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兴趣投身科学 探寻未知上下求索——记郑州大学青年女科学家许群 2008年的12月1日,对于年仅37岁的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许群教授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天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的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上,许群教授凭借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发现,即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抗溶剂诱导聚合物结晶从而修饰碳纳米管的研究,荣获了今年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5名提名奖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晴宜,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等出席颁奖典礼并为获奖者颁奖。 “能为郑大争光,为河南争光,我非常自豪”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是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和欧莱雅公司合作,于2004年创立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在中国的延伸和发展,旨在表彰奖励在科学研究和科学应用领域做出重大科技成果的青年女科学家,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该奖项每年仅推出10人,其中正奖5人,提名奖5人。五年来,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评选程序严格,从众多申报者中共评选获奖者有44名,其中正奖24名、提名奖20名,涉及1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许群教授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这是迄今为止我省青年女科学家在科研领域所获得的最高荣誉,也是我省第一次获得此项殊荣,实现了河南省“零”的突破。 刚刚从北京领奖回来的许群教授,就接受了校内外记者的集中采访,她说:“作为一名郑州大学的教师,我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不仅为郑州大学争了荣誉,为郑州大学知识女性争了荣誉,而且也为河南省争得了荣誉,我有一种归属感,这一切是属于培养我的郑州大学。”回顾这些年来走过的历程,她深有感触地说:“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发挥着引领作用,我最希望看到的,就是通过我们这些科学工作者的努力,能够推动国家和社会更好的发展。”正是把自我的奋斗理想与祖国科学事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许群在不断进取中为自己的科学人生增添了一笔亮丽的色彩! “享受作科研的乐趣” 许群是郑州人,本科和硕士都是在郑州大学化学系完成的。“我高中的时候物理化学并不好,数学特别好。刚上大学的时候对可以说对化学一点兴趣都没有。”当被问到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是不是从小就有化学天分的时候,许群说出了上面的一番话。 刚进化学系学习的许群开始成绩并不是很突出,可能是个性使然,许群告诫自己既然学的是化学专业,就一定要让自己喜欢上化学,就是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做好。她从大一的暑假便开始看《居里夫人传》,努力培养自己对化学的兴趣,在学习上不断给自己施压。功夫不负有心人,许群的《无机化学》拿到了99分;在大三分专业时,许群义无反顾选择了被同学们认为最难的《物理化学》专业。到毕业时她以全系第二名的成绩顺利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资格。 就这样,许群把不喜欢变成了喜欢甚至热爱,她说“越是大家觉得难的事情我就越要做好,这也是督促我进步的一个动力吧”。现在,有关化学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许群生命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了。在科研工作中,她总是有特别多的东西想要去实现,她已经把在科学上的不断探索当成了一种可以享受的乐趣。 把做科研当作乐趣并学会享受这种乐趣,这就是许群,由此也为她收获了丰硕的科研成果:2002年,她在实验中首次发现了超临界流体对高分子材料表面的诱导结晶现象并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寄出不到一个月即被发表在《Chemistry letter》即《日本化学快报》上;2003年,她在有关多孔材料方面的研究结果,由于产物独特的微观结构具有良好的研究应用前景,被《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即《美国应用聚合物科学》引为杂志封面;2005年,由于所做的以蚕丝为模板制备双重结构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研究,受到了国际绿色化学研究工作者的关注,受邀参加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第二届关于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大会”,并作了会议报告;2007年,在国际高分子领域权威刊物Macromolecules“大分子”发表的文章《Period Patterning on Carbon Nanotubes: superpercritical CO2-induced polyethylene epitaxy》被两位审稿人这样评价:“这篇文章描述了利用超临界CO2进行碳纳米管修饰的一个全新的方法,这个方法不仅克服了非共价键修饰的不稳定性,而且保留了碳纳米管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这个研究报道了一个全新的方法利用超临界CO2制备shish-kebab相态的结构,……, 这个工作开启了一个制备杂化结构的新机遇”;2008年,在国际高分子领域权威刊物Macromolecules“大分子”发表的文章《Nanohybrid Shish-Kebabs: Supercritical CO2 Induced PE Epitaxy on Carbon Nanotubes》被审稿人称为“这是一篇具有重要研究结果的非常让人着迷的学术论文”。 “只有回到祖国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自我价值” 2001年,年仅30岁的许群完成了从德国Karlsruhe核研究中心环境技术化学的博士后工作的工作,谢绝了到德国、美国、英国等多家科研机构的邀请,回到了祖国,回到了母校郑州大学。这个选择,在许多人看来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对许群来说,却是意料之中的人生选择。谈到放弃国外先进的工作条件优厚的待遇回到祖国时,许群说:“我很喜欢德国,因为这里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验态度,但这里终究不是我的祖国,我在中国,在河南,在郑大,感受到的那种强烈的归属感是这里没有的。” 许群来到郑大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瞄准国际前沿,建立超临界流体实验室,填补了河南省空白,并结合国际前沿,重点开展了超临界流体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超临界流体中高分子材料合成及改性、超临界流体中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和应用、超临界流体中制备纳米多孔材料及液晶基元为主体的纳米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回国七年来,她在国内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近100篇,被SCI收录论文50余篇。先后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基金、河南省国际合作项目、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河南省创新人才基金等。完成鉴定2项,申请有先进材料方面的发明专利4项,先进环保技术发明专利1项,目前正在申请美国专利1项。可以说在科研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因为在其研究领域内不断有研究结果受到关注,她被包括美国化学会所属的《crystal growth & design》和《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等学术期刊邀请为审稿人。 “与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形成共振” 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许群更深刻地意识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在于对下一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因此,她积极申请为本科生开设了《绿色化学》新课程,向学生们宣传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科研理念,引导学生为社会公益进行思考,为社会进步作贡献。 她承担了3门基础课教学噢国内工作,并每年负责指导多名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研究生学习,培养了优秀的人才,2003年,她所带的一名本科学生由于连续发表了3篇高水平国际学术论文,被英国剑桥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加拿大西安大略三所世界著名大学同时录取;2004年,她带的7名本科生全部考取了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等重点院校的公费研究生;她所指导的研究生也在学习期间发表了多篇SCI收录论文,并获得省级优秀毕业生称号。 在做好教学、科研等工作之外,2003年11月至2004年12月,许群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参加了由省委组织部组织的“博士服务团”,到许昌县担任一年挂职科技副县长,分管科技、教育、民政、武装、人防和残联等工作。由于她好学上进,勤奋敬业,作风扎实,样样工作都有亮点:在科技方面,成功组织了申报了许昌县省级示范项目“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小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并带领许昌县科技局参加第七届中国北京科博会,成功推介了8个项目,签约了5个合作项目;在教育方面,积极组织开展了“选派教师帮扶支教”活动,还协调多个学校的旧房危房改造项目;在民政工作方面,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对城镇低保、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和农村五保户供养等的调研工作,为建立救助体系工作提供了依据;在残联工作方面,她积极争取并建立了许昌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在她挂职任职期间,很快赢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同和高度的评价。 一年的挂职锻炼后的许群又重新回到了自己心爱的科研领域,但至今她还深深感谢这一年的锻炼经历,这不仅使她从宏观上建立了一种服务意识,认识到科学工作者对于社会也同样有责任有义务做出自己的贡献,更使她明白了个人奋斗的最大意义,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个人奋斗的最大意义在于与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形成共振”。 “我的偶像是居里夫人” 2008年12月1日,站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领奖台上,许群的获奖感言是:“找到并追随自己的兴趣”、“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两句话。在多年的学习和科学研究事业中,许群始终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断发现并培养自己在学术上的兴趣。正是这种兴趣与对兴趣的坚持,才让许群在科学的征途上取得现在的高度。 获奖后,在受邀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大学生们见面交流时,许群告诉大家的是:“努力寻找自己所爱的事业并随之奋斗,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事情。”找到自己所爱的事业并为之奋斗,许群做到了,并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但是许群的脚步仍然在继续,她说,我的偶像是居里夫人,我个人获奖是小事,我希望我的经历能够感染越来越多的中学、大学女生以居里夫人、吴健雄等杰出女科学家为榜样投身科研、享受科学的乐趣,因为“女人性格更加细腻,更有韧性,心理更稳定”,搞科研某些方面比男人有优势。她认为自己很普通、很平凡,也想以自己为例子,让更多的女大学生知道只要孜孜追求,找到并追随自己的兴趣,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最终是能够达到成功的,希望有更多的女大学生将来成为女科学家。 许群教授简介: 许群,女,1971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汉族,河南郑州市人,现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师生导师。兼职美国化学会″crystal growth & design″等多个期刊的同行评阅人,美国化学会《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影响因子:1.4)杂志审稿人。 1989.9-1993.7,郑州大学化学系攻读本科学位;1993.9-1996.7,郑州大学化学系 攻读硕士学位;1996.9-1999.9,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攻读博士学位;2000.1-2001.7,德国Karlsruhe核研究中心 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回国,在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 获科技奖励或荣誉称号情况:2006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7年获河南省青年科技奖;2006年获河南省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 一等奖;2003年获河南省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004年获第24届中国化学会青年优秀论文奖,2005年被河南省政府、人事厅和团省委评为“河南省首届归国留学人员创业之星”,2006年获得“河南省师德标兵”荣誉称号,2006年获得“河南省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 获基金项目资助情况:2005年,“超临界流体中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可控聚合中的应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4万元资助;2006年,“超临界流体中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研究”获得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50万元资助;2002年,“超临界流体中的化学反应研究”获得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3+3万元资助;2002年获得“超临界流体中的高分子反应研究”获得郑州大学人才引进基金15+4万元资助;2004年,“超临界流体辅助高分子复合材料生成的研究”获得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6万元资助。 主要学术成绩: 1.在进行有关超临界流体特性的研究时,首次观察到在溶剂不同压缩范围内形成氢键的不同驱动力,由此确定了超临界流体具有不同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性质,即具有溶剂局域密度的不均匀性,研究结果发表在J. Phy. Chem.即<<美国物理化学>>杂志上,这对于超临界流体的进一步应用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2.在德国工作期间,对超临界流体中的相平衡、溶剂化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引起了超临界流体相平衡领域的权威——德国波鸿大学G.M.Schneider教授的重视,认为是其相关研究的重要补充。 3.在开展超临界CO2代替有机溶剂,从而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的高分子聚合反应研究,取得了积极的研究结果,研究结果发表在Polymer即<<美国聚合物>>杂志上;另外一篇的研究结果被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即<<美国应用聚合物科学>>引为杂志封面。 4.在超临界流体对材料改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首次发现了超临界流体对材料表面的诱导结晶现象,研究结果在寄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即被发表在Chemistry letters即<<日本化学快报>>上。 5.从事的以蚕丝为模板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制备双重结构的金属氧化物纳米管的研究,受到了国际从事绿色化学研究工作者的关注,2005年受邀参加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第二届关于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化学发展的大会。 6.目前有关纳米功能材料的研究,相继发表在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即英国《胶体与界面科学》和Macromolecules即美国《大分子》等知名刊物上。 技术发明或技术创新要点: 在研究碳纳米管的改性时,发现了一种新技术,即“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抗溶剂诱导聚合物结晶从而修饰碳纳米管的技术”。该技术的背景:由大量处于芳香不定域系统中的碳原子组成的大分子,长径比大,比表面能高,极易团聚,表面完整光滑,悬挂键极少,与其他物质的浸润性差,应此1)几乎不溶于任何溶剂,2)在溶液中易聚集成束。这两方面因素严重影响它在溶液或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妨碍了利用其量子效应和小尺寸效应在材料增强中的应用,此外也不利对其进行分子水平研究及操作应用,难于将其纳入生物体系,大大限制了碳纳米管的应用。其研究目的期于提高碳纳米管的分散能力,增加其与聚合物基体的界面结合力,力图解决碳纳米管走向实用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因此具有巨大的应用转化前景。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所制备高强轻质的工程塑料和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用于民用领域如汽车轮胎制造业代替传统制品,在保证性能不变的同时,由于其轻质,可大大节省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