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中德班给我的启迪
2016级信息工程学院 杨YU潼
大家好, 我是杨YU潼, 是信息工程学院2016级的同学。
在高中进入郑州大学后,接触到学校有中德卓越工程师项目,通过笔试、面试并最终成功入选第届“中德卓越工程师班2+2 双学位”项目。 到现在已经有接近一年半的时间, 把我为什么选择这个项目或者选择出国的想法给大家做个分享, 希望对以后学弟学妹的选择有所帮助。
这个项目选择合作的德方大学是杜伊斯堡-埃森大学。 当时入选前对这所大学一无所知,通过网络看到各种的排名、各执己见的看法, 于是妈妈托一位在欧洲的同事多方打听, 得出了“德国大学非常值得一读”的结论。 面试的是德国的 hünger 教授, 是这所大学的工学院院长, 是位和蔼可亲的老教授。 另外, 去年我们的德语外教 18 岁的 Frieda, 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她比我们小,却比我们成熟, 有着典型的冷静与独立思考思维,这是德国从小对学生独立能力培养的结果。 和她在一起上的德语课, 总是欢乐很多。 暑假随她一起去少林寺参观, 发现她很尊重中国文化 , 问我们 “ What’s this?” “When has it been built?”… 我们也很热心的给她解答。 当你用外语和外国人交流中国文化, 内心是非常自豪的!
2017年的暑假,中德班还增设了一门 GEL课程, 正在杜伊斯堡攻读博士学位 Pascal来讲解在德国如何学习工科。 通过博士的讲述我们才真正认识了什么是德国工科, 大家畅所欲言, 发表议论, 碰撞思维,我们恍惚已经到了德国。 Pascal是个非常非常好的德国, 为了让我们上课集中精神, 每天都会换一个 T-shirt,上面的图案有星空、有宇航员、有数学方程式……不得不说,那段时间真的很棒! 接触了德国的“工科学前班”教育, 我对出国更加向往。因为, 那真的是一种不同的教学体系。 在2018年3月, 我们又重聚一次,这次Pascal来讲解 ICC 课程, 就是有关在国外学习、 生活的各个方面, 尤其是文化冲突。 最后 Pascal 离别时我们几个同学和他一起进行中国烧烤、河南啤酒,来敬我们的师生情! 以上种种, 从不同的角度扩展了我对德国、德方大学的认识, 把它从一个点构建成了一个立体。 从一开始的好奇, 担心,甚至恐惧,变得了解、熟悉、丰满起来, 没错这就是德国,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地方, 我将要把它变成寻常生活的一部分。
回想一年前刚进中德班时,我也不明白出国意味着什么,或者说我为什么出国。 是啊, 那时我的生活还没有什么不同。 读着读着,有个别同学沉不住气了选择了退出,也许是梦想还很远吧?那时我也只是凭一腔热血,留了下来,心想:我一定要坚持,坚持到德国去看看。 学年结束, 我考了系里的第三名, 这时我有点动摇。 我想,如果我能保持成绩,最后我可能保研到我梦想的大学。回家和爸妈商量,出我意料的是,他们坚持让我出国。我也很惊讶,是什么让爸妈坚持的? 他们说,国内保研固然很好,但要走更远的路就要出去接受不同的文化。 回学校后, 我开始真正审视我的处境,以及出国的看法。如果说我最近的想法, 我会说我想去获得更多自由。我不想一辈子被一种教学体系束缚, 我想去见识。 前些天同三位同学和在德国毕业多年的博士侯老师交谈到深夜 1:30,交谈的就是我们如何真正的有工科思维,如何去真正的学习、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这个世界本来很原始, 是人类让它一步步走向文明。 数不清的发明创造, 见证了人类在地球上的地位。 这些靠的都是知识,而我想更靠近这些知识的根源。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看法,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希望我们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变成更好的自己!
最后, 送给大家一句话: Das Schicksal bestimmt, wer in unser Leben reinkommt. Aber es ist das Herz, das entscheidet, wer innen drinbleibt.( 命运决定谁会进入我们的生活, 内心决定我们与谁并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