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9日上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华腾教授来我院作《妥协与抗争: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对国家主权利权的维护》的学术报告,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部分教师、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报告由历史学院副院长谢晓鹏教授做主持。
张华腾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研究方向为北洋军阀、清末民初社会转型等。曾在《近代史研究》、《光明日报》、《史学月刊》、《民国档案》、《历史档案》、《史林》、《史学集刊》、《历史教学》等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学术文摘》摘要或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北洋集团崛起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版)、《洪宪帝制》(中华书局2007年版)、《袁世凯与近代名流》(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袁世凯与中国近代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等,主编《袁世凯与北洋军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近代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等。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清末新军研究》(国家社科规划办)、《袁世凯年谱》(教育部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北洋集团兴衰研究(河南省社科规划办)等项目。科研成果曾获河南省政府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河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
本次讲座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民初中央政府的称谓及认识,旧有的北洋政府的称谓较为片面,如果将中华民国的政府看成一个整体,则称呼为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或者北京政府时期较为合适。第二部分是对于北京政府所处时代及所面临问题的概括,此时正值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发达时期,资本主义老牌帝国英国法国和新兴国家美国德国日本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在东亚,日本的崛起和一战的爆发是北京政府所要面临和应对的主要问题,总的来说,此时期中国的主题是民族独立和国家现代化。第三部分是对于北京政府外交政策的概括,如果以袁世凯1913年大总统令中所体现的外交精神而论,则一方面北京政府继承了清政府以及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遗产,主要体现在不平等条约和庞大外债,另一方面北京政府开始从被动外交转向主动外交,力争在较弱的国势下以抗争求主权,以妥协求和平。第四部分是从四个案例来看北京政府的外交实践,分别是外蒙古从独立到自治和《中俄蒙协约》、中英西藏问题交涉和北京政府对西藏独立的否决、中日二十一条谈判、中国参战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等等。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二十一条总共包含了五号问题,一号为山东问题,二号为南满与东部蒙古问题,三号为汉冶萍公司问题,四号为中国沿岸港湾岛屿问题,五号问题为聘请日本文化、教育、军事、警察顾问并开放铁路、矿港问题,二十一条是有谈判无条约,所谓的“民四条约”只讨论了一号和二号问题,其他并未涉及。总的来说,北京政府的外交实践有成功有失败,是在衰弱国势下做出的弱者抗争,并不像一些流行看法所认为的腐败卖国。
报告会结束后,张华腾教授就袁世凯研究中的相关问题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整场报告会内容丰富、视角独特、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报告会在热烈氛围和掌声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