职业生涯发展在材料学院,我想我会一直在材料学院这样培养我的学生,从事教学和科研,但2019年8月份,学校委派我到新成立的河南先进技术研究院从事前沿和交叉学科和平台的建设,这是一个崭新的载体,它不仅有科研创新、服务一流大学建设的使命,还承载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任务,无疑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此时回想起来,才发现来时所走的每一步都为今天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基础,没有郑大化学系七年里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教育,没有化学所博士时全新研究体系的探索和两位恩师对我的鼓励指导,以及在郑大材料学院期间领导和同事们的倾力相助,我是难以直面和迎接今天的挑战的。今天的拼搏已经不再是个人的事情,也不是几个课题的攻关,而是如何把这个新机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打造出来,让它在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引领下发出应有的光和热。习近平总书记讲过,“要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也是先进技术研究院奋斗的方向。我们要抓住建设新平台的契机,瞄准国家重大需求,运用前沿交叉的科研机制,以前沿性技术、制约性技术、应用关键技术研发为导向,努力实现各种原始性创新。要在先进技术研究院这个平台上形成创新和奉献交相辉映的人文精神,学习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做国家需要的科学研究,将科技论文写在中华大地上,让每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进步形成同频共振。
我想,我一定会继续谱写好与郑大和化学的不解之缘,不辜负自己,不辜负母校,不辜负每一位帮助指导过我的前辈师长。
在先进院带领大家去红旗渠学习红旗渠精神
郑州大学化学系93届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