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47岁,中共党员,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生理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河南省跨世纪人才培养对象,河南省优秀骨干教师,2004年度校级三育人先进个人。 无悔的选择 伴随着文革的结束和高考制度的恢复,1978年张朝从一名下乡知青成为医学院校的本科学生。5年的寒窗苦读,给莘莘学子铺就了金光大道。1983年毕业分配时,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社会地位高、经济收入实惠的临床医生职业,而她则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高校基础学科的教师岗位。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其间经历了时代和价值观的变迁,当初与她一起分配到基础学科的同学们一个个调离教师岗位,有的到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谋求待遇丰厚的职位,有的转入临床去当医生,有的去国外寻求发展。她也曾有过改变人生道路,成为生活富足者的机遇,然而,她从来没有放弃教师岗位,从来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后悔过。因为她知道,教师是一项默默无闻的职业,选择这种职业就是要甘于奉献,甘于清贫。与社会上的大款相比,教师虽显得囊中羞涩,但是对知识、对科学的追求,不断丰富着她的头脑,使她成为精神财富的拥有者,成为成千上万个知识女性的一员。同时,在从事这清贫的职业中,她获得了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乐趣。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初入教师行列,张朝有幸得到老一辈生理学教授们的言传身教。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的工作精神成为年轻教师的楷模,她从中学会了怎样为师,如何治学。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在地影响着学生,有时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影响其一生。正是基于此,从当教师的第一天起,她就为自己制定了从教标准--------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20多年来,为了能过胜任教师这个职业,她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新时期的教师不能落伍,要教好学生,必须先充实自己。1989----1996年,通过不懈努力,勤奋学习,克服了生活中的许多困难,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夯实了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2000----2003年,到美国知名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了解了学科发展动态,掌握了学科前沿技术,提高了科研能力和综合业务水平。 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赤诚,她总是以高质量完成各种层次的教学工作,无论授课对象是哪种层次的学生,都做到认真备课,为了准备好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上网查资料,反复推敲、认真筛选讲课内容。作为学科带头人和教研室主任,她既负责教研室的管理,又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繁重的工作并没有使她的教学质量掺入水分,无论多累她都认真完成备课、授课、辅导及批改作业等教学各环节工作,还潜心钻研,努力改革教学方法,尝试应用英文课件授课,培养学生用英语作为语言工具捕捉现代信息的能力。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意介绍学科发展动态和前沿,并通过讲述某一生理学现象发现和研究的历史,鼓励同学们学习科学家的献身精神,育人与教书并重。对学生倾注热情和爱心,从多方面关心他们。课堂上是学生的老师,课余作学生的朋友。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帮助他们解除对知识、对生活、对前途的疑惑。注意与学生交流思想,主动向学生征求意见,关心体贴学生,并经常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从教学外围上给予学生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以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当好学科带头人 生理学科在上一世纪70到80年代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王雨若、李鸿勋、伍忍、汤树本等一批老教授在国内同行中享有盛誉,同时还有20多名青年骨干教师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2000年以前一直是省级重点学科。但是,95年以前在教研室工作的骨干教师无一例外地先后到国外发展。2003年底,当张朝从国外学习归来时,所面对的生理教研室仅有的是一支稚嫩的教师队伍和80年代装备起来的几个陈旧的科研实验室。她则是这支队伍中唯一一名工作在第一线、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因此,振兴学科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她和她的同仁们的肩上。如何管理和带领这支队伍,成为她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首先,她与教研室领导班子成员统一认识,从严格管理制度抓起。在学科建设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鼓励青年教师从事科研、参与学科建设的各种措施,调动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同时,积极组织并参与重点学科申报和博士学位点的申报以及课程建设工作,2004年神经生物学科获得校级重点学科。 在科研方面,通过定期组织学术活动,营造学术氛围;支持青年教师走出校门,参加同行间的学术交流;鼓励青年教师学习深造。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学科建设和管理,合理调整、配备科研设备,改善实验室工作条件,带领年轻教师做科研,使教研室科研气氛活跃了起来,改变了近年来教研室的科研只靠研究生维持的现象。 繁忙的工作并没有阻挡她对业务的钻研,她特别关注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方法,经常查阅国内外的文献,密切注意国内外学术动态,掌握科学研究的新动向。她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是心肌理子通道的功能及其调控。即利用现代电生理技术,结合使用分子生物学、免疫组织(细胞)化学、腺病毒转染、异源性通道DNA的细胞转染和共聚焦显微成像等技术,研究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动力学特征、调节通道的细胞内机制等。近5年来,共发表科研论文15篇,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的7篇论文均被SCI收录,影响因子总数为42.167;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心血管研究领域国际顶尖级杂志Circulation Research*中的一文,因其研究内容新且首次在转基因小鼠窦房结起搏细胞完成而备受同行专家青睐,副总编Diane 在同期杂志撰写了专题评论。2004年,与加拿大及美国同行专家共同撰写科研专著1部;近年来,4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次在大会发言;参加国内学术会议2次,大会发言2次。 在教学管理方面,坚持集体备课、预试讲制度。为讲好每一节理论和实验课,大家一起研讨,互相促进,是教研室多年的光荣传统。但是,由于前些年招生量的急速增加,教学工作任务变得相当繁重。这使得很多青年教师一参加工作就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没有机会得到系统的培训。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她把从老教师那里学到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传给年轻教师,花时间准备资料、做课件,给大家演示如何上第一次生理实验课;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指导青年教师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规范操作过程、批改青年教师的教案、实验报告等。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使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在新一代教师中得以延续。 严谨治学 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踏踏实实做学问,老老实实做人,在教学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科研中认真对待每一项实验数据 ,是她追求的治学风格。她这样要求自己,也同样对待学生。 科教兴国,教育是本。教育是关系民族兴旺的大事业,教育管理质量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容忍弄虚作假。2004年,一位研究生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不安心其科研工作,平时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缺乏实验技能的训练。毕业前伪造数据、弄虚作假。事情发生后,她一方面对其严肃批评教育,做好其思想工作,同时顶着外界的游说,提出对其进行严肃处理意见,从而保证了研究生教育质量。 她不计较个人得失,在教学与科研中主动与同行合作,共同研究探讨学术问题。只要是对学科发展有利的事,不论分内分外,她都积极努力地去做,只顾耕耘不问收获。为此,她无暇顾及家务,没有时间照顾正在复习准备高考的儿子。她心里装得最多的是工作、是教研室管理、是学科发展。与所有知识女性一样,她兼任教师、妻子和母亲多重角色。在她的背后,有一个温馨的家支撑着她,为她甩开膀子、当好生理教研室的领头人解除了后顾之忧。 这就是张朝教授,一位在教学上和科研上取得了一定成就而又不愿意张扬自己的平凡的女性,一位自强自立、勤奋刻苦,把智慧和心血全部奉献给教育事业和学生们的女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