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于向东
反腐败斗争是一场严重、严峻的政治斗争,也是一场长期、复杂和艰巨的政治斗争。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党的领导,依靠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明确反腐败斗争的性质,增强反腐败斗争的自觉性和敏锐性非常重要,同时,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增强反腐败斗争的自信心和鉴别力也不可或缺。
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关系到反腐倡廉工作和反腐败斗争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和民心相背,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贯彻落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的形势,需要把握观察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也需要运用科学的思维和适宜的分析方法。要做到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去看问题,绝对不可一层不变、以偏代全,因噎废食。这既是一个观点认识问题,也是一个思维方法问题。在特定的条件下,
对腐败与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分析和判断还与同政治斗争交织在一起,紧密联系,影响政治斗争的成败。
上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发生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具有复杂的、多方面的原因。有人认为苏联的解体,苏共领导层的腐败是重要原因,这是对苏联情况的一种误解。苏联存在腐败,但并无达到亡党亡国的程度。从腐败问题的角度说,对腐败状况的看法,当时成为苏联和东欧国家政治斗争的一个焦点。
实际情况是,敌对势力夸大了苏联的腐败状况,把苏共和国家的干部队伍说得一无是处。他们诬称腐败
“
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
”
,断言
“
共产党解决不了自身的腐败问题
”
;要真正解决腐败问题,只有实行西方的政治制度。这种舆论动摇了不少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信心和信念,成为导致苏东剧变发生的原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腐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而是敌对势力利用腐败问题做文章,煽动人们丧失对于苏共的信心才导致了苏联的瓦解。信心和信念,就是旗帜和方向,大旗倒下,方向迷失,必然是大厦倾覆,庞然大国,分崩离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苏东剧变后,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西化”和“分化”战略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他们还企图故伎重演,也在中国借腐败问题做文章,把我国出现的腐败问题,说成是根本制度性的腐败,说我们党领导的反腐败斗争是越反越腐,以此动摇干部群众对我们党领导反腐败斗争的信心,进而动摇对于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如果我们按照西方一些人的主张去认识反腐败问题、去反腐败,那么,反掉的就不是腐败,而是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点,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
2011
年
1
月召开的中央纪委十七届六次全会上,胡锦涛发表讲话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我们既要看到反腐倡廉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又要看到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举措坚决惩治腐败、有效预防腐败,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指明了方向。随着反腐败斗争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的完善,随着近年来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的建立,我们党领导的反腐败斗争必将不断深入,取得新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