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为回溯从建党到抗战的革命历史脉络,深化党史军史学习,郑州大学力学与安全工程学院“红韵传薪”实践队于2025年暑期发起“薪火寻踪”主题教育活动。团队创新采用“分散实践 + 协同叙事”模式,成员分赴各自家乡及周边的红色地标,深入探访,共同解码从建党星火到抗战烽火的薪火传承密码。
活动纪实如下:
团队成员结合家乡红色资源,选定跨越建党到抗战阶段的关键地标:
陈昱昕:回到上海,走进中共一大旧址。在石库门建筑复原场景和历史文物前,系统学习一大历史,感悟建党伟力与初心起点。

王梓轩、涂亚飞:回到河南周口,探访李鸣钟故居。通过军装、书信等展品,了解这位爱国将领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救亡中的事迹,致敬其民族担当与爱国情怀。

丁浩文:回到江西南昌,参观南昌起义纪念馆。在场景复原和文物陈列中,重温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的壮举,深刻理解“八一精神”的内涵。

王渲棋(队长):回到河南南阳,探访红二十五军鏖战独树镇旧址。通过历史图片和战斗遗物(如弹穿棉衣、拼弯刺刀),感受红军在极端恶劣条件下浴血突围的钢铁意志,体悟“信念如铁、团结奋进”的长征精神。

李帅龙:回到河南平顶山,走进中原解放纪念馆。在“抗日烽火”“解放战场”“支前洪流”展区,通过支前独轮车、补丁军装等实物,深刻理解“军民鱼水情”和团结奋斗的力量。

李建科、赵兴:回到河南驻马店,探访确山县竹沟革命纪念馆(“小延安”)。系统了解竹沟作为中原抗战指挥中心的发展历程,从抗日宣传单、战士步枪等展品中,感受军民同心、共御外敌的不屈精神。

团队成员各自深耕家乡红色现场,通过“历史挖掘-实地探访-感悟整理”任务链,将散落故乡的革命片段,通过线上协同拼接成从建党到抗战的完整精神谱系。这场“分散寻踪”让百年革命史在故乡土壤中落地生根,使“八一精神”、长征精神等融入青春血脉,让课本革命史转化为青年亲身丈量的“实践课堂”,实现了“以行践知传薪火,以史为鉴砺青春”的实践价值。
实践队员感言:
· 王渲棋(队长):“站在独树镇战斗旧址,触摸着带有弹孔的棉衣,深刻感受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力量。红二十五军的壮举是长征精神最生动的注脚,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团结奋进。”
· 陈昱昕:“中共一大会址的石库门,是初心启航的地方。百年前先驱们开天辟地的勇气与坚定,穿越时空,成为激励我们新时代青年砥砺前行的不竭源泉。”
· 李建科、赵兴:“竹沟‘小延安’的烽火岁月告诉我们,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星火燎原的根基。军民同心、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闪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