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刘庆柱先生应邀在综合管理中心第二报告厅为师生作题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阐释”学术讲座,来自历史学院、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等学院的180余名师生参加。讲座由历史学院执行院长谭宇主持。
刘庆柱先生从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化、文明的相关论述开始,引出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并主要从考古学的角度进行阐释。刘先生指出,连续性是国家存在的时(历史)空(国土)及其“国民”的不断裂。历史中不断发展的“创新性”是“连续性”的内生动力。中国都城和城邑的“政治性”及其展现的“中和”理念,加之中华文明中的“文官政治”与国家“贤明政治”,共同构成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创新”特色,保证了国家历史发展的平稳与持久。“大一统”思想是支撑中华文明史“连续性”历史的重要保障,而国家的统一性基础又来自于国民的“国家认同”。他通过史书典籍的记载、出土文物的发现,从汉唐时代帝王陵墓陪葬区中发现的来自不同族群的人物、中国古代建立的系列少数民族王朝、丝绸之路与域外宗教等层面出发,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将丝绸之路的“和为贵”与西方大航海时代的“殖民性”“掠夺性”进行对比,引用西方知名学者对中西文明评价,客观理性地阐明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历史学院执行院长谭宇在总结中指出,中华文化讲究“共同”和“共容”,对内既要继承中华文明的“特性”,对外又要弘扬中华文明的“特性”。同时我们也要从物质载体、文化载体、意识载体等各种形式的载体当中,探究出中华文化的内在肌理,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华文明未来的前进方向。
本次讲座是郑州大学嵩山论坛——名师学人系列讲座第一讲,旨在活跃学术氛围,拓宽师生学术视野。刘庆柱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都城考古学家,在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古代帝王陵墓考古学和秦汉考古学等领域建树颇丰。主持秦都咸阳城、栎阳城、秦阿房宫、汉长安城、汉宣帝杜陵陵园等遗址的发掘工作,取得一系列的重大考古发现,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套)。